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西和州:宋、金握手之地(1 / 2)

那一年我還年輕,在湖水蕩漾的西和晚霞湖邊,一壁樓亭下,蹺著二郎腿品茶,不遠處,幾個垂釣少年,蓑衣上身,嫻靜自如,讓人品出了年輕的滋味,看了多久,他們就在湖邊停留了多久,也不見換餌、撒食,一直保持原有的動作,好像在恭候西天旁那一抹晚霞,起初是勻稱的,從天邊羞澀地染了一丁點兒,後來塗抹得一片淩亂,考驗天空的耐心。

這時,一個衣衫襤褸的婦人,拿著一個兜,扶一杆秤,問我有沒有頭發賣給他?我有些恍惚,好半天才明白她的意思,半信半疑地搖搖頭,看著她走遠的背影,腦子裏電光火石一般浮起西和州茶馬古道的悠悠往事,定睛細看,連旁邊的一處石欄雕刻,也狀若馬頭,仿佛迎著晚霞,有了飛升之意。

年輕的晚霞湖還不知道,南宋時期,西和曾是著名的買馬場,但是想起當年嘈雜的交易場麵,漫天彤紅的雲霞,和那時的天空,共同印製了一份聖旨吧。我領著這聖旨,沿湖找尋那收頭發的女人,再無蹤跡,我想對她說,頭發我自己要用,你看馬尾行嗎。

紹興十二年,宋金議和,改峨州為西和州,轄長道、大潭、祐川三縣。長道縣領長道、故城、白石、鹽官、骨穀、崖石、平泉、馬務八鎮。

聽聽這些地名,每一個好像都能和馬扯上一些關係,經過長道,住在故城,拴於白石,拜過鹽官,曆險骨穀,逃生崖石,最後飲罷平泉,歸於馬務,宋金兩國就這樣到了西和州議和。

《方輿勝覽》卷七十白石鎮“古城”條記載,西和得名之源乃宋金議和之所,因而美其名曰“西部和州”。北宋時期屬於岷州管轄,南宋初移白石鎮,高聳的鎮台為唐玄宗所建,漢代的隕石落地成乳白色,形狀大如龜,因此得名,故址在今西和縣以西。等到朝廷同意金人請和的要求,因此改為和州,但是與淮南的和州重名,又因其為西漢水發源地,古有西犬丘、西縣之名,就在前麵加上一個“西”字,為西和州。

有資料稱,建炎元年,宋高宗趙構南渡後,在包括現在隴南市的西和、武都、康縣、文縣在內的川陝邊境開設了八個茶馬場進行茶馬交易。紹興年間,宋金議和,南宋又在沿邊的西和州威遠、舊州、岷州等地設置博買鋪,與金人控製的秦隴地區通商貿易,主要是購買戰馬。隆興二年十二月,抗金名將吳挺奉詔在西和、階州、成州開設茶馬市,購買番馬,並將所買番馬趕往宋孝宗所在的江南行宮,以備行宮防衛之用。此時茶馬貿易更加活躍,僅淳熙四年,在西和一州,就交易番馬3000匹,居諸州之冠。此後因戰事不斷,茶馬互市一度中斷。到淳熙十二年,茶馬司在西和州的大潭縣、長道縣等處設置豐草監,儲備草料,接濟過往馬匹。等馬匹體力恢複後,再調撥前線,供作戰之用。

吳挺奉詔抗金,奉詔買馬,一生忠勇報國,白發滿頭,仍然指揮戰役,時間沒有給他再下詔,他的頭也白了。有沒有詔書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件事堅持到底。

吳挺的叔叔,指揮了和尚原、仙人關等著名戰役,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的當事人吳玠,讀史書、著兵書,屢破川陝路金兵進攻。

問吳玠借馬,捋一些馬鬃,送給收頭發的女人。他的弟弟,吳挺的父親,主持西北軍務的吳璘曾感慨地說:“馬者,兵之用也,吾寧罷去,不忍一日誤國軍馬。”

吳玠和吳璘,馬堃和馬暨,曆史總是很奇特,是不是覺得南宋軍事實力薄弱,特意安排名將固守疆土,還都是兄弟身份,雙保險,比單核更穩重。

在宋金長期的對峙中,吳璘力主抗金,反對求和。在西部戰場上,一直置身於戰爭的第一線,屢破金軍,戰功顯赫,名揚巴蜀,成為川陝地區乃至大西北邊防要塞抗禦金兵入侵的重要支柱。除了指揮督戰外,他還是一名研究型的學者,在對金軍的作戰實踐中,也總結創新了一種新戰法,名叫“壘陣”,專門打擊敵人的騎兵衝鋒隊,行之有效,屢挫金軍,在西北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