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桃花依舊笑春風(2 / 2)

耆域說:“八歲雖誦,百歲不行,誦之何益?”

在同一篇裏,還記載著唐代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時,和鳥巢禪師的對話。

白居易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說:“三歲孩童也道得。”

禪師答:“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要認識和擁有那幹幹淨淨的美好,禪門稱之為明心見性。也就是回歸與生俱有的赤子之心,這回歸的路程漫長而艱難。

唐初有個叫無盡藏的尼姑,在山裏念經禮佛,苦修多年,總還是感覺心裏漆黑一團,於是便在一個春末出門雲遊參學。她走過了不少名山大川,到許多佛寺向大德高僧請教。結果還是不明白,隻好在又一個春天到來時,踏上了歸途。

她快步登上山崖,推開院門,院內一樹梅花正開得燦爛亮麗。梅花年年開,可就在那一瞬間,無邊無際的光明注入了她的內心世界。

最美好的一切不就在自己家裏,在自己的心裏嗎?我們所要做的,隻是嗬護這與生命同在的美好。行走千萬裏的尋找,找來找去,隻是為了尋找那個心。最美好的,最值得珍惜的,隻是自己那被塵埃複蓋的心。

這就是“悟”。那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從她當時寫下的詩句,或許能有些感受。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讀這詩時,想到了崔護和他那傳誦千古的佳句。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有人說這是愛情詩,那是好事者的杜撰。人事變遷,歲月流逝,不變的是純淨美好的心靈。去年春天,姑娘在桃花樹前,給了他一瓢清泉解渴。如今人事已非往昔,但那美好的情景,依然存留心田。正是“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去年紅處紅”的意境。

不管再過多少年,人類的良知不會泯滅,後人或許看不清古今多少事,但總能清晰地看見“桃花依舊笑春風”。

天地悠悠,緣起緣滅。一切都會成為過去,如鳥飛無蹤。如如不動的,隻有美好的心靈世界。維係古今,蘊涵天地。

禪門所謂自性真心,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真性情,性情中人。當文學刊物的編輯,讀過許多文稿。常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有的作品,雖然從結構到敘述都不成熟。但一讀之下,就有感覺。而有的作品,從結構到敘述都無可挑剔,但讀後毫無感覺。原因和很簡單,前者是真性情的流淌,後者是在“做”文章。

前者隻要在技巧上略加修正,就是好作品。後者無可救藥,怎麼修改也無濟於事。

真正的作家都是性情中人。反之全是文壇混混而已。明心見性並不隻是禪門功德。沒有真性情,又怎麼可能說真話,寫真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