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感悟一?柫?褐已韻啻??豢汕殼?(1 / 1)

在人倫關係中,“朋友”一倫是最鬆弛的一種。朋友之間講究一個“信”字,這是維係雙方關係的紐帶。然而,如果朋友犯了錯誤怎麼辦?是應該告訴他、勸諫他,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自然發展下去?

對此,孔子告訴我們:“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看來,當朋友犯錯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勸告他,但要注意表達方式。孔子在《論語·顏淵》中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意思是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孔子認為,對待朋友的錯誤,要公開坦誠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係,但是,如果他堅持己見,不聽勸告,你就不要再勉強勸下去了,否則隻能是自取其辱。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千萬不要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朋友身上,要不然隻能招來朋友的反感。

其實,孔子在這裏依然倡導的是儒家的“中庸”原則,即做事要講究適可而止,過猶不及,與朋友的交往也要注意這一點。正如子遊所講:“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裏仁》)意思是說:“侍奉君主太過繁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繁瑣,就會被疏遠了。”

與朋友交往,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懂得適可而止。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隻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正所謂“距離產生美”,保持恰當的距離,是友誼的潤滑劑,是友誼得以長存的保證,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反而越容易反目成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