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民族魂魄凝結的太行精神——《回望晉中曆史 探尋晉中精神》之三(1 / 1)

晉中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東境太行山巍峨雄踞,群峰連綿,山高關險,俗稱“晉疆鎖鑰”。東南境太嶽山高聳兀立,蔚為壯觀,海拔逾2000米的牛角鞍、石膏山、綿山、天峻山挺拔俊秀,峰並巔連,似一道屏障與西部呂梁山隔汾河東西對峙,將汾河緊緊裹挾在兩山峽穀間,形成一條狹窄的“晉陝通衢”,古稱“雀鼠穀”。

晉中向有北方重鎮太原的南大門之稱,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西周千畝之戰,春秋晉、狄相攻,戰國韓、趙、魏、秦互爭,西晉末年劉淵、劉琨大戰於介休縣板橋城,隋末李淵又起兵南下受阻於韓信嶺,唐太宗李世民雀鼠穀大勝宋金剛,宋初太祖、太宗四下河東途經晉中……晉中人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備受考驗,磨練了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意誌。

在近代,晉中人民前赴後繼,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鬥爭。反清滅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晉華紗廠工人大罷工、祁縣介休的農民運動……晉中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推動著曆史的進程。

1937年9月起,八路軍北上抗日入駐晉中。11月7日,朱德總司令率八路軍總部機關和三大主力師首長進駐和順石拐鎮。當天召開了第一次總部會議,晉察冀軍區成立;11日召開第二次總部會議,部署晉魯豫、晉綏、晉察冀根據地建設;13日、14日召開129師黨員幹部會議,部署開展遊擊戰爭任務。曆史學家把這次會議稱為石拐會議。石拐會議是八路軍建軍史上一次轉折會議,奠基會議,不僅在129師的發展曆史上,而且在整個八路軍的發展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以此為標誌,山西的抗戰成為主戰場,遊擊戰爭從此在這裏拉開帷幕,並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會議之後,以山西為中心的晉察冀、晉綏、晉魯豫三大敵後抗日根據地迅速創立,風起雲湧的抗戰烽火燃燒在三晉大地上。此後,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129師師部等一大批黨政軍機關先後在和順、遼縣(左權)等地駐紮,晉中成為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抗日根據地的結合部,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華北地區抵抗日軍侵略的指揮中心。

從1940年11月至抗戰勝利,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129師師部、中共冀豫晉省委等一大批黨政軍領導機關一直在晉中駐紮,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左權、徐向前、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裏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與晉中人民並肩作戰。1942年5月,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殉難麻田十字嶺,遼縣由此易名左權縣,將軍英名永遠銘刻在這片灑滿鮮血的熱土上。

在此期間,晉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組建抗日政權,成立地方武裝,建立救亡團體,同仇敵愾,英勇鬥爭,到處出現“父送子、妻送郎、母親送兒打東洋、兄弟爭相上戰場”的壯觀場麵。“村村像軍營,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據地,一片練武聲”,抗日的烽火在太行山熊熊燃燒。晉中人民先後配合八路軍取得反日軍六路圍攻、九路圍攻、百團大戰、粉碎駐晉日軍總進攻等一係列勝利,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全區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8823人。解放戰爭時期,晉中作為老解放區,先後抽調1700餘名幹部南下北上,開辟新的工作,組織10萬餘民兵參加了運城、臨汾、晉中、太原戰役,為支援山西和全國解放出錢、出糧、出人,展示了老區人民崇高的精神和寬闊的胸襟。

晉中人民為祖國、為革命所做出的無私奉獻,可謂義無反顧、壯烈千秋。晉中人民在曆朝曆代綿延烽火中顯示了不屈不撓的鬥誌,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又用自己的熱血鐫刻了晉中人民甘於付出、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曆史證明,以“太行精神”為典型代表的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精神是晉中人民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