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齊開始,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為光祿寺,沿至清代。隋唐又開辟了第二個禦膳機構殿中省尚食局。從此各代的膳食機構為兩個,其一的光祿寺主要負責祭祀食品、宮廷朝會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祿寺下設太官署、珍饈署、良醌署、掌醢署(這種設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史等負責人員外,供膳二千四百人,主膳十五人。負責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長官為奉禦,督辦禦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的聲禁,呈給皇帝的食物,由奉禦先嚐。此製延及宋遼。
明清的禦膳由宦官機構主辦。明代宦官十二監中的尚膳監是負責禦膳造辦的,而實際上禦膳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輪流按月率屬造辦,隻是在崇禎年間一度由尚膳監負責,意在省事,然而崇禎十三年後仍回到以前的做法。尚膳監則辦理宮眷和典禮上的食品。清代禦膳由內務府下屬的禦茶膳房辦理。禦茶膳房設總管大臣,下設各局:葷局、素局、飯局、點心局、掛爐局。慈禧在位時,設西膳房,專為她做各類食品。
清代在製度上規定了帝、後及其以下各等級的飲食供禦。每日供給皇帝的膳食原料有: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二隻,雞五隻,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十九斤,大蘿卜、水蘿卜、胡蘿卜共六十斤,包瓜、冬瓜各一斤,苤藍、幹閉蕹菜各五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清醬各三斤,醋二斤,牛乳一百斤,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葉七十五包(十五斤)。
皇後的膳食日用是:豬肉十六斤,羊肉一盤,雞、鴨各一斤,新粳米一升八合,黃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麗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兩,白麵七斤八兩,麥子粉八兩,豌豆三合,白糖一斤,盆糖四兩,蜂蜜四兩,核桃仁二兩,鬆仁一錢,枸杞二兩,曬幹棗五兩,豬油一斤,香油一斤六兩,雞蛋十個,麵筋十二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一斤,甜醬一斤六兩,清醬一兩,醋二兩,鮮菜十五斤,茄子二十個,王瓜二十條。
皇家美食和珍味
先秦時,古代宮廷就很講求肉食,王的平日膳食多取用六牲,即:馬、牛、羊、豕、犬、雞。還總結了美味八珍,即用牛、羊、麇、鹿、唐、豕、狗等原料製成的淳熬、淳母、炮豕、搗珍、漬熬、糝肝、背炮、群蓋。春秋戰國時又將八珍衍化為: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鶚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羊脂)。不知龍肝鳳髓是由何物取代的,已知的明代宮廷大宴上的焦鳳烹龍,是用雄雉代鳳、白馬代龍。不過這些珍奇不是帝王平日常能吃到的。
《周禮》中將王的膳食稱為玉食,並不隻是形容。古人認為玉是陽精之純者,食玉可以禦水氣。所以玉還有食用一途,不過玉實在太珍貴了,也談不上味美,把玉屑配成食物擺上膳桌的事很難出現。把玉粒含在死者口中則是喪禮中的一項。
傳說黃帝發明了蒸穀為飯,此後,飯成為貴賤均受用的主食。《禮記》
中說,武王陪父親文王進餐時,為表示孝敬,文王吃完一碗添飯,武王也同樣再添飯,不使父親感到吃得比兒子多,古人讚頌周公求賢時,常說周公一飯三吐哺,可見當時飯便是日常主食。
在未用麥磨麵時,麥是用來蒸食的。麥飯是民間常用食物,對於君主來說,食麥飯則意味著儉樸,有時匆忙或不得已隻能用麥飯充饑。東漢光武帝一次外出遇大雨,馮異侍從光武帝,把車駕引至路旁空舍前,君臣躲進空舍,燒灶烤幹衣服,馮異煮好麥飯,端來請光武帝食用。
王充生活在漢代,在《論衡》中講到當時粟飯的做法,粟是小米,“舂於臼,簸去糠,蒸於釜甑,舉之以火,成熟為飯,乃甘可食也。”其實粟飯在春秋戰國時已成為粗飯。粱是上等的穀子,膏粱是指肥肉加粱米飯,為富貴人家的膳食,那麼宮廷中自然多用梁加工為飯。古人將麥以外的脫粒後的穀物都稱為米,“粲”和“精”指的是上等米。糯米早就出現,但並不普及。
自宋代引入古城稻以後,粳米成為人們的主食,尤其在南方,宮廷也不例外。“為稻粱謀”一語出現在唐以後,指的是謀一份不錯的飲食(生計),可知稻、粱為較好的食物。到明清,稻米成為細糧中惟一的米類,小米、高粱已沒有資格進入禦廚,清代康熙皇帝還潛心研究稻種,培植了優良品種的稻米,在全國推廣,在京西用玉泉山水灌溉的優質稻,為宮廷專用。清末宮廷用米除玉泉山米以外,還有紫、白、黃三色米,由河南產,因顏色奇特,受到兩宮太後的歡迎。
大概從西漢開始,人們將麥磨成麵,加水和成團、壓扁,烤或蒸熟,叫做餅。饅頭是由蒸餅發展過來的,麵和米成為主食中的兩類。在宮廷,主食應算是肉而非穀物。
經常出現在禦食中的湯餅,是煮熟的麵食。餅又是麵食的通稱,漢代湯官負責供應禦膳中的餅類。魏文帝曹丕曾懷疑何晏麵色是塗粉之故,為驗證此事,文帝召何晏來,賜食湯餅,何晏臉上冒出汗,文帝用朱衣拭其麵,麵仍皎白,唐代禦膳中有“銀餅餡”,用乳酪和麵、膏腴作餡,皇帝有時將此餅賜給大臣食用,品嚐到這種餅的大臣覺得美味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