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策劃出版了這套《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叢書”以全新的文化視角和全球化的文化視野,深入把握甘肅與華夏文明史密切相關的曆史脈絡,充分挖掘甘肅曆史進程中與華夏文明史有密切關聯的亮點、節點,以此探尋文化發展的脈絡、民族交融的駁雜色彩、宗教文化流布的軌跡、曆史演進的關聯,多視角呈現甘肅作為華夏文明之源的文化獨特性和雜糅性,生動展示絢麗甘肅作為華夏文明之源的深厚曆史文化積澱和異彩紛呈的文化圖景,形象地書寫甘肅在華夏文明史上的曆史地位和突出貢獻,將一個多元、開放、包容、神奇的甘肅呈現給世人。
按照甘肅曆史文化的特質和演進規律以及與華夏文明史之間的關聯,“叢書”規劃了“隴文化的曆史麵孔、民族與宗教、河西故事、敦煌文化、絲綢之路、石窟藝術、考古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隴人物、隴右風情、自然物語、紅色文化、現代文明”等13個板塊,以展示和傳播甘肅豐富多彩、積澱深厚的優秀文化。“叢書”將以隴右創世神話與古史傳說開篇,讓讀者追尋先周文化和秦早期文明的遺跡,縱覽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雲遊神秘的河隴西夏文化,在曆史的記憶中描繪華夏文明之源的全景。隨“鑿空”西域第一人張騫,開啟“絲綢之路”文明,踏入夢想的邊疆,流連於絲路上的佛光塔影、古道西風,感受奔馳的馬蹄聲,與行進在絲綢古道上的商旅、使團、貶謫的官員、移民擦肩而過。走進“敦煌文化”的曆史畫卷,隨著飛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在沙漠綠洲起舞,在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一起進行千佛洞的千年營建,一同解開藏經洞封閉的千年之謎。打撈“河西故事”的碎片,明月邊關的詩歌情懷讓人沉醉,遙望遠去的塞上烽煙,點染公主和親中那曆史深處的一抹胭脂紅,更覺歲月滄桑。在“考古發現”係列裏,竹簡的驚世表情、黑水國遺址、長城烽燧和地下畫廊,曆史的密碼讓心靈震撼;尋跡石上,在碑刻摩崖、彩陶藝術、青銅藝術麵前流連忘返。走進莫高窟、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沿著中國的“石窟藝術”長廊,發現和感知石窟藝術的獨特魅力。從天境——祁連山走入“自然物語”係列,感受大地的呼吸——沙的世界、丹霞地貌、七一冰川,閱讀濕地生態筆記,傾聽水的故事。要品味“隴右風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奇,必須一路乘坐羊皮筏子,觀看黃河水車與河道橋梁,品嚐牛肉麵的蘭州味道,然後再去神秘的西部古城探幽,欣賞古樸的隴右民居和綺麗的服飾藝術;另一路則要去仔細聆聽來自民間的秘密,探尋多彩風情的民俗、流光溢彩的民間美術、妙手巧工的傳統技藝、簫管曲長的傳統音樂、霓裳羽衣的傳統舞蹈。最後的樂章屬於現代,在“紅色文化”裏,回望南梁政權、哈達鋪與榜羅鎮、三軍會師、西路軍血戰河西的曆史,再一次感受解放區婦女封芝琴(劉巧兒原型)爭取婚姻自由的傳奇;“現代文明”係列記錄了共和國長子——中國石化工業的成長記憶、中國人的航天夢、中國重離子之光、鎳都傳奇以及從書院學堂到現代教育,還有中國舞劇的“雙子星座”。總之,“叢書”沿著華夏文明的曆史長河,探究華夏文明演變的軌跡,力圖實現細節透視和曆史全貌展示的完美結合。
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積累多年的文化和出版資源為基礎,集省內外文化精英之力量,立足學術背景,采用敘述體的寫作風格和講故事的書寫方式,力求使“叢書”做到曆史真實、敘述生動、圖文並茂,融學術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讀性為一體,真正成為一套書寫“華夏文明之源”暨甘肅曆史文化的精品人文讀本。同時,為保證圖書內容的準確性和嚴謹性,編委會邀請了甘肅省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蘭州大學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和學者參與審稿,以確保圖書的學術質量。
《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編委會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