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州,即今定西岷縣。史載“岷西臨極邊,番漢雜處”,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民族關係。曾有三百多年時間陷落於吐蕃,明清時期更為藏漢交往的前沿,商賈雲集,商品交易活躍,為茶馬互市之地。
《岷州誌》記載,岷州易守難攻,曆來是兵家要地。其地麵山帶河,形勢險阻,西麵和青海接壤,南麵生活著白馬民族,東部連接臨洮,北靠舟曲、迭部,對內是輔翼四川的戰略屏障,對外是控製各少數民族的要地,這一帶的茶馬互市活動,都依賴在岷州開展。
多民族聚集,這仿佛是茶馬互市發生的一個充分條件。
岷州自古為羌族和漢族雜居之地,曾為茶馬互市重鎮。明代岷州衛的少數民族眾多,以馬和其他牲口換取生活必須品茶和鹽。
洪武十六年,岷州設立有駐兵處,番人每年以馬易茶,每天都能看到馬匹交易的熱鬧場麵。岷州雖不是正式的茶馬司,但一直扮演茶馬司的角色。直到萬曆二十三年,正式設岷州茶馬司。
明朝,岷州茶馬司的規模比較小,一度和洮州茶馬司合並,小並不意味著可以取代,小,行政效率卻很高,如輕騎兵,裝備少,激動靈活,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洪武五年二月,設立秦州茶馬司,專門收取四川巴茶,去西寧、洮岷等處換取馬匹。洪武十二年,曹國公李文忠督促治理岷、臨、鞏等州,朝廷又設立洮、河兩個茶馬司,洮、岷共處一司。當時在岷州衛東馬廠溝屯馬,在茶埠峪儲藏茶葉,它們是茶馬互市的中轉站。明朝設茶馬司,專門管理川茶易番馬的事務,岷州也製定了茶馬交易的製度,茶馬司既是具體交易事件的發生地,也是番馬生產的指揮機構,當時養馬業遍及全境。據《岷州續誌采訪錄》載:“馬塢河,在城東二百裏,相傳元時牧官馬於此,故名馬塢。”還有狼渡灘,地勢極高,細草豐茸,方圓十裏,曆史上短暫屬於秦州牧馬的轄地,元、明以來,曾是官辦牧場,清末民初,還有牧馬官的職事,在狼渡灘築有堡寨,人稱“將爺衙門”。
離我最近的將爺衙門,都已毀棄無存,我不敢再往上看。那些岷山洮水中行進的馬幫隊伍,過馬塢、經茶埠,擴大了我的內傷。
馬塢古堡靠山而建,俯瞰著山川,分為上下兩堡,上堡名叫官堡城,下堡則為軍營,此外還有墩台等警戒設施。上堡坐北朝南,東西長220米,南北寬120米,修築有南北二門,四周還建有角樓。下堡是一座正方形城堡,隻有一道寨門,寨牆高約八米,厚兩米。
明朝初年,先設岷州所,隸屬於河州衛,進行軍事部署。塢就是防衛用的小堡,地勢四周高中間凹的地方。宋代大中祥符六年,騏驥使張佶出知秦州後,發動了對吐蕃各部的反擊,獲勝後將戰線向西推移了200裏,於是宋軍就在此地修築城堡取名馬塢堡,馬塢堡還是西北茶馬互市之地。
馬塢至岷州縣城大約120裏,途中經過梅川、茶埠。茶埠的“埠”是河邊的碼頭的意思,也是茶葉的集散“碼頭”。有諺語說:“茶埠無茶,梅川無梅”,不是指徒有虛名,而是說當地茶葉交易量很大,流動快,一般不會過多地儲存茶葉的意思。
除了茶埠,岷州還有茶固,都是茶葉市易的好去處,也都拜茶所賜,是以當地著名物產而命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