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甘肅巡撫等人私動茶篦事本》記載,下令動用國家專賣茶葉的各位官員,按照侵吞國家財產的比例,照數賠償,然後按其性質輕重,進行懲罰,以此來警告其他人。甘肅大臣已有黃圖安停職,張尚降職,劉有實離任,魏琯回到以前工作的地方。
這是清朝前期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及至後期,發生了比較大的轉折,導致官營茶馬貿易鬆弛。如果把清朝的統一戰爭作為分水嶺,茶馬貿易從座上賓到不斷地吃閉門羹,命運迥然不同。戰爭,仿佛也隻有戰爭,是一切經濟活動的主宰,讓茶和馬在一次次隔離和焦灼狀態中,翹首以待,也在一次次的摩擦、談判中,成為患難知己。
隨著對南明政權的打壓,平定三藩等一係列重大戰役之後,全國逐步統一,此時疆域遼闊,政風清明,新的馬匹牧養基地的建成,排除了統治者無馬可中的憂慮,再加之清政府對民族貿易政策的進一步放寬,由政府直接經營的茶馬貿易生成和發展的客觀條件完全喪失,茶馬貿易在新的時代環境中奏響妥協的集結號。
民市完成了對官市的火線救援,直至乾隆年間,罷中馬製,招商納稅,裁撤茶馬司,處理積壓陳茶折價充當兵餉,允許民間自由貿易,禁令一開,四方雷動,應者雲集。當時蘭州成為西北地區茶葉的主要集散地,從政府主導到遵循民間貿易規則,河隴地區茶馬貿易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及至左宗棠整理西北茶政時,俄國人索思諾福齊等人曾來到蘭州,請求通商。光緒七年,清政府同意經蘭州、嘉峪關,沿著古代絲綢故道將茶葉運送至俄國。據資料記載,茶文化這一時期迅速傳播,成為有世界影響的出口品,中國和荷蘭、英國等都簽訂了貿易協議,茶葉走出國門。
綜上所述,清政府在調整茶馬貿易政策上,有刪除,有變通,目的都是為了順應新的環境,讓茶馬互市發揮更大的作用。直至乾隆時期,茶馬互市出現了比較大的轉折,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家監牧事業高度發展,規模完善,體係宏大,尤其在新疆和甘肅的牧地馬匹繁衍勢頭很好,通過和少數民族交易而換取馬匹的客觀需求不再像往常一樣強烈,沒有“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必要,客觀上形成了交易的阻礙。另外一方麵,貨幣刺激了商品經濟的流通,其渠道暢通無阻,新的時代風氣下,決策者終於決定,廢除中馬製度,改為通過征收稅賦的形式,無論交易數量的多寡,交易地點的變動不羈,隻要統一向政府交納10%—15%的稅銀,既可以進行自由貿易,茶葉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流通,不受任何限製。到左宗棠主政西北,以茶票代替茶引,規定了交易的下限,以票為本,一票相當於40引,商人交易最少得承領一票,進一步完善了茶葉貿易的製度,提高茶商的積極性,並吸引新的地域性商業組織——南櫃,增加茶葉行業的競爭性,讓其按市場法則生存和發展,甘肅遂成為西北乃至全國茶葉最大的集散地,民間商品交換的活力盡顯,商品經濟勢不可擋。如此種種,政策上的變動,終於使官方組織和實施的茶馬互市從此一蹶不振,最終退出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無處不在的民間茶馬互市貿易。
官茶商運的製度得到更明確的貫徹執行。
《甘肅通誌》卷十九《茶馬》記載,順治七年,清政府規定西北五茶馬司茶引全部改為由商部頒發,大小茶引均由官商平分,用途是中馬的憑證。其中大引可以采茶9300斤,分裝到930篦中,商部引輸價買茶交付茶馬司,一半由官府主持易馬,一半給商家發放做買賣,整個過程不抽取稅賦。
據記載,茶馬互市需先分茶篦,由潼關、漢中二處盤查,運至鞏昌,再經通判察驗,然後分赴各司交納,官茶貯庫,商茶聽商人在本司貿易。
清朝提倡官茶商運,茶商交引後,即可在陝甘之地領取茶葉,在盤驗所交納征課後,起解運茶至茶馬司,全部交接手續辦完,將所運茶葉官商平分,即將50%的茶葉可以在指定區域內自由售賣,且每一引茶還可以附茶14斤,因為利潤可觀,且沿途還有官軍的保護,茶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一時間,商賈雲集,番馬日至,一方麵促進民間資本的活躍,一方麵政府也在整個過程中大大節約了成本,皆大歡喜。
延續千年的茶馬互市,在封建王朝的大屋中,受到無以複加的恩寵和難以複製的前呼後戴,在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進程中,總能看到它的影子,或形隻影單,或撲朔迷離,或搖曳生姿。物質、製度、思想——文化的三種形態中,茶馬互市用近千年的光陰,完成了前兩種形態,現停留思想的層麵上,啟迪、鞭策著後人。曾經有這樣一些時光,一群人以這樣的姿態生存,是是非非,留作後人評說,永不消亡的是古人治國的智慧、古道上的超越精神,成為一種難以複製的思想,指導著業已習慣在超市和網絡購物中狂歡的大眾,提醒他們有一種精神和胸懷值得擁有。
觸及民族互信和團結,邊疆穩定和邊防建設的脈搏,茶馬互市滾燙依舊、年輕依舊。
紅城、連城、苦水堡、武勝驛鎮,這些密集的鋪、鎮、集市,具備了茶馬互市的一切條件,再加上黃河一級支流莊浪河水的灌溉滋養,使得古代平番縣成為名動一時的商旅之地。
明洪武五年,將莊浪縣改為莊浪衛。“建文中改衛為守禦千戶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改所為衛”,均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轄。清世宗雍正元年,青海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舉兵叛亂。居住於莊浪衛西部甘、青邊界諸山中的謝爾蘇噶等六部落,附同倡亂,起兵策應。清政府派年羹堯、嶽鍾琪率兵前來鎮壓,采用軍事進剿和招撫結合的辦法,很快平定了叛亂。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於次年改莊浪衛為“平番縣”。
可見,平番縣名的來曆跟一次戰鬥有關。平番,即今甘肅永登,清代“康熙二年改衛為所,雍正三年裁所,設平番縣,隸涼州府”,在六千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一個人的生命曆程和大大小小的戰鬥相聯係,仿佛在告知世人,不經曆一次戰鬥的不叫人生。
嶽鍾琪,清朝著名軍事將領、陝甘總督,一生戎馬,平西藏,定青海,抗擊新疆準噶爾部的分裂反叛,鎮戍邊疆,功勳卓著,為維護國家統一、穩定西部、開拓西部做出了重大貢獻,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星馳露布自遙荒,青海西頭武烈揚。帷幄由來操勝算,風煙早已靖殊方。遠宣王化金湯固,丕振軍威壁壘張。風送鐃歌聲載路,鼎鍾應勒姓名香。
得到這位脾氣古怪、大搞文字獄皇帝的高度認可,以罕見的寫詩方式予以表揚,殊為不易,可以看出他的喜形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