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岷州:好一首岷山嗚咽曲(2 / 2)

明代嘉靖年間的墨書題記記載,岷州屬地臨江裏,一段陡峭難行的地段,因冰凍成為天塹,人馬難以通行。地方行政長官黃世龍,為了迎接都察、布政、按察三司朝廷大員,親自帶領眾人清除路障,開辟道路,進行養護維修,打通岷州毀棄的路段,保通保暢,力保通向階州的道路暢行無阻,可見這條路是當時的一條官道,是茶葉流通的主道。

有資料稱,岷州向西可去甘南藏族群眾聚居區,向北經梅川至隴西與絲綢之路接通,向南可至隴南,向東經茶埠驛過馬塢可到長安。從茶埠過馬塢,至長安,是茶馬流通的一條商路。岷山道,明清時為西路邊茶貿易主要通道,貿易對象主要為今川西北至甘肅南部和青海草原一帶,部分茶葉遠銷西藏地區。由今都江堰市出發,沿岷江河穀而上通往甘肅、青海,也稱“川甘青道”,主幹道在鬆潘分為東西兩路,東路在九寨溝又分為兩路。

岷山西路:都江堰—汶川—茂縣—鬆潘—若爾蓋—甘肅省迭部縣—臨潭縣—唐蕃古道;

岷山東路:都江堰—汶川—茂縣—鬆潘—九寨溝—甘肅省文縣、武都縣、成縣—甘肅省舟曲縣、岷縣。

雖不是立體式交通網絡,但以岷山為主,建立的這兩條支線,足以說明當日茶馬貿易的熱鬧非凡。

不信,你也可以從岷山上下來,去問馬燁關於岷州的一些情況。

馬燁倉,得名於明朝明威將軍,岷州衛軍指揮司守禦官馬燁。明洪武十一年秋,奉命開設岷州衛,築東西二城。立樓置門,修官署、學校、橋梁、烽堠、營堡、郵驛、倉廠、壇社、廟宇,區劃街道,安置居民,使城池初具規模。馬燁還伐木通道,致力於完善軍隊裝備,整訓士卒,不到兩年時間,集糧50餘萬擔,屯墾8000多畝,年收糧食數萬石,補給軍隊。洪武十五年四月,思窩、納鄰洮源諸番叛亂。朝廷命馬燁率西安五十衛步、騎兵2萬人,直抵迭州征討,經過兩天兩夜激烈交戰,獲首領失剌穀奴以下5000餘人,取得了戰鬥的勝利,有力地震懾了番王進犯之野心。因這一仗,為花兒灘贏得了五百多年的和平。從此,域內得以安寧,後來升至陝西都指揮使。

馬燁倉現在是景區,和平時期,市易才有保證,古今一樣,正如洮岷花兒中所唱:“七寸的碟子拾饃饃,菊花碗裏茶喝”、“茶裏調鹽,番子的習慣。”

岷州從事茶馬互市的商人多為漢族、藏族和回族人。通過經濟往來,增加了民族團結和互信,文化通過此消彼長的爭奪、碰撞,最終走向交融。現今岷縣,有很多古跡和風俗,可見出那一時期番漢文化交流的印證,比如流傳至今的巴當舞,十八位湫神祭祀風俗和明代大崇教寺漢藏文碑,都是一段曆史真相的代表。

“茶埠無茶,梅川無梅,酒店無酒”,藏傳佛教影響下的岷州,一切都遁化為無,積年累月在古道上行進的隊伍,一悟知佛。先苦後甜,從繁至簡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克己修行、有始有終,是一條更艱難的道路。過去的茶馬繁華,已融入岷州的骨血,佛光普照的岷州,又留待多少肉身去念誦和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