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河州:明朝深巷誦茶經(1 / 3)

“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的盛名之下,再多插一句“茶馬重鎮”,想來河州人也是笑而不答。正是因為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同身受,河州人民的精神記憶才是充實的。在河州數千年文明演進史中,茶馬互市是重要的一章,草蛇灰線、伏脈千裏,至明代蔚為大觀,將一份國家級的精神財富留諸後人。

青藏的皮毛雲南的茶,茶葉啦換了個駿馬,河州的商人走天下,大市場開出了鮮花。西部的旱碼頭名聲大,工藝毯銷到了歐亞,黃河上長大的河州娃,尕生意做了個瀟灑。

茶葉啦換了個駿馬,說的是河州以茶市馬的傳統,對於河州商貿有著非常巨大的促進作用。

《河州誌》記載,河州設有大市、中市,交易糧食、牲畜、山貨等,三日一集,設立商人居住的客店有十八個,四方商賈爭相居住,河州地處中原與藏族群眾聚居區貿易的樞紐,茶馬貿易上規模、上檔次,製度化、係列化,每年進行茶馬交易,少則幾千匹,多則上萬匹,萬馬騰驤,殆成雲錦,數年之間,河州之馬多如雞豚之畜。

河州商貿的興盛,不是一朝一夕之故,而是明代開始的茶馬互市文化從內在的一種製約和規定。

河州,甘肅臨夏的古稱,前涼太元二十一年,張駿第一次設立了河州,以黃河而得名。這一名稱從344年一直到1913年,使用了一千五百多年。民國時期曾短暫地改為導河,其名稱來自於大禹治水的古老傳說,相傳這裏是大禹治水的地方,遠古時候積水成災,大禹自臨夏積石山“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入於海”。1929年,因臨夏市南麵穿境而過的大夏河,為黃河一級支流,是臨夏市最重要的水係,更名為臨夏縣。

這就是花兒中所唱的“黃河上長大的河州娃,尕生意做了個瀟灑”的緣由,它的流傳和黃河文化的雄渾豪邁、泥沙俱下一脈相承。

做生意需要誠信和信譽,公道人心,自不待言。到了河州的人,先把生意譜放下,聽聽明代進士解縉的故事。解縉,字大坤,號春雨,明朝洪武年間被朝廷貶謫到河州,職務為翰林院庶吉士。謫居河州後不久,重新被起用,曆任翰林待詔、翰林學士兼春坊大學士、文淵閣學士、首輔大臣,主持《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的編撰和修訂工作。一生為官清廉、為人正派,剛正不阿。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在禦花園詔見進士解縉,麵對一片花團錦簇、鶯飛蝶舞的大好春光,大概也是有些春困,遂命作詩。解縉沉吟片刻,即脫口而出:

漫漫春風入舜韶,綠柳舒葉亂鶯調。君王不肯誤聲色,何用辛勤學舞腰。

這令朱元璋大為驚歎,本來是讓頗有才華的解縉做個應景詩,抒發一下內心的情感,沒想到解縉這般憂國憂民,還有意外的收獲,遂對解縉另眼相看,覺得這個小夥子當為國家棟梁。不久,在宮廷大庖西室裏,朱元璋又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解縉聽完話,寫下了《大庖西封事》、《太平十策》等奏議,把明初的文字獄等一係列的苛政列舉出來,並提出了革除茶馬貿易積弊,重視農業經濟發展的治國良方,頗得朱元璋的賞識。

後因直言敢諫,被奸黨佞臣讒言建文帝朱允炆,被謫貶至河州任禮房吏。從春光滿麵到滿目瘡痍,29歲的解縉登上河州古城的北城樓上,麵對一派空闊疏廖的邊地勝景,慨然寫出了《登鎮邊樓》:

隴樹晴雲萬裏秋,思情獨上鎮邊樓。幾年不見南來雁,真個河州天盡頭。

從中可以看出他的秋思,讓這個年輕人的心中鬱結了太多的傷感和苦悶,後兩句更是透出了對邊地苦寒生活的一種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