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儀州,即今甘肅華亭。北魏晉泰二年設華亭鎮,以境內皇甫山麓有華尖山亭而得名。隋大業元年始置華亭縣,縣因鎮而名。北宋,改華亭縣為義州,北宋977年,為避諱宋太宗趙光義之名,改義州為儀州。
究竟是誰在皇甫山麓設立華尖山亭呢?在那群山合圍的一片遁世的寧靜中,設立山亭,是不是為了人的留戀和皈依,在那永遠延伸的山脈中,人日複一日地仰望群山,有朝一日徒步登臨,隻有那麵小亭子,給予人一種山巔上的仰望,當他回頭,俯視山腳,所有迎麵攀爬而上的人,可不正是斯人自身的背影?
華亭,“山高地冷,早霜薄收”,四麵環山,邊塞關隘文化豐富,東有隴山,南有大震關、隴關,西有番須道,北有雞頭道、蕭關。
這麼多的山,卻沒有以山命名,以山尖的亭子為名,那亭子不想出名都不行。
像山脈一樣,仰望也是可以無盡延伸的。
趙光義如果不當皇帝,大家也不會紮堆仰望他,沒有了避諱一說,義州也不會改為儀州,這種地名的更迭會不會影響到一個地方人的性情?義州,情義無間,舍生取義……義州和當地進行茶馬交易,雙方的嗓門特別大,臨別時輯首抱拳,感情更進一層。改成儀州也好,適合北宋重文的氛圍,交易的時候又是另外一種風格,文質彬彬,說話溫軟,生怕聲音大了不討人喜歡。
押茶的馬幫,都需從那古番須道和隴坻道抵達儀州。茶葉來了,馬匹去了,一切匆匆忙忙,沒有人造臨亭子,扔下一堆飲茶的背影,暗自調理身心。
資料記載,古番須道位於今平涼的華亭、莊浪境。番須即今華亭馬峽,馬峽自古為隴東通往隴西的要塞之一,曆史上曾是屯兵、儲糧、養馬、造車之地,東漢劉秀據有關中後,積極恢複對隴右的統治。在建武八年,派大將來歙率兩千隨從,自陝西隴縣沿回中道北上,從番須向西,伐木開道,至莊浪罐子峽,稱為番須道。
一路風餐露宿的隊伍,拾步於險道之上,沒有風吹,沒有雪吞,沒有夢做,沒有鷹陪,但唯獨不能沒有仰望。仰望,乃是他們前行的精神坐標,於那內心深處完成了精神地理的曆練和漫遊。
仰望,讓他們經過無邊的熬煉和跋涉,終於窺見了遠山那一角涼亭的翹影,短暫的停頓,解馬卸貨,擁夢華亭。
曆史也在無法縫補的幕布後,寥寥地仰望著他們。
西漢時期,曾經在華亭縣境內設置了專門管理畜牧業的機構——呼池苑,專供皇家狩獵牧馬。並建立了當時國家最大的官辦牧場——隴右監牧,強大的畜牧業有力地支撐了唐朝的政治和經濟。北宋仁宗慶曆元年西夏犯邊擾亂,被華亭守軍擊潰,留下了燕馬寺、騾馬寺等古代馬政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