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鎮番:擦拭風沙的痕跡(2 / 2)

張澍的《橐駝曲》:“草豆為芻又食鹽,鎮番人慣走趁趕。載來紙布茶棉貨,卸到涇陽又肅甘。”

這就是馬合盛團隊的真實寫照。馬合盛是清代持有“龍旗”的民間官商,連續百年在西北經營茶莊。馬合盛茶號的大本營在白亭,“白亭”是民勤古名鎮番的別號。馬合盛的商號遍及甘肅乃至西北,僅蘭州規模較大的茶莊就有3個,即合盛東、合盛西、合盛謙。以小本生意起家的茶商馬合盛,為解決運茶工具,西遷甘肅,定居民勤,為了培養駱駝,依托水草豐茂的民勤牧場,作為其駱駝的養殖繁育基地,為家業的蓄勢騰飛奠定了基礎,並進而壟斷、操縱了河西走廊的茶葉專賣市場。相傳僅駱駝珍品——白駱駝就達300多峰,可知數量之多。

馬永盛的名譽不是空穴來風。雍正時,青海的羅卜藏丹津陰謀獨立,川督年羹堯聞訊,飛草奏報。雍正命其平叛,年羹堯遂集精兵4萬,由西寧、鬆潘、甘州、疏勒河四麵夾擊。當時,為解決部隊輜重和糧草之急,馬氏急國家戰事之急,自告奮勇組織駝隊援軍,提供了軍用物資後勤運輸保障,為討伐羅卜藏丹津立下了“汗駝功勞”。雍正賜馬氏“永盛”二字,賜勉馬氏茶號永盛不衰。

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商務大臣張之洞籌辦官米餉銀向西安運送,因車馬馱力不足,馬合盛茶莊捐白銀10萬兩,駱駝數百峰,保駕到西安。次年慈禧太後返回北京,特賜馬香甫為護國員外郎,誥封資政大夫,並授黃馬褂一件,並誇獎說:“真不愧為一個大引商人!”為褒揚其功德,光緒帝賜宮中二女與馬家的兩個兒子聯姻,馬合盛家娶了公主做媳婦。

馬字商號不僅得到上層的認可,也有相當好的群眾基礎。這是因為馬合盛專營茶葉,不論其餘,能一門心思地鑽到裏麵去,不為外行所惑,做到了術業有專攻,保證了質量,名隨貨走就顯得理所當然。

對於一個商人,贏得業界的話語權,也就夠了,但馬合盛仿佛從來都沒有放鬆過,對於國家,從未相望於江湖。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民勤人民募捐黃金5000兩支援抗日,押送人就是馬合盛茶號駝隊頭爺駝龍。1945年馬合盛後人馬壁為民勤北街小學捐助了大量的辦學經費、圖書等,他將自有田地180餘畝和城內房舍5院捐獻地方政府,作為教育基金和校舍。1951年抗美援朝時,又將“合盛謙”茶號在蘭州的家產全數變賣,捐獻飛機1架,支援前線和國家建設。

鎮番自古有養駝之癖。《鎮番遺事曆鑒》載,成祖永樂十一年癸巳,開始形成養育駱駝的習慣,每五個壯士需要膳養一匹駱駝,三年之後增倍。凡是五個壯士養二匹駱駝的,可以免除相應的差事,所種田地的稅賦減半。五個壯士養五匹駱駝的,征收的糧稅全部免除,一個壯士養一匹以上駱駝的,按照規定給予獎勵。所以鎮番的駱駝日有所增,沒過幾年,數量就達到了十萬多匹。

也有賽駝之趣。武將唐灝國首屈一指,獲勝奪魁。他所喂養的駱駝表麵是那個看羸弱清瘦,像是患有重病的人一樣,怎料到奔走如飛,四蹄如同安上了翅膀一樣。有人問唐灝國原因,他回答說,駱駝和馬一樣,參與賽駝競賽最忌諱的就是飲食過飽,如果想要奪魁,選擇善於奔跑的駱駝,七八天不要給他水喝,不給他飯吃,到參加比賽的時候給他吃和有雞卵的精選草料就可以了,同道都以這樣的方法為賽駝的經驗。

更有如馬合盛此等人,以駝運茶,澤被天下之風。駱駝、遙驛,吞口積雪上路吧!駝鈴清越,我忽然明白,在民勤,綠洲的堅持為的是一份道義,當時光回還,道路掩埋,獨念斯人,也還有馬合盛商家救國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精神,為這原本脆弱的良知和信譽的生態平衡,徒手拴緊駝峰上的貨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