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焉支山:用完胭脂再臭美的馬(2 / 3)

《唐會要》卷六十六“群牧使”條載,貞觀十五年不再任命張萬歲為太仆少卿,命其到各地巡察牧監,調研畜牧業,卻不給相應的官職,有名而無實,到了麟德元年十二月連這巡察的差事也不讓幹了。

免官後萬歲可能不敢再叫了,但可以想象,內心的感恩之情仍是溢於言表的。有意思的是,離開了張萬歲,仿佛沒有了值得信服的業內領導人,唐代的馬政從此一蹶不振。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一《張茂宗傳》記載,麟德以後,西戎占有隴右大片土地,使得國馬悉數散失,負責監牧的官員和牧馬之地早已名存實亡,這些土地因其地利,曾設閑廄使,專門掌管宮廷輿輦牛馬,後來因為沒有重兵把守,又被吐蕃找機會攻陷,所有的牲口馬匹盡數被搶奪。

沒有了馬匹這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幹什麼都覺得擋手擋腳,於是在自我發展能力不足,供應不暇的情況下,就要另辟蹊徑,解決戰馬之需,通過互市得到馬匹,成為首選。

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國運衰微,盛唐之際那種戰馬如雲的氣魄蕩然無存。像一個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人,有朝一日,最拿得出手的那一套招式,突然不靈光了,內心就會產生一種無法排遣的焦慮。在此之前唐代和周邊少數民族的交易主要以絹帛為主,換取馬匹,各取所需,因為傳統的絹帛互市,導致大量的絹帛出口,無形間加大了國家財政壓力,唐代統治者不得不另辟蹊徑,以茶作為支償物,解決戰馬來源問題。

第三是茶葉及茶文化在唐代得到快速的發展傳播,日益成為各少數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為茶馬互市的展開打下了物質基礎,進一步扭轉了國內馬價過高,用絹帛酬易入不敷出的現狀。

《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記載,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本草》解釋說,茶能止渴,興奮神經係統,提神醒目,南方人非常喜歡飲茶,北方人剛開始是不習慣的。開元時期,泰山的靈嵩寺,有執意修行的僧人,主張禪教的興起,學習禪法不分晝夜,晚上也可以不吃飯,這都是茶葉的功勞。從中原流傳至邊塞苦寒之地,致使回紇每到朝貢的時候,驅趕大量的名馬到中原,而又換回茶葉返回,不得不說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有唐一代,茶葉等農業經濟作物普遍發展,“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從上層統治者到布衣庶民,離開茶葉,就顯得離經叛道,不可救藥。甚至禪宗修行者,要達到好的效果,早日成佛,茶也是必備之物。

由此,如陣雨前的驚雷,拉開了河隴地區茶馬互市的大幕,直至演變為後世法度嚴備、體係健全的官營茶馬互市,影響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走向。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時期,茶馬互市雖然在零星的、分散的、不定期的狀態下進行,但已成為民族溝通交流、貿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和傳統的絹馬貿易並存。

唐代的民族貿易,開始以布帛、繒布、金銀器為交換物,隨後演變為以絹為主,繼而以茶為大宗物品,與西北少數民族進行市馬交易。當時和唐交易的主要是西北三族:吐蕃、黨項、回紇。

唐德宗建中年間,朝廷遣使至吐蕃:《唐國史補》記載:“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讚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讚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薊門者,此昌明者,此滬湖者。”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四《崔融傳附崔從傳》記載,黨項以羊馬為主的互市貿易,唐朝每每都要派遣軍隊去維持秩序,紀律嚴明,賞罰分明,致使市易的各少數民族不敢擅自出入交易地。

史料記載回紇恃功,自乾元以後,屢遣使以馬和市,仍歲來市。唐德宗貞元末年,唐政府正式開始和回紇的茶馬互市:“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

唐代中後期,回紇提出願拿1000匹良馬交換一部由陸羽撰寫的《茶經》。因當時陸羽已作古,茶經流傳範圍有限,詩人皮日休獻出了茶經手抄本,才解決了唐朝的燃眉之急。

唐代的民族貿易,用絹布、絲綢、金子銀子換,最後用茶,最不吃虧,看著吐蕃河曲馬,黨項青海驄,回紇馬盡入囊中,肯定有種沒事偷著樂的閑逸。另一方麵,西北各少數民族對茶葉的需求量增大,反過來刺激了中原茶葉的種植和流通,中央政府因此抽取10%的茶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絹馬貿易帶來的國家財政壓力,開始由入不敷出,變為增效創收。

甘肅作為絲綢之路東段要衝,至唐代貫通,繁榮程度自不待言,自邊州互市的運茶隊伍,和西北三族的寶馬們,自絲路兩端彼此遙望,有激動、欣喜,也有一點忐忑不安。

邊州開市,各取所需,自然是一件大喜事,有喜必賀。雙方怎樣慶祝呢?在一曲豪邁的胡騰舞曲中,找回遺失許久的好心情。

有資料稱,胡騰舞,是流傳於西北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唐代宗時,河西、隴右一帶20餘州被吐蕃占領,原來雜居在該地區的許多胡人流落異鄉,有的以民族歌舞謀生,有的以做邊貿生意為生。每當交易談成時,雙方便飲酒作樂,胡人遂趁興起舞,於是,“胡騰舞”在河西走廊一帶流傳開來。“胡騰舞”集中體現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西域各族文化乃至西亞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共同孕育的結晶。它的產生和流傳,是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氣候條件下各族藝術的相互吸納和借鑒。經過不斷的加工提煉,“胡騰舞”受到河西各族人民的喜愛,並很快風靡長安,同時還被引入宮廷,成為宮廷樂舞。

茶葉要北傳,胡騰舞南傳,都要經過絲綢之路,這條路當時的接待量太大,不知道會不會采取一些分流、限行的措施,以緩解交通壓力。絲路文明、茶馬文化走的路途始終都不是最通達的,通過這兩條路,雙方經濟、文化因子快速地傳播,借薪以燃,這是一種慣例,也深刻影響到當時人們的活法,對現在的人無疑也是一種寶貴遺產。

風聲蒼涼,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從唐朝出發的,一路上風雨如晦,劍膽琴心,趕路之餘,還想鄭重打聽一下偶遇的那匹唐三彩馬:“您好,請問你幾齒了?”

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焉支山、龍首山巍然屹立,遙相呼應,不增不減,靜候著古代馬幫自沃野千裏的河西勒住馬韁,懷著一份忐忑,走進故事中。三座山,三兄弟,各自為曆史人物、民族貿易積攢了那麼多的故事,直到最後自己也成為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