心閑是道。一塵不染,又對紅塵萬象不迎不拒,正是禪境。
讀文讀詩乃至讀畫,歸根結底是在讀人。能讀到與作者默契,心心相印的田地,才是真正契入佳境。
“心心相印”這句成語,如今都用以形容男女相愛,海誓山盟。男女之間,大凡一旦相識相悅,都說是心心相印。是否真的心心相印,隻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心心相印”,原屬禪宗用語。也說成“以心印心”,更簡潔些,叫“心印”。
靈山法會上,佛祖釋迦牟尼拈花示眾,就是拿著一枝花給大家看。那花名為優缽羅花,亦稱金蓮花。
“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大家都不曾洞徹佛祖拈花示眾的意思,隻有大弟子摩訶迦葉會心的笑了。
世尊曰:“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正眼法藏”即洞察正法,蘊涵萬法的智慧。“不立文字”,即不依語言,隻能心領神會,也就是默契。禪宗歸結為“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靈山會上“佛祖拈花”,是釋迦牟尼的最後說法。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聲聞、緣覺、菩薩、佛,十二部經,也就是十二個門類的經,全說完了。
最後的,最高層次的一次說法,就是“無語拈花”。付法迦葉後,釋迦牟尼結束了四十九年的佛法傳播,順世而逝。
釋迦牟尼臨終,文殊大士請佛祖再轉法輪,也就是再為大家說佛法。佛祖嗬斥說:“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耶?”
佛祖已拈花示眾,剛說完最高佛法,文殊沒能心領神會,還要佛祖說法,所以挨批評。四十九年一次次的說法,隻為這最後的無語拈花,隻為與你心心相印。最高佛法無一字可說,以前所說也全部歸結為無一字可說。佛祖以對文殊的批評,最後說法。
釋迦牟尼拈起那枝金蓮花,象征著純淨的佛心佛性。迦葉見到佛祖手中的花,徹悟自己有著與佛祖不二的佛心佛性,頓時明心見性,所以破顏微笑。
依佛之知見,一切眾生,人人都有佛心佛性,隻因被汙染,不能明心見性。釋迦牟尼說來說去,隻為讓人們認識到這一點。悟不到這一點,便是迷,迷則眾生。悟到這一點,便是覺,便是菩提,覺則聖人,覺則是佛,與佛祖無異。
佛祖最後的說法,是掏出了自己的心給大家看。隻為告訴眾人,我的心和你們的心,沒有什麼兩樣。
迦葉悟了。能見聞覺知的,是自性真心,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此即為明心見性。悟不僅屬於禪宗,也同樣是佛學的終極。
迦葉這一悟,直入心源,直登佛地,超越所有宗教階段,這就是禪悟。也就是禪宗之禪,而非佛教之禪。
禪本是佛教修行的一個手段,通過禪定,摒棄雜念,觀心靜慮。而到了禪宗這裏,禪已是最終目的,直達心源,所以稱為禪源。
佛教之禪,乃禪定之禪。禪宗之禪,乃禪源之禪。
佛教禪定之禪,屬於定境,修行者借此進入萬念不起的境界。禪宗禪源之禪,屬於本體,即自性真心的顯現。禪定之禪,舍動取靜。禪源之禪,動靜無所取舍。禪定之禪,隻為禪定,落於禪相。禪源之禪,含納萬相,三千大千世界盡在心中,又一塵不染,真空妙有。
這些根本性的區別,使禪宗從佛教中脫離出來。當然,這一過程很長,最終的完成,並且稱為禪宗,是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