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德順軍:徐聽穿林打葉聲(2 / 2)

又是戰爭,數千年以來,我們的文明總是和兵戈息息相關,於那刀光劍影中閃躲、吞吐和漫遊。

仁宗至和年間,渭州、德順軍,即今靜寧縣東北,三年共市馬1.71萬匹,英宗治平元年,置茶馬市場於原州、渭州、德順軍,年得良馬8000匹,以3000匹裝備邊軍,5000匹入群牧司牧養。

仁宗慶曆三年,涇原路安撫使王堯臣奏準,以六盤山山外通邊、靜邊、隆德、得勝四寨建為德順軍,以隴幹城為軍治。

王堯臣批準建立德順軍時,想來也是要在那一疊厚厚的官方文書上蓋上章子的,經奏準之後蓋的會不會還有皇帝老兒的玉璽呀,然後府、州、縣各級部門一級級蓋下來,這個東西可了不得了,不知道還會不會流落民間。

德順軍,管轄靜邊寨和威戎鎮,聽聽這些名字,足以讓人望文生畏。靜邊寨,古之軍寨,為德順軍下轄五寨之一。威戎鎮,素有“天心地膽”和“九州通衢”之稱,為懾西戎長期騷擾,取“威震西戎”之意。

《宋史·兵誌》載,陝西買馬官薛向建議,秦州山外的吐蕃各部到原、渭州、德順軍、鎮戎軍一帶進行茶馬交易,借取豪商的資助,不辭辛勞抵達秦州,除去路上的花費,所賺取的最多為六百。現在原、渭州、德順軍,參與官方組織的茶馬互市,用鹽鈔博馬,隻用攜帶少量的糧食,輕易換回口碑尤佳的蜀茶,蜀地的茶商也能夠乘此便利,賺取不少利潤,這是兩獲其便的好事。主管內外廄牧之事的群牧司同意薛向的建議。

薛向的建議總是特別多,可以想見是個直言敢諫的官吏,好多關於德順軍易馬的點子都是他提出的,沒人敢負責,就他一個人敢,不知道那一紙公文上會不會有他的私章,蓋在醒目的位置,無人忽視。

郭浩,字充道,德順軍隴幹人。徽宗時,經常率領百餘騎兵到靈州城下,西夏派出數十倍的兵力追擊,郭浩不懼強敵,親自斬殺敵人,挾其首級而還。他跟隨種師道進駐茸平,敵人占據了水源地,使其饑渴難耐,他率數百精兵奪取。敵人攻陷石尖山,他冒著嗖嗖的冷箭衝殺陣地,被射中左肋,憤怒不肯拔出,反而振臂高呼,激勵將士同仇敵愾,殺退敵兵。

曲珍,字君玉,德順軍隴幹人,祖上為豪門顯貴。寶元、康定年間,西夏屢犯邊境,他與諸父組織族人抵禦,夏人不敢犯境。郭逵南征時,他曾為第一大將,舉兵至右江,利用招撫和討伐兩種手段,一次就收複廣源等三州十二縣,官拜西染院使。元祐年間,官封環慶路副總管,曾率領部下擊退進犯涇源的西夏敵兵。

不知他們相互認識嗎,這篇文章寫完,就算拜過帖子認識了,英雄結盟自是一段佳話,相互聊聊退敵的良策,可惜沒有敵人擾邊了,不用再蓋章領兵。而為了靜寧這一方安寧,還必須給他倆蓋枚章子,那枚章子蓋在每一個德順軍人的心裏。

元祐六年五月十一日,涇原路經略司說:“德順軍界蕃部收買馬,每請官錢外,例各添備價錢。詔令經略司體量,貼還其價。”

這段文字惹人玩味,可見當日章子蓋了,還是可以靈活一些,懂得一些回旋的道理,方圓兼顧,才能長盛不衰。

在靜寧發生的那些曆史人物,一個個離去,公事忙完了去處理他們的私事了吧,他們的章子也都不曾再用了,靜寧的那段曆史,簽一份合同的話,隻有我孤零零的一個人,按上拇指印。

靜寧“隴水環流,繞帶河渭”,“據蘭會之肩,通河隴之道”,“左枕六盤,右跨安會,前控秦隴,後拒蕭關”,地理位置極具軍事價值。在靜寧,你領略到那些美味的侵略性,鑒別出燒雞鹵汁的久遠,紅蘋果的優劣,可是,你能鑒別出那些遺落在古道上的互市的吆喝聲嗎?也無法鑒別那一枚官印所能證明的時光裏,夾帶著連天的喊殺聲和互市的祥和寧靜。

這是可以共存的,這又是一段耐人追思的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