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紇,中國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回紇是從漠北遷入甘肅河西地區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先民是鐵勒部落聯盟的一支,後來兼並、聯盟鐵勒其他部落,完成統一,並建立了回紇汗國。從部落到汗國,中間或雨或晴,多少路途峰回路轉,多少期待望眼欲穿。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誌》記載,中受降城正麵靠東八十裏,有呼延穀,在穀的南口有呼延柵,穀的北口有歸唐柵,都是寬闊的車道,也是進入回鶻領地的必經之地。再走五百裏到辟鵜泉,過磧沙,經鹿耳山、錯甲山,八百裏至山燕子井。後麵的路程大致情況是,再往西北方向走,經密粟山、達旦泊、可汗泉、橫嶺、綿泉、鏡泊,七百裏可以到回鶻牙帳,如果從辟鵜泉另擇道路,從北走過公主城,眉間城、怛羅思山、赤崖、鹽泊、渾義河、爐門山、木燭嶺,大約一千五百裏也可以到回鶻牙帳。
在這一時期,回紇的勢力範圍達到了極盛。
唐代統治者非常重視處理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加強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的交流。有唐一代,大大加快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進程。唐朝和回紇在貿易方麵開展了獨特的貢賜貿易,這種貿易形式在當時頗具規模,雙方貿易的頻繁程度很高,遠勝其他民族。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回紇傳》記載,唐德宗曾經以帛10萬匹、金銀10萬兩償還回紇馬價。太和元年,唐朝支付回紇馬價絹達20萬匹。太和三年正月,唐朝又支付回紇馬價絹23萬匹。
可以看出唐朝和回紇之間貿易的活躍程度。貢賜貿易,是臣屬國通過獻上本地特色方物而博取統領國歡心,從而回賜另外一些稀有物品作為酬答的貿易。在這一過程中,有時假以朝貢之名,獲取貿易之實。為什麼這種貿易形式會在唐和回紇之間展開,而在其他的古代民族中卻有些曇花一現的感覺呢?這得從唐和回紇的特殊關係上來看。
回紇汗國從646年建立,到840年滅亡的近200年裏,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吐蕃對西域的進攻,和唐王朝保持著相當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促進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這是回紇對唐王朝的助力。
唐天寶三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遊牧為主。德宗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可以看出雙方在軍事上連為犄角,相互策應。唐朝和回紇,都對對方平定亂局、排除異己、建立政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這種交流合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穩定。
回紇從唐貞觀二十年助唐滅漠北的薛延陀後,唐朝即以回紇的住地置瀚海都督府,封回紇首領吐迷度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唐朝又在回紇地區修築交通大道,設驛站,抽賦稅。不但如此,瀚海都督府的府下置州,州設刺史,其下又有長史、司馬等官製,同樣用回紇本民族的首領來擔任,“其都督、刺史,給玄黃魚符,黃金為文”。
玄黃魚符、黃金為文,不是天朝上國的一種炫耀,而是給予對方的一種極高的政治待遇。唐朝為了這種特殊關係的維係和持久,創立了府州羈縻製度,在當時稱為都護府、都督府,這是中國曆史上正式開始的中原王期對邊疆地區的一種統治方式。中央和地方之間政令暢通,向心力進一步加強,回紇可汗接受唐朝的正式封號,“皆受都督號,以統蕃州”,直接對中央王朝負責。到後麵,“今可汗初立,遣使來告,垂發不剪,待天子命”,到了唐朝不任命,回紇人民不承認其王權合法性的地步。
軍事上雙方彼此依賴。《資治通鑒》載:“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以回紇兵精,勸上益征其兵以擊賊。”可見唐朝借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係征調邊兵性質。至德二年,回紇葛勒可汗應征遣其子葉護率領精兵四千餘人出發,而且還有西域的回紇軍參加。他們來到陝西鳳翔、扶風一帶部署隊伍,準備出擊,唐將郭子儀先留宴三天。葉護說道:“國家有急,遠來相助,何暇食為?”
沒有任何的架子和條件,不拐彎抹角,臨危受命,急人之所急,憂人之所憂,回紇懷著一副坦蕩的胸襟,慨然應允,以死相報。再看唐朝,“可汗、可敦及左右‘殺’……加實封二千戶”,並“左殺封為雄朔王,右殺封為寧朔王,胡祿都督封金河王,拔覽將軍封為靜漠王,諸都督十一人並封國公”。
及平定安祿山之亂後,唐肅宗回到長安,在其所降的詔書中誇讚回紇人的功勞時說:“功濟艱難,義存邦國,萬裏絕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聞也。”這個獎辭算是不低了,麵對回紇的義薄雲天,皇帝屈尊,雖不是感恩戴德,也是娓娓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