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意大利電影呈現出新的繁榮景象。1959-1961年幾乎同時攝製了幾部舉世矚目的故事片:維斯康蒂的《羅科和他的兄弟們》、費裏尼的《甜蜜的生活》、安東尼奧尼《奇遇》和《夜》。當時意大利正處於資本主義暫時穩定和表麵繁榮時期,這幾部影片的作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場反映了意大利社會發展的這一新階段。《甜蜜的生活》是費裏尼的反映社會問題的一部影片,揭示了羅馬資產階級生活的腐化及其精神上的空虛。這些影片在揭露和諷刺的同時,也表現出令人壓抑的孤獨寂寞。類似情況也存在於費裏尼以前幾部作品裏,如影片《路》(1954)、《詐騙》(1955)、《卡比利亞之夜》(1957)。但是,資產階級家庭危險和婦女地位的主題在他的影片《朱麗葉和靈魂》(1965)裏卻得到了發展。導演安東尼奧尼,致力於探討資產階級社會裏人的異化問題,拍攝了整整一組影片:《呐喊》(1957)、《奇遇》(1960)、《夜》(1961)、《蝕》(1962)和《紅色的沙漠》(1964)。這位導演雖然對表現的內容進行了深刻的社會剖析,但有時把離群索居的悲劇做了絕對化和美化的描述。

德·西卡在這一段時間裏拍攝了反法西斯的影片《喬恰拉》(1960年,根據作家莫拉維亞的小說改編)和《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62年,根據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薩特的劇本改編)。

60年代,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第二個浪潮期間,意大利拍攝了許多比較好的影片:《1943年的長夜》(1960年,導演凡奇尼)、《都回家去》(1960年,導演康曼西尼)、《那不勒斯的四天》(1962年,導演洛依),《他們走向東方》(1964年,導演德·桑蒂斯)、《要嫁給軍人的姑娘們》(1965年,導演朱爾裏尼)和《未婚妻布貝》(1963年,導演康曼西尼)等等。維斯康蒂,導演了一部關於納粹分子如何攫取政權的影片《群神的滅亡》(1969)。德·西卡拍攝了根據巴薩尼反法西斯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芬齊-孔蒂尼家的花園》(1970)和反戰的情節片《向日葵》(1969)。

60年代裏,表現工人的題材仍然為意大利電影藝術家所關注。導演莫尼塞利以喜劇樣式拍攝了有關意大利工人第一次罷工的影片《同誌們》(1963),導演格列戈萊蒂拍攝了嘲笑資本主義剝削方法的科學幻想式諷刺喜劇片《奧米克倫》(1963)。塔維亞尼兄弟和奧爾西尼執導了影片《一個將被燒死的人》(1962)。電影藝術家們對揭露黑手黨罪行的題材也頗感興趣,如德·塞塔的《奧爾戈索洛的匪徒》(1961)、拉都達的《黑手黨人》(1962)、佩特裏的《各取應得》(1967)。這時意大利也出現了政論性電影。導演羅西,采用紀錄手法攝製了剖析黑手黨問題的尖銳的社會批判影片《薩爾瓦托雷·裘連諾》(1961)和雜文式影片《掠奪城市的手》(或譯《伸向城市的手》,1963)。很多導演致力於把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如維斯康蒂的《金錢豹》(1963)和《在威尼斯之死》(1971)、朱爾裏尼的《家庭記事》(1962)、馬塞利的《冷漠的人們》(1963)等。

這個時期一些新導演嶄露頭角。在意大利電影占有特殊位置的導演兼作家帕索裏尼於1961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乞丐》,翌年拍攝了《羅馬媽媽》。他的影片雖然存在著過多的自然主義描寫,但是準確地反映了羅馬城郊流氓無產者的可怕的生活。在影片《馬太福音書》(1965)裏帕索裏尼表達了試圖使共產主義和基督教理想相調和的意圖。其後,他又轉向專門拍攝改編世界古典名著的影片。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1967)、歐裏庇得斯的《美狄亞》(1969)、薄伽丘的《十日談》(1971)、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及《一千零一夜》(1974)。他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薩洛,或者薩托姆的120天》(1975),揭露了法西斯統治的罪惡,但同時渲染了病態的色情和暴虐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