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河州:明朝深巷誦茶經(3 / 3)

金牌信符在洪武五年就在河州開始實行。《河州誌》載“洪武五年設立茶馬司,抽分商茶比對金牌易馬”。明廷“又製金牌信符,命曹國公李景隆齎入番,與諸番要約”。共41麵金牌,河州必裏衛七站吐蕃29族頒發金牌21麵。嘉靖三十年,朝廷給癿藏土司王官卜矢加發金牌一麵,勘合一道,敕開癿藏大族,招番納馬,同時委王官卜矢加奉守癿藏、烏龍、紅崖三關,火燒嶺一隘,統轄癿藏、紅崖、端言、迭古、回回、仰化六族。洪武十三年,河州茶馬司用茶58892斤,易牛98頭,市馬2050匹。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尚膳太監而聶等至河州,召必裏諸番族,以敕諭之,諸族皆感恩意,爭出馬以獻,於是得馬10340餘匹,以茶30萬斤給之,“諸番大悅”。洪武三十年,李景隆齎金牌入番,凡用茶50餘萬斤,得馬13518匹,其中河州必裏衛納馬7705匹。永樂八年,河州衛收到番族馬7714匹,共給茶278460斤。宣德七年,河州衛與各番族互市,得馬7700餘匹。

金牌信符製也是最早在河州試行的,河州茶馬取得了輝煌的業績,在任期上的趙成、而聶、李景隆都政績可嘉,仕途飛升。和解縉不一樣,受寵還是失意,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每個人向前的路徑伸向無盡的遠方,走向何處,是一個抉擇,取決於你出發前的所思所想。

而古代通往外界的必經之路,河州的積石關算是一條。

據《循化誌》載,積石關是宋、元以來的舊路,從明代至清朝初期,由河州至循化必須經過此地,和現在的老鴉關比較,路程少了二十裏,當初在河州設置茶馬司,積石官也是茶馬互市的要點,有官軍戍守。

由此可見,積石關是曆代重要的交通運輸補給線,是等級較高的官道,也是名聞遐邇的茶馬古道。明嘉靖本《河州誌》載:“州西百二十裏。”現關門無存,在靠近大青山的陡崖下,殘存有南北方向的夯土邊牆一段,殘長3米,邊牆基寬2米,頂寬1米,殘高2米,夯土層厚20厘米。公卿李景隆在巡茶積石關茶馬互市榷場時作《題積石》雲:“駐馬看山望眼寬,九秋月色燦晴巒。黃河水急湍聲壯,積石關深樹影寒。雁度邊城天共遠,鹿眠芳草雪初幹。五雲路歸知何處?猶向西風獨倚闌。”

不知解縉編完《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官方文書後,再去沒去過積石關?我去的時候已是遺跡,在大風中,吟誦他的那首《題積石》,驀然感到濃烈的行商氣息。

積石唐家節度城,吐蕃羌帽帳縱橫。而今河水清無底,時有遊人月下行。

解縉在河州,慢慢地等待著那些拋去俗塵雜物、守拙本真的歲月一點點轉換為他的財富,他熟知這方熱土的人文風俗,卻不願去招呼那些前來招番納馬的同僚們。

善商健談的河州人,生活中方方麵麵都和茶有關,比如把“訂婚”叫做“送訂茶”,早上起來客套地問候別人“吃早點了沒有”說成“喝了沒有”,可見茶在河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解縉獨自一人在河州看牡丹,吃東鄉雞尾宴,穿梭於清真寺為中心的大大小小的弄巷中,講述著他聽聞的茶經,在一處工藝卓絕的磚雕附近,他停留下來,會不會等待身後更多的大學士、奇才和品格高潔的人,問一問他們:“你們喝茶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