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條標準,都冠以“廉”字,這是強調“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
善、能、敬、正、法、辨,無論哪一方麵,都必須體現“廉”的精神。“廉”
的本意是“堂隅”。比喻有棱角、鋒利。引申為方正、高潔、清白、儉約、公平、不苟、明察等含義。廉吏始終不改其剝削階級本質和立場,但也都始終有在客觀上順應曆史前進趨勢的一麵。
官場氣氛
中國封建時代有不少拒絕高官厚祿、退避山林的“隱士”。一則是潔身自好,不與腐敗朝廷合汙,沽清操之名;一則官不好當,官場中總有那麼一種不安全的氣氛。
官多,以至行政效率低,財政開支大,乃是各朝的通病。每逢天災,財政困難,或新皇帝上台,新宰相上任,新政策要實施,都會算計到“汰冗官”(時下叫“簡政”)。另外,各朝都有一大套退休製度,考核製度,沒有這些辦法,朝廷無法去舊迎新,官僚們也沒有壓力,從理論上說,國家給政府官員提供優厚的待遇,對他們的要求便是勤勉與廉潔,古語為“厚俸以養廉”,國家也當然有考核官員的權力,問題是如何考核。
就地方官而言,全國數以千計的縣,任何精明強幹的人事幹部也無法詳細知道他們的具體成績,往往靠他們人京朝覲述職時的口頭彙報。地方官由京官控製。考核地方官的年頭,海瑞稱之為京官的“收租”之年,沒有這層關係,都難以公道,何況有呢?
京官的考核更為玄乎,他們整日承上啟下,傳聲傳神,哪來什麼建樹、“政績”?考核細節都是虛的,隻有一點實實在在:必須有一批人下去。誰上誰下,大抵視其人事應付是否得宜,剛直不阿的海瑞在官場度日維艱,幾上幾下,好在是皇帝承認的“典型”才幸免於難,農民在黃土裏扒食,官員們在“人緣”上競爭,最重要的是同行和上司的關照,若不能取其歡心,考核之時,隨便甩出一二句不良的評語,則一生的事業可能立即付諸東流。
在戰戰兢兢的氣氛中,官僚們悉心自衛,一是拉幫結派,同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士稱為“年誼”,夫妻雙方的遠親近屬稱為“姻誼”,出生於一省拉為“鄉誼”,來自鄰近的省份也算“半個鄉親”。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聚集起在內部互相關照,實為無視國家利益的利益集團。官場愈是動蕩,小集團也就愈有內聚力,愈發牢固,甚至演變成陰謀集團。朝廷要處理一個人時,常常要牽連出一大批人,殘暴的“株連九族”,就與這種政治環境有關。明代還出現過“株連十族”,除九族之外,還加朋友一族,一殺好幾千人。即使你安分守己、足不出戶,亦保不準一朝飛來株連的殺身之禍。
站在明處是死,站在暗處也是死。官員們自衛的第二種方法是反守為功,弱肉強食。結果造成相互攻訐、誣陷、傾軋,皆欲置對方於死地而自生,然後再補充自己的新人。目睹這些不是戰場的絞殺,官員們終日提心吊膽,驚悸之餘,無不感歎“官場險惡”。
官場的機密是不能言傳的,盡管它是曆代官僚們最需要的知識,但始終沒有一本教科書,天機不可泄露。曆代官僚全靠自身的體驗和悟性,“摸著石頭過河”。《紅樓夢》中應天府的新官賈雨村,讀了多少年書,別說不懂官場理論,就連一個官場小知識“護官符”也不曾知道。所以官場與種地不同,老者為優。
2000年龐大的官僚機構,造就出一批批這樣的人物,虛偽、殘酷、狡詐、萎靡、奴顏媚骨,他們的人格、行為、影響,形成了一股凝固沉重的文化——中國官場文化。
官僚們相互攻陷的文字一堆堆擠進朝廷,最高統治者豈不洞悉這幫小廝的把戲。在無民主可言的封建時代,對各級官吏的監督,是個極難辦的事,各個官僚、派別、集團之間的爭鬥,正好起到了一定的交相監督的作用,這樣一來,便看誰的刁狀告得響。中國士大夫不僅有吟詩作賦的天才,還有創作“上疏文學”的特長。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武則天以皇太後身份掌握了朝政大權。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在朝廷置匭,即木箱、銅箱之類,以此來廣開言路,征求各方意見。此外,匭的一個重要意圖實為鼓勵告密者,至少為告密者提供方便。武則天執政期間,告密成風,冤案成堆,人心惶惶。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那個最早建議“請鑄銅為匭以受天下密奏”的魚保家,因“怨家”在匭中投了一封匿名信,告他跟隨徐敬業謀反,立即被砍了腦袋。
官場氣氛過於嚴厲也帶來無窮弊端,官員們誠惶誠恐,朝不保夕,自然是無心政務,一意行私舞弊,拉關係、找靠山、結死黨,落於互相廝殺的苦鬥和人事的陷阱之中。另外,能夠匡世濟時的治國人才,識時務的飽學之士,便紛紛隱居山林,或“因病”堅持要求提前退休,告老還鄉,以求“全身”。如此這般,朝廷往往不得不改變政策。明代前期的“京察”,一次可罷免降級數百名京官,到了後期,明神宗時的一次“京察”,罷免降級的職官隻有33人,一時間造成人事上的穩定氣氛。為了防止結黨營私,排出異己,國家官員被免職的手續越來越多,這樣逐步形成了另一種結果:官員若無重大差錯,一律能上不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