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池苑、隴右監、燕馬寺,在我背誦的內容中都不曾出現,但現在我想加入到仰望的隊列中去,把大漢、盛唐、北宋在華亭的故事,在華尖山上那一角亭子中,提壺點茶,淺唱低吟,悉數道來。
自趙德明據有河南,其收市惟麟、府、涇、原、儀。
天長日久,市易變得不可或缺,更深刻的原因在於雙方文化的一種滲透和交融,經過抵觸、好奇、嚐試、接受的過程,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華亭人“燎疳”的風俗就是受到當地羌、藏少數民族的影響。燎疳即是篝火節。正月二十三,華亭人分頭準備,男人們從荒山上割下成捆的蒿草,堆放在房前屋後,以備使用;女人們則在家裏準備“幹娃娃”,按照家裏孩子的性別,男孩子就是“幹相公”的打扮,女孩子就是“小媳婦”的打扮。將雞蛋刺破一個小洞,倒出蛋黃,然後在蛋殼上畫上鼻子、嘴巴、眼睛等,小巧玲瓏,成為精致的民間藝術品,然後再插根筷子固定頭和身體。等到天黑以後,家家門前的草堆插上香,放串鞭炮,敬拜一番後,就點燃草堆,整個村子家家門前都是一個大火堆,人們就圍著火堆跳。小孩跳,打工回來的親人跳,老人跳,靦腆的和外向的,此時都在一起,歡快地跳過火堆,不一會兒又轉移陣地,去別人家門前跳,在火堆上跳來跳去。燎疳,意即消災避禍,燒去一切晦氣。邊跳邊把做好的幹娃娃放進火堆,再好看都要置身火海,否則一起願望都不會實現。隨後,再用掀、耙等工具將燃完的火星揚起,看他們自半空撒下,根據火花的形狀判斷它和哪種糧食相似,越相似的,這種糧食就會豐收。這樣熱鬧的篝火晚會,華亭市易的馬一定忝身其中,人隻能在火堆上跳來跳去,哪匹馬玩得興奮了,一躍蹄從人頭頂上飛過,主人也不會興師問罪,因為怕擾了眾人的興趣,落到誰家誰就馬到成功。幹脆把交易時間定在燎疳節上,看馬匹跨越的高度、距離,辨別此馬優劣。如今,參加過篝火晚會的馬匹都沉沉睡去,唯有那篝火,年年照舊,潦紅了邊塞寬闊的胸膛。
邊塞的茶、邊塞的馬,一方亭子,兀自在雨霾中,我願意在邊塞的那一方亭子中,隔著濃霧、雨水和鬆濤,為山腳下交易的茶馬互市,背上一首宋代蘇頌的《送儀州李太保丈》:
持節出西闉,腰章入舊秦。家傳虎韜術,朝有象賢人。合閉關山月,帷褰渭水春。虜塵今向息,正是雅歌辰。
太子老師都去儀州了,我們不能再等,不能浪費了“雅歌辰”,麵對開展茶馬貿易的場地,和滿載而歸的市易雙方,我不知道在華亭,是送別還是迎接。
這很重要,在搞清楚這一真相之前,燎疳節的火焰慫恿著我的腳步,先在華亭,束衣收腹,舞步蹁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