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短笛無腔信口吹(1 / 2)

自然和諧,從容淡泊的意境很美,很值得用心感受一番。

若為詩為文也能到“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的田地,可謂功德圓滿,直入佳境。

一個和諧的山村是什麼樣的?因喜飲酒,就想到了晚唐詩人王駕的《春社》。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這樣一片山水相映,豐衣足食,父老鄉親們勤勞樸實,喝酒就喝他個一醉方休的土地,著實令人神往。

“三家村”是個文化之鄉,這文化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和諧。

即便是沒讀過《論語》的人,也都知道“和為貴”這句話,足見和諧思想對整個民族的影響。此話出之《學而篇第一》十二章:“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孔子奔走呼號,倡導以禮治國。他的學生子夏說,禮用的可貴之處就是和諧。縱觀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最值得讚美的就是以禮治國而社會和諧。

當然,孔夫子的“和”,是有他的原則的。那就是長幼有序,貴賤有別,等級森嚴。在這個道德規範中,人人安分守己。儒家思想本來就是社會倫理學,他隻能那樣說。

“三家村”裏道家的和諧,很講究自然風光,講天地自然。道家祖先老子《道德經》以自然的和諧為社會和諧的藍本。老子的和諧社會是個什麼樣子?“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裏所說的“小國”,不是小國家,而是自然區域。一個個人口不多的自然區域,人們不相往來,當然也就沒有矛盾和爭鬥。

“小國寡民”思想,顯然就是複古。有人根據這點,說老子是奴隸主階級,希望回到奴隸社會。這實在是亂打棍子亂扣帽子。且不說中國曆史上並沒有存在過類似於古羅馬那樣,全靠奴隸形成生產力主體的社會。老子那個時代,天下戰亂不已,生靈塗炭。老子沒有能力維護和平,隻能想出小國寡民來,逃避戰爭,保全性命。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說是道家和諧社會的寫真。“桃花源”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林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到外人來了,就“設酒殺雞作食”,村裏的人“鹹來問訊”。“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盡管素不相識,但一家家都爭著輪流請你做客喝酒。

今天如果這地方搞“農家樂”旅遊,天曉得會醉倒多少從五湖四海,從世界各地趕來的客人。

孔子想恢複到夏商周的“三王之道”,老子走得比孔子還遠,要恢複到三代之前的井田製。目的是一樣的,和諧而已。

釋家是最後搬進“三家村”的。禪宗六祖《壇經》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禪宗講和諧,來自對個性的尊重。他們認為人人都有佛性,眾生平等。以平等待人互相尊重為基礎的和諧,似乎比儒道更徹底。雖說做到很難,也是理想之和諧模式。

儒家的和諧,是體製的和諧與平衡。

道家的和諧,是順應自然,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和諧。

釋家,也就是禪宗的和諧,卻是自性真心,心性本體的和諧。

南北朝契此和尚,在田間插秧有悟,作了首《插秧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