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熙州:車馬轔轔唱宋詞(3 / 3)

在開辟北宋重要互市場所上,王韶主持的茶馬互市活動,使胡漢雙方頻繁市易,形成了民族文化交融的拉紮節。

有資料稱,拉紮節是流行於甘肅省渭源、臨洮、康樂、臨潭和卓尼等縣及周邊地區部分鄉鎮群眾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拉紮節源於當地先民對“五穀神”的崇敬和感恩。從農曆七月十日開始到十月一日送寒衣或半月後結束,曆時兩三個月。節日期間要進行祭神、嚐五穀等活動。據考證,唐代宗寶應元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臨洮縣南部的衙下、潘家集、苟家灘、三甲等鄉,洮河兩岸過“拉紮節”的地區居住的大多為藏族和羌族百姓。

拉紮節上,眾生混雜,臨洮花兒開唱,唱你,唱我,唱的是對生活的一種信心和態度。

按古老習俗,過“拉紮節”儀式隆重。從全村莊稼中挑選穗頭最大最長、籽粒最飽滿的優良小麥、青稞、大麥等束成把子,奉獻在“五穀神”香案上。同時殺雞宰羊獻牲,請法師跳神,報答神靈,去寺廟焚香點蠟,澆奠叩頭,請五穀神嚐新。每當一個村莊的“拉紮節”到來之前,這裏的村民便殺豬宰羊,購買煙酒,提前做準備,整個村莊呈現一派吉慶祥和景象,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裏。昔日裏,每逢拉紮節,在村廟院地設壇揚幡,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燃香點燭獻牲,以虔誠的心態祈求神靈保佑五穀豐登,民眾樂業。這時的法師身穿花襖或法衣,頭戴“麻頭”,手執羊皮鼓,歡快又有些莊重地扭步、擊鼓、舞蹈,口中唱念禱詞。這種跳神活動,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是在特定季節驅逐疫鬼、敬祭山神祖先的宗教儀式。一年一小祭,延續一天一夜,直至送“黑神”——瘟神去而告終。三年一大祭,延續三天:第一天設壇請神,這天的“打雙壇”別有意味;第二天是“節日天”,祭神,這天晚上要送瘟神;第三天是完神,請“司公”跳護神,請善奶奶念嘛呢經。

從茶馬互市開始,胡漢交融的文化一體化,在拉紮節裏有著明確的體現,藏族巫術中神秘麵具對漢族文化的一種衝擊也好,漢族文化的一種包容也好,有茶喝,有馬用,雙方天天都是好兆頭,何樂而不為呢?

而這一切都受惠於臨洮。臨洮,西部曆史文化名城,古屬九州之一的雍州,自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為臨洮建縣之始。曆史把機遇給予了臨洮,很長時期使它成為國家政治軍事的邊陲重鎮。安史之亂後,隴右大片土地陷於吐蕃達三百年。宋熙寧五年,王韶克複熙河,升狄道為熙州,領熙、河、洮、岷、迭、宕廣大地區,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也是臨洮,直到清乾隆五年,臨洮府由狄道遷至蘭州,臨洮為州的曆史結束,前後綿綿兩千年。各代中央政府將臨洮作為重點地區,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才,對促進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發揮了更大作用。

據《新唐書·宗室世係表》所載,老子的曾孫叫李曇,李曇的兒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討西羌”,受封南鄭家素昌,即今狄道,在秦時曾任隴西郡守,駐防郡治狄道。李崇就是為後世所稱頌的李氏隴西房始祖。這樣,從老子西行飛升臨洮,到老子九世孫李崇以後,就開始有了“隴西房”李氏,即“隴西李氏”。

臨洮有洮水,吐蕃部族生活在附近,臨洮有哥舒翰記功碑,使人猶憶哥舒翰。我的火柴快燃完了,再劃燃一根,光線黯淡,王韶的麵孔漸漸模糊,那麼多的油菜花,一個人看不好意思,叫上前輩哥舒翰,讓他喊上唐高宗,再叫上宋神宗,排在自己前麵的隊列裏,一起接受臨洮曆史的檢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