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西和州:宋、金握手之地(2 / 2)

西和州民為吳璘立石刻銘,以示懷念。冬,金人進犯西和州,吳璘提兵出祁山,金兵聞訊退卻。隆興中,吳璘在天水、長道建地網以阻金騎兵。

新戰法會用舊,新兵會成為老兵,新茶放成舊茶,在西和州絢爛的晚霞中,爭鬥也走向了和議。

嘉定元年,宋金議和以後,因沿途邊關古隘都被金人毀壞,安丙向朝廷建議說,西和州已經修築堅固的仇池古城,囤糧可以自給,軍民團結一致、鬥誌高昂,固守不成問題,如果敵人貿然進犯,可以堅壁不戰,保存實力。如果守住西和州,敵人自然不敢輕易攻打成州,成州黑穀、南穀埋伏著重兵。天水雖然不易固守,但離天水十裏處,有白環堡、雞頭山,和西和相為犄角、聯動策應,軍民團結一心,可以守住。

西和不僅僅是風和日麗的買馬場了,一轉眼,成了風詭雲譎的戰略要地。那些剛剛交易而來的馬匹,還來不及休息呢,就得跨服馬鞍,在夜色中準備奇襲。

說說仇池。仇池位於今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城南四十五公裏處。《水經注》記載仇池山“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源,所謂清泉湧沸,潤氣上流者也”。仇池國指由氐人楊茂搜創立的前仇池政權和楊定建立的後仇池政權,時隴南市大部分地區都在其控製範圍。其後被楊堅派兵滅亡,部眾遂散處各地,氐族逐漸消失。政權消迭,文化的印記會愈發鮮亮,在古仇池國,發明了祭祀儀式的巫人,他們於篝火前的一舉一動,都不會是憑空滋生而出的。

當然,流傳了1800年的西和乞巧節,也不會是一種文化土壤中的產物。“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有資料稱,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縣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幸福。每年農曆六月下旬開始,幾個關係比較好的姐妹發起活動,同村未婚女性組成“一個場子”。選定乞巧場後,姑娘們練唱《乞巧歌》,向神靈討要智慧,乞指乞討,巧則指心靈手巧或有巧思妙想。農曆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圍繞著中心人物巧娘娘,迎、接、送的整個過程中,唱《迎巧歌》。然後,揭去“巧娘娘”頭上的絲帕,一路唱著歌將“巧娘娘”請進院。進院門要唱《進院歌》,進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獻茶果,唱《獻茶歌》,乞巧活動正式拉開序幕。七月初一至初七,又要唱《迎水歌》、《照花瓣歌》、《送巧歌》,整整七天八夜,直至節日結束。

過完乞巧節,西和州又恢複了往日的秩序,晚霞日複一日,一寸寸地貼近天空,天空是一個隱修的思想者。

那收頭發的女人,仍未尋著,我的茶敗了,聖旨一樣的晚霞催促著垂釣者,收杆回營,往回走的時候,驀地腦海裏閃過湖邊的石刻,那狀若馬頭的石刻,它的姿勢到底是怎樣的呢?半跪、臥著、站立都神采奕奕,都值得留戀。人呢,跪立臥哪種姿勢最好呢?在西和州,我的答案是:立著最好。和是主流,雙方議和以後,不用臥著如橫屍疆場,不用半跪如瀕死的俘虜,人人站立著,平等互視,握握手,微笑一下,說完你好,再道聲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