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峰貼峽寨:猶憶隴頭流水聲(1 / 2)

如果我在峰貼峽市馬,樂意輕裝從簡,提前幾個時辰到達,在幽穀中遊覽徜徉,放鬆疲憊的身心,以充沛的精力投入稍後的國家事業中。我帶的茶葉不多,在彙集天地靈氣的峽穀中,平添了一絲悠然自得之氣,指尖采擷,處處都是頓悟的機緣,可以得到更多好茶者的青睞。

在此交易的南宋軍民們邊走邊唱,沒留神跌了一跤,爬起來先檢查一下茶葉的損失情況,再不敢大意,一路屏氣凝神,好茶葉換好馬,劣質茶葉換駑馬,這是基本行情,不是南宋王朝控製得不好,峰貼峽買馬場不出力,在頂峰之上,山風浩蕩,南宋像是患有恐高症一樣,再怎麼弄,也克服不了這種與生俱來的頹勢,峰貼峽買馬場的業績再輝煌,景色再深幽,也有粉身碎骨的可能。

沒有馬匹,戰力虧損,無心戀戰,這始終是南宋的一塊心病。

有資料稱,南宋初期,陝西多數地區淪陷使當時宋朝最主要的馬匹來源幾乎斷絕。這一時期,南宋在重視廣西市馬的同時,也寄希望於從北宋延續下來的四川西南沿邊市馬。但是川陝地區宋金之間戰爭的緊張持續,使茶馬司的工作重心不得不偏向增加收入補充軍需,市馬的組織實際上被延緩。直到紹興五年左右,茶馬司才著手從機構、人員選任等方麵進行整頓,恢複其應有的市馬職能。至紹興十五年時,川、秦市馬逐漸走上正軌,通過宕昌寨、峰貼峽這兩個主要市馬場,南宋每年能夠從西北的河曲地帶獲得約五千匹的優質馬匹,這兩地在南宋市馬中的地位也日趨重要。相比較而言,四川西南沿邊的市馬卻不夠理想。

北宋初年,河湟一帶的吐蕃唃廝囉建立地方政權,今舟曲在其控製之下。建中靖國元年,今舟曲境歸宋秦鳳路階州福津縣,南宋紹興二十年,今舟曲為福津縣故城鎮,轄平武、沙灘、峰貼峽寨。

到南宋,為了彌補戰馬的缺口,峰貼峽寨橫空出世。

有資料稱,甘肅境內至今還留有很多茶馬古道遺跡,如峰迭古城遺跡,位於白龍江西岸的衝積扇上,宋代稱峰貼峽寨,為茶馬交易的故地,曆經南宋、金、元而不衰。

峰貼峽呢,古往今來,曆經風雨如晦,到過的人不虛此行,沒來的人羨慕至極。一個人叫爬,兩個人叫過,一群人叫闖,還有一部分人,跌倒了再沒爬起來,在那山風中飄來飄去。

茶馬交易的雙方呢,苦過累過,歡喜過,痛苦過,麻痹過,總還有一塊心病潛伏著,無藥可醫,無計可施,峽穀中的霧,濃淡不勻,躲閃之間是在有意遮掩嗎?那隊伍中的一些人穿過峽穀,大步流星地迎向未來,而有些人在世上可能覺得悶熱難耐,複又逃回到了峽穀中,仔細地盤點過往。

人生就是峽穀,有曲折縈回,有幽潭漲落,有險可依,有緣可盼。

《宋史·本紀》第三十四記載,十八日,主管殿前的公事王友直說,得到朝廷指令,計劃納馬依舊派人前去四川茶馬司取押。現在審核議定以下事項:一、從本單位派遣一名通曉馬匹物性的官員,帶二十名士兵、兩匹全副武裝的鞍馬,提前去西和州、階州峰貼峽兩處買馬場,務必認真對待,核對馬匹質量。按照先前商量好的方法,一並支付茶帛以充馬價,並上報上級部門。做好統計建檔工作,計劃五十匹馬編為一綱,共用牽馬官員二十五人。每人牽馬兩匹,銜申樞密院。二、每馬一綱五十匹,係合用牽馬官兵二十五人。每人牽馬二匹,綱官一員,小管押一名,醫獸一名,軍典一名,火頭二人,先牌一名,通計三十二人,前去興元府茶馬司取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