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後唐明宗命人按他的意思做餅,用碎肉與麵揉在一起,做成臂狀,用刀截成每隻二寸厚,蒸熟食用,稱為“同阿餅”。北周宮中有種蓮花餅,內有十五層,每層夾一朵蓮花,共十五色,宮中將此餅稱為“蕊押班”。
北宋宮中禦膳的餅類有鷺鶿餅、天喜餅、密雲餅,外麵還進貢龍團鳳餅。也是一種餅,宋禦食中有馳蹄、春卷。
可知唐以後禦膳用的餅越來越精細、考究、別出心裁,普通的餅在禦膳中失去了地位,隻是在刻意鍛煉節儉風尚和困頓無奈時才食用。唐玄宗和太子之間曾在餅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則微妙的事情:一次,玄宗與太子共進餐,太子用刀切割熟羊肉,刃上沾滿了油漬,太子用一張餅把刀擦幹淨。玄宗觀察著太子的舉動,見他用餅潔刀,麵露不快之色,太子正不知怎樣處理這張餅,像抹布一樣扔掉當然痛快,發覺了父皇的臉色後,太子隻好慢慢把餅送到嘴裏。玄宋立即有了笑容,並說:“福當如是愛惜。”唐僖宗避戰亂逃到蜀地的那段日子十分狼狽,糧食匱乏。到幾乎斷糧的那天早晨,有位宮女拿出方巾包著的半斤麵,用村人進獻的酒和麵做餅,烙成後請皇帝進用。嬪妃捧著餅哭著請求道:“此消災餅,官家若以社稷生靈為意,乞強進半枚。”
至少在南北朝時,宮廷就已出現發麵餅。南齊時曾用“麵起餅”作祭品。發麵食品無疑也加入了禦膳之列。宋代饅頭的價值和美味被皇帝所承認,宋神宗視察太學時,對其夥食中的饅頭十分滿意,並說:“以此養士,則無愧矣。”禦膳中也有子母饅頭。
餛飩估計是由湯餅發展來的,宋禦食中有五色餛飩。而餃子與餛飩做法相似,唐代已有水餃餌,又稱為湯中牢丸或粉角。但未見唐宋皇帝如何讚賞它的美味。
一生向往先賢的孔子,從古書上得知周文王喜食菖蒲殖(用一種有香氣的水草製成的醬),孔子也試圖對菖蒲莛感興趣,每日把菖蒲擺上食桌,縮著鼻子吃下去,三年以後才適應了,孔子是個講求美食尤其喜好肉食的人,必知先賢的嗜物並不甚佳。
其實三代、秦漢乃至南北朝的宮廷膳食都遠不能和後世相比。
魏晉南北朝有特殊的政治、社會格局,當時皇帝的膳食居然不如門閥貴族,皇帝經常對富臣的美食垂涎。晉武帝曾到王濟宅中做客,王濟之父王渾是晉朝大將,王濟是名士兼駙馬。在王家,晉武帝發現這裏的佳肴自己從未嚐過,其中一樣用琉璃器皿蒸熟的食物美味無比,武帝問王濟此菜如何做法,王濟答曰:“以人乳蒸之。”武帝臉上出現不平之色,未進完餐就起身離去了。宋文帝常到大臣謝弘微家求食,謝弘微是個理膳能手,文帝光臨其家,謝弘微忙與家人在廚中烹製,呈上,文帝得以美餐一頓。齊武帝向祠部尚書虞驚求扁米柵,虞棕獻柵及雜肴數十皋、(器具),太官禦廚愧然不如。
武帝親自向虞求其飲食秘方,虞不肯獻出。武帝某次醉酒,周身不適,虞棕僅拿出醒酒鯖鮮一方,武帝仍無怪罪之意。以貪吃肥胖著稱的宋明帝,尤其好食逐夷,即用石首魚、鯊魚、鯔魚的腸肚製成的醬,明帝將此物由銀缽盛蜜浸漬,每餐吃上數缽。一次明帝對揚州刺史王景文說:“這是奇味,你有嗎?”王景文答:“臣一直很喜歡吃,但家貧很難得到。”明帝聽了十分得意,更加嗜好此物。由於貪吃,五髒難以負荷,胸悶腹脹,以至透不過氣來,複又大量飲酒以助消化,最終困於飽食而死。
隋唐以後皇宮的膳食躍上了新的台階,尚食局集中了全國一流的廚師,其手藝在朝廷外很難找到對手。皇帝便可享受天下至美的食品,南北朝的困境不再複現。
唐代的禦食用裝飾華貴的牙盤盛裝,日常膳食每餐用九個牙盤裝食味。
唐代尚食局的手藝被人們傳為佳話。中書省的馮給事曾幫過新提升的尚食令的一點忙,尚食令提出要去馮家獻點薄藝。這位尚食令是位造子(薄餅)手,他在馮家廚房操作,馮氏一家人在簾後觀看。隻見他極為利落地團麵,旋即一張薄餅置入鐺(三爪鍋)中,將熟,又漉出入水中,良久,忽又投油鐺中,取出拋在台盤上,餅仍旋轉不止,馮給事一家人品嚐,其味脆美,不可名狀。這不過是略施小技。製作珍味禦膳要比這複雜得多,如“渾羊歿忽”的做法是:取鵝,去毛及五髒,內中置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取羊一隻,去毛及腸胃,置鵝於羊中,將口縫好,放在火上燒製,羊肉熟時,取出肚中之鵝食之。皇帝經常將這種美味賜給翰林學士。
唐玄宗曾設計了一種食樣,用剛射來的鮮鹿(幼年的鹿),取血、剖腸,用鹿血加熱煎鹿腸,趁熱食之,叫做熱洛河。玄宗還將此味賜給安祿山和哥舒翰。
唐敬宗時,內廷新出一種供暑食的清風飯。用水晶飯、龍睛粉、龍腦沫、牛酪漿調和,放人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為禦膳。就是一種琢粥,隻是原料除牛酪漿外,令人難以確認為何物。
很多物質名稱上古今不同,使人迷惑,古人給食物起的名稱多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