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1(3 / 3)

[BT2]4.孔子與世界同在

孔子的學說很早就被傳入了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東南國家,並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如今,在韓國,對孔子的熱衷甚至已超過了中國本土。

根據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的記載,儒家思想在公元2世紀即已傳到歐洲,雖然歐洲人當時並沒有看到真正的儒家著述,但西漢人張騫出使西域時所表現出的不畏艱險、永不放棄、效忠國家的精神,給歐洲人帶去了震撼和敬佩,他們從張騫身上看到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教化力和穿透力。後來,另一個歐洲人馬可波羅遊曆到中國,他被這個富庶文明的國度深深吸引,開始在中國一邊經商,一邊遊曆名山大川,並寫了《馬可波羅遊記》,介紹這個被孔子思想浸潤的富裕國家,讓整個歐洲為之瘋狂。

孔子思想對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影響猶為巨大。法國哲學家從孔子思想中悟到:征服者可以毀壞有形的物質,但毀壞不了無形的道德。法國作家伏爾泰對中國文化推崇備至,在讀了《趙氏孤兒》後,將它改為“五幕孔子倫理觀”,並說,假如世人都能像孔子那樣仁義,就不會發生戰爭了。他還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書房裏,朝夕膜拜。同樣,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權宣言”中就曾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人的,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今天,旅居法國的華僑華人依然遵循著祖宗的教誨,在待人處事中恪守這一規則。

在近代史上,山東一度是德國的殖民地,德國人衛禮賢跟隨軍隊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學成回國後,擔任法蘭克福大學教授。在教授學生時,他的這樣一句名言傳遍了整個德國:“所謂經濟學說、社會學說,皆不如孔教。西方哲學家興推倒前人學說而代之,中國則以孔教通貫數千年。”在他看來,孔子思想比西方哲學思想好處很多,所以能統治中國幾千年。

1772年的英國出版了世界曆史名人錄,孔子列榜首。從此,英國人在各地建起了許多孔子研究機構,對孔子思想深入研究。英國傳教士莊士敦還做起了清朝皇帝的洋文“太傅”,他在教授末代皇帝溥儀時悟出了儒家思想的價值,他說:“四書五經之於中國,猶如希臘拉丁文之於英國的教育,須臾不可離。”後來,在《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有關“孔子”的詞條多達400餘則。

美國人對儒家學說的認識比歐洲各國要晚一些,大約是從19世紀開始的。美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後,先讀儒學著述,後辦教會學校。在兩種思想結合過程中,儒家思想不脛而走,傳到了美國。1844年,美國學者愛默生說:“孔子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學上的華盛頓。”這句話點燃了美國人對孔子的熱望,從此,美國各地相繼成立了各種形式的研究機構,開始致力於孔子思想與東方哲學的挖掘。1974年,美國成立孔子文教基金會,其成員皆為各國政要,開始推動世界尊孔運動(而此時的中國卻正在批林批孔)。後來,他們還在各國成立孔子學院、孔子博物館等,對孔子思想進行世界範圍“布道”。在美國的華人華僑也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吃苦耐勞、聰明能幹、勇於創造,科技人才輩出,出現了許多名人巨匠。華人華僑的卓越表現,又反過來印證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教育價值,使孔子思想愈發魅力四射,大放異彩。

今天,在美國舊金山公園裏佇立著一尊孔子塑像,在人流最多的地方,他麵容和善,智慧滿腹,倍受尊崇。在西方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人們遇到了諸多解不開的現代難題,匆忙而來的人們,期盼著從這位和善的老人的思想中找到答案。當代新儒學代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對西方文明提出的諸多課題,孔子思想是應該有回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已經不僅是中國的了,他是世界的。”

[BT2]5.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大約在春秋末期完成,漢朝董仲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論語》也隨之被稱為傳,宋朝後更是被列為讀書人必讀的經。在儒家學說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正統學說之後,《論語》就成為儒家學說的首要經典。到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到了明清兩朝,科舉考試中,規定八股文的題目都要從四書中選取,而且要求考生必須“代聖人立言”。因此當時的讀書人都把《論語》奉為“聖典”,恨不能倒背如流。

《論語》問世以來的兩千多年間,一方麵備受推崇;一方麵又屢遭非議。這與它當時所處的曆史時期及社會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但這些並不影響它在曆史和思想上的價值,它一直被儒家奉為最高經典,兩千多年來流傳不息,影響深遠。

關於論語,還有一個有名的典故:宋太祖趙匡胤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擔任後周的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禁軍的統帥。他的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幕僚,名叫趙普。而這位趙普就是趙匡胤日後登上龍座的關鍵人物。在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的過程中,趙普參與策劃了公元960年的陳橋驛兵變,幫助趙匡胤黃袍加身並協助其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後北宋的統一戰爭、“削藩”以及曆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中,都顯示了趙普卓越的才幹。

但是北宋的統治穩定以後,國家需要的是建設和治理,“兔死狗烹”,雖然趙匡胤仍然對趙普很器重,但卻也不放心讓一個讀書太少的人擔任丞相的要職,所以常常勸告趙普,甚至於很嚴厲地批評過他。據說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門,指其榜問趙普曰:明德之門,安用之字?普曰:語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無言”。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宋人的筆記中還能找到一些。可見趙普的文化水平確實不高,連擬定一個門樓的榜額都不會,羅裏羅索地叫做什麼“明德之門”。宋太祖看了很不高興,所以責問他為什麼要加個之字。

趙普聽了皇帝的嚴厲批評,心中自然忐忑不安,惶恐至極,所以每天下朝之後就閉門讀書。特別是對於《論語》這一部書,趙普讀得爛熟。所以後來在宋太宗趙光義的麵前,趙普就敢於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