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甘州:祁連夜雪醅香茗(2 / 2)

關卡、過所,千裏河西走廊也不是暢行無阻的。從過所可以看出唐代對貿易的一種有效管控,茶馬交易在此時已納入貿易範圍,甘州,從通其臂腋的交通優勢到茶馬風行之地,掏出過所的石染典從來沒有空手而回。

山丹軍馬場位於焉支山和祁連山中間,河西走廊中部,自漢武帝時開始屯兵養馬,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曾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馬場,漢武帝“夢駿馬生渥窪水中”,遂作《天馬歌》,下詔設苑馬寺負責馬政,在河西建立牧苑66所,戰馬30萬匹,這種優良的畜牧傳統曆久彌新,漢陽大草灘即為其中最大的牧馬場。

大馬營草灘,古稱漢陽大草灘,位於甘肅河西古絲綢之路上,是我國曆史上最古老而著名的產馬區之一。《五涼誌》記載,漢陽大草灘,東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樂永固堡,南屏祁連,北據胭脂。曆史上為民族戰爭頻仍的古戰場,地理位置極具軍事價值。大草灘西端的大鬥拔穀橫穿祁連山,是連接河西走廊和青海的重要通道。曆來是少數民族活躍的地方,在這裏,匈奴趕走月氏,回鶻權杖交接,上演了多少蕩氣回腸的故事。

唐開元十六年,將赤水守捉擴編為大鬥軍,有守兵7500人,馬4400匹,赤水守捉城也改名為大鬥城。大鬥城,是不是紀念大鬥拔穀中馬匹繁盛的情況,並由此命名的一座古城呢?

漢武帝還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從西域引進有名的汗血馬,在漢陽牧苑培育出良種山丹馬。有資料稱,該馬頭中等大,頸稍斜,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作為軍馬的新品種,馱、挽、速力俱佳。據傳東漢時鑄造的武威銅奔馬,即是這種良馬的形象再現。

杜甫曾寫詩《房兵曹胡馬》,也忍不住讚不絕口:“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劈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沒有那種熟悉的憂患意識,杜甫也著迷山丹馬的飄逸俊美,滿心歡愉地沉浸在對美的感歎中。耳竣蹄輕,英姿絕倫,糅合了山丹馬特征的銅奔馬,踩不踩燕子,有沒有風都不要緊,奔行的姿態和川流不息的人世對應,是去傳信還是戰鬥,多少輪回,留下你的身影,是一種告慰。

在甘州,每一種辭行,都為了一種無畏的前路。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所有人的足跡在祁連山巨大的背影中,匈奴、回鶻都沒能將背影重疊其上,隻有在茶馬貿易的過程中,民族交流和發展,讓山頂上潔癖一般的孤雪,不再孤獨。

祁連山,在縣西南二百裏,張掖、酒泉二界上,美水茂草,山中冬溫夏涼,適宜放牧,牛羊充肥,乳酪濃好。“馬上望祁連,連峰直插天”,沿著古老的屏障,血脈奔湧,仿佛沒有疲憊的時候,下了馬,盡飲酥乳,然後用取自祁連山頂的雪,衝泡一杯香茗,當茶香溢散,再看那些飛動的馬匹,已將草原、雪山、峽穀串聯而成,再飲一口,明白平心靜氣、心安理得也是一種生活。繼續品飲吧,一口接一口,祁連雪水無窮盡,追求茶馬文化的精神向度同樣沒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