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三千裏,華夏文明八千年。”這是甘肅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動寫照,也是對甘肅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詮釋。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裏的曆史文化累積深厚,和政古動物化石群和永靖恐龍足印群堪稱世界瑰寶,還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文化、世界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天水麥積山石窟、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道教名山”崆峒山以及西藏歸屬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曆史見證的武威白塔寺、中國旅遊標誌——武威出土的銅奔馬、中國郵政標誌——嘉峪關出土的“驛使”等等。這裏的民族民俗文化絢爛多彩,紅色文化星羅棋布,是國家12個重點紅色旅遊省區之一。現代文化閃耀奪目,《讀者》雜誌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成為中華民族舞劇的“雙子星座”。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甘肅境內蜿蜒900多公裏,孕育了以農耕和民俗文化為核心的黃河文化。甘肅的曆史遺產、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遊觀光文化等四類文化資源豐度排名全國第五位,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總之,在甘肅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始祖文化、黃河文化、絲綢之路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等,以其文化上的混融性、多元性、包容性、滲透性,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博大精髓,融彙著古今中外多種文化元素的豐富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傳承和精神財富。
甘肅曆史的輝煌和文化積澱之深厚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也要看到,甘肅仍然是一個地處內陸的西部欠發達省份。如何肩負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國家戰略、擔當好向西開放前沿的國家使命?如何充分利用國家批複的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一文化發展戰略平台,推動甘肅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和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成為甘肅麵臨的新的挑戰和機遇。目前,甘肅已經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與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統籌布局,作為探索經濟欠發達但文化資源富集地區的發展新路。如何通過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使華夏的優秀文化傳統在現代語境中得以激活,成為融入現代化進程的“活的文化”,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指出,華夏文明的傳承保護與創新,實際上是我國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能夠緩衝迅猛的社會轉型對於傳統文化的衝擊,使傳統文化在保護區內完成傳承、發展和對現代化的適應,最終讓傳統文化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活的文化”。因此,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原則應該是文化與生活、傳統與現代的深度融合,是傳承與創新、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統一。要激發各族群眾的文化主體性和文化創造熱情,抓住激活文化精神內涵這個關鍵,真正把傳承與創新、保護與發展體現在整個華夏文明的挖掘、整理、傳承、展示和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文化、生態、經濟、社會、政治等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華夏文化是由我國各族人民創造的“一體多元”的文化,形式是多樣的,文化發展的譜係是多樣的,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因此,要在理論上深入研究華夏文化與現代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華夏文化現代化的自身邏輯,讓各族文化在符合自身邏輯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生態保護的問題,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中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實現文化傳承保護的生態化,避免文化發展的“異化”和過度開發。堅決反對文化保護上的兩種極端傾向:為了保護而保護的“文化保護主義”和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忽視文化價值實現的“文化經濟主義”。在文化的傳承創新中要清醒地認識到,華夏傳統文化具有不同層次、形式各樣的價值,建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不是在中華民族現代化的洪流中開辟一個“文化孤島”,而是通過傳承創新的方式爭取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使華夏文化能夠在自身特性的基礎上,按照自身的文化發展邏輯實現現代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來總攝、整合和發展華夏文化的內涵及其價值觀念,使華夏的優秀文化傳統在現代語境中得到激活,尤其是文化精神內涵得到激活。這是對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的理性、科學的文化認知與文化發展觀,這是曆史意識、未來眼光和對現實方位準確把握的充分彰顯。我們相信,立足傳承文明、創新發展的新起點,隨著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戰略的推進,甘肅一定會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段”,再次肩負起中國向西開放前沿的國家使命,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創新與傳播譜寫新的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