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宕昌監:魂歸魯班崖棧道(1 / 3)

南宋:敗與和,無奈中的糊塗智慧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戰火波及之處,一切麵目全非,經濟消費、貿易活動連續走向下坡路,疲弱的態勢一度讓改革者的思路停滯、信心瓦解,在民族戰爭的惡性循環中,茶馬互市也遇到了發展的最大瓶頸期。

“靖康之恥”後,宋代積貧積弱的政治格局業已形成。政局的動蕩,民族的危亡,嚴重影響到茶馬互市的點點滴滴,經過宋神宗的領導,茶馬互市在曆經哲徽二帝的輝煌,開始疲態盡顯,在這一時期走下坡路,比起敵人騎兵部隊的閃擊,更令人心頭戰栗的是茶馬互市的萎縮,陷入困境,喪失了主動權。和北宋相比,南宋的茶馬貿易在這一時期呈現衰弱的態勢,這充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卷二十一載,原有的買馬場大多淪陷,馬源成為大問題,有人提議可以和西南大理、特磨國進行茶馬市易。工部侍郎韓侂胄也說,大凡戰略決戰都仰仗騎兵,現在四川、陝西一代馬綱廢弛,廣西一帶毗鄰大量少數民族,可以考慮用錦帛和他們直接市易,在廣西設立買馬場,由專人負責,保證其成功。

可以看出,根據當時的時代條件,南宋因地製宜,開始在西南方選擇市易的大後方,開辟易馬根據地。紹興和議以後,南宋易馬地集中在三個地區:

一是市馬地區的更易。《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卷四十二載,大概用於戰爭的馬匹,都要依賴川、秦、廣三處邊塞之地。一為川司,在今成都設置茶馬司,督察管理文州、敘州、黎州、珍州各處的茶馬交易活動,換來的馬匹,為了與其他地方馬匹加以區分,統一稱為川馬;二為秦司,在興元府置茶馬司,管理西和州、峰貼峽寨,統稱秦馬;三為廣司,在廣西橫山寨設置茶馬司,管理大理、特磨、羅殿、毗那、羅孔、謝蕃、藤蕃等地,統稱為廣馬。

南宋易馬的實際效果怎樣呢?按照當時的需求,南宋詳細製訂了易馬計劃:建炎四年,擬訂歲額20000匹;紹興十九年至隆興二年,擬訂8400匹,其中秦司4200匹,川司4200匹;乾道年間擬訂11900匹,秦司5900匹,川司6000匹;慶元初擬訂11016匹,秦司6120匹,川司4896匹;嘉泰末擬訂12994匹,秦司7798匹,川司5196匹。而按照當時的實際成交額,“然累歲所市多不及額”,存在嚴重的缺口。另外馬匹的質量無法保證,在西南方所產馬匹大都尺格短小,不堪行陣,又被稱為矮腳馬或羈縻馬,往往瘦弱不堪,在運輸途中即以倒斃相望,至則隨死。以趙開為首的官員,改革舊製,賞罰分明,但是取得的效果甚微。

二是以茶博馬政策的調整。受其戰事影響,禁榷蜀茶不再成為時代的需要,於是開禁,采用嘉祐年間的製度,倡導茶引製度,利用賣引法,由商家持引自由進行民間市易,從中可以看出商品化的抬頭。趙開,川陝茶馬主管,他於建炎二年,開禁蜀茶,實行茶引製度,招商憑引販賣,進一步刺激商品的流通,因為市馬的民族呈現多極化的態勢,他還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同的地區利用不同的支償物,以換取馬匹,比如在四川等地仍以茶易馬,在廣南地區則以黃金、錦、鹽易馬,拓展易馬的渠道。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麵麵臨沒有馬匹的困窘和失落,一方麵是千方百計尋求馬匹禦敵的壓力。南宋在縫隙中求生存,有些黔驢技窮,無可奈何。

《文獻通考》記載:“高宗渡江以來,無複國馬。”宋室南渡,大片國土淪陷,喪失了互市的場地,無馬可易,一切都在戰亂中凋敝,南宋的馬政建設處在一片風雨飄搖中,而為了對付強大金國的步步緊逼,不得不另辟蹊徑,尋找新的戰馬出路。

無馬可市和且戰且退的軍事部署,存在一對因果關係。

1126年,康王趙構在相州募兵勤王,嶽飛加入了趙構部隊,汴梁淪陷,不久宋欽宗投降,北宋滅亡。1127年,靖康之難,趙構在應天府稱帝,改元建炎,南宋建立。1128年,金國再次發動滅宋戰役,1129年,杭州改為臨安府。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逼迫趙構退位。建康失陷,杜充降金。趙構移駕紹興作為行在,後升紹興為行都,率文武百官遙拜北宋二帝。

1141年,紹興和議達成,嶽飛遭冤殺,南宋朝廷收將領兵權。1163年,南宋發動北伐失敗。1235年,蒙古開始攻打南宋。1274年,蒙古大軍進入長江,發動滅宋最後一戰;趙禥逝世,趙昰即位。1275年,賈似道親征,全軍覆沒,南宋朝廷乞和,遭到拒絕。

嶽飛和嶽家軍算是一個另類,他刻苦訓練,治軍嚴明,於實戰中摔打出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他刮起的那股“靖康恥,猶未雪”的頭腦風暴,也極大地衝刷著當時沉淪、崩盤的心理,但在秦檜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和高宗趙構心裏打小算盤,行政不作為的戰略布局中,嶽飛沒有進一步擴大比分,最後背負“莫須有”的罪名,遭到冤殺。

1276年,臨安淪陷,文天祥出任流亡宰相。元朝接收臨安,宋朝皇室被俘北上。1279年,崖山大戰,南宋流亡政權被消滅。文天祥兵敗被俘。陸秀夫、張世傑殉國,趙昺投海。

自北宋迅猛發展的官辦茶馬互市,自此也順應時代潮流,一路摧拉枯朽,匍匐不前。

南宋、金對峙時期,貿易一般是通過榷場來進行的。1141年,南宋與金簽訂了紹興和議,宋金疆界,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半予金,再加之隆興和議和嘉興和議,特殊的曆史地理位置,使河隴地區在南宋、金之間的茶馬互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時開設的市馬三場,全部在甘肅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