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通過和親,進一步明確牢不可破的外交關係。《資治通鑒》:“敦煌王承寀至回紇牙帳,回紇可汗以女妻之。”
《舊唐書》記載,冊封回紇可汗之女為毗伽公主,敦煌王承寀從回紇辦完征兵的公事,在返回之際,曾經舉行過隆重的儀式,正式納回紇公主為妃。
唐朝公主嫁給回紇可汗做妻子的,共有6位,即寧國公主、小寧國公主、鹹安公主、壽安公主、仆固懷恩孫女等。
《舊唐書》記載,可汗麵對剛接到的奉詔,欣然受命,沒過幾日,就把公主許配給敦煌王,可汗對和親一事倍感欣悅,情不自禁地說:“以前是兄弟手足之情,現在貴為女婿,成為半個兒子。”命令地位卑微的人設置大車,在有斧形屏風的前麵,設置小座,再引公主登車,回紇九姓相互登其車,每日繞車右轉,等到公主從車上下來,再次登到樓上,和可汗一起麵向東坐,一起接受大臣的朝拜。
在此基礎上,雙方經貿方麵的交流也是水到渠成。有資料稱,回紇恃功,自乾元之後,屢遣使以馬和市繒帛,仍歲來市。以馬一匹,易絹四十匹,動至數萬馬。唐德宗貞元末年,唐政府正式同回紇開始了茶馬互市:“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這是茶馬互市見於史料記載的權輿。
《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記載,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本草》解釋說,茶能止渴,興奮神經係統,提神醒目,南方人非常喜歡飲茶,北方人剛開始是不習慣的。開元時期,泰山的靈嵩寺,有執意修行的僧人,主張禪教的興起,學習禪法不分晝夜,晚上甚至不吃飯,這都是茶葉的功勞。從中原流傳至邊塞苦寒之地,致使回紇每到朝貢的時候,驅趕大量的名馬到中原,而又換回茶葉返回,在當時很多人看來,不得不說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由此可知,唐和回紇之間的貿易,在起初,最吸引眼球的乃是絹和馬匹之間的交易,絲綢之路在唐時全線貫通,絹、絲綢等手工業品受到少數民族的青睞,他們把馬匹進貢給唐王朝,期望得到絹布作為回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回紇傳》中唐德宗曾經以帛10萬匹、金銀10萬兩償還回紇馬價。太和元年,唐朝支付回紇馬價絹達20萬匹。太和三年正月,唐朝又支付回紇馬價絹23萬匹。對於急需戰馬穩定疆域的唐朝,麵對回紇的慷慨,自然也會報之桃李。
“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長史”,“以唐官官之,凡數千人”。唐政府又根據回紇所請,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辟了一條大驛道,名“參天至尊道”,沿途分設驛站,供應來往使臣和官員。每歲回紇各部貢貂皮,以充租賦。骨力裴羅複國後,遣使入貢,唐朝封他為奉義王,後又冊封為懷仁可汗。
《新唐書》卷二百十七《回鶻上》:“所負馬直一百八十萬。”回紇“歲送馬十萬匹,唐酬以縑帛百餘萬匹”,使唐“財力屈竭,歲負馬價”。至唐德宗建中元年,欠馬價絹180萬之多。
據《冊府元龜》記載,在肅宗、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文宗等各朝都有回紇市馬的記載。如憲宗元和十一年二月,用內庫絹60000匹易馬,文宗太和元年三月,用內庫絹260000匹易馬,差點連老家底都抖露光了。
窮則思變,到唐代後期,所需馬匹數量缺口已不大,大量絹帛無疑增加了財政壓力,需要調整政策,保證雙方貿易的暢通。茶馬貿易的開展,一方麵有賴唐代茶文化的高度發展,一方麵回紇又是嗜茶民族,從絹馬到茶馬,這樣的轉折,成就了茶馬互市,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持久不衰的茶馬古道文化也脫穎而出。
不能說唐代隻和回紇開展茶馬貿易,而對其他的少數民族實行封閉,還有吐蕃和黨項等民族,積極和唐代進行市易,隻不過和回紇之間時間更持久,表現更突出。
看過一幅回紇壁畫,上麵畫著興致高昂的三個人,前後排列,最前麵的相貌威嚴,後麵跟著的兩位眉目清秀,三人團袖逶迤而行,身著唐代官服,頭帶巾帽,佩玉徐行,胸口還插著一支藍色的妖冶小花,是不是像現在的領結一樣,在正規場合佩戴,去趕赴一場隆重的儀式。三人去哪裏呢?想必是在長安城裏,登門入室,“上狀”天子,感謝回賜物品的豐盛吧。
其他的回紇人民呢?貢賜之間,在一片比水草還甜美的夢境裏,鷹是一方天空的聯係人,英雄或草民,有名或無名,遊牧還是定居,慶幸的是,他們都生活在星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