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內智外愚——孔子的做人絕學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現在社會上教人做人的書籍也很多。然而,真正的做人之道,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被孔老夫子總結的差不多了。
孔子既被稱為聖人,在當時幾乎是受每個人尊敬和愛戴的,而這無疑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做人絕學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內智外愚。
[BT2]1.做人需要技巧,內智不妨外愚
【原文】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大意】孔子說:“我和顏回談論一整天,他從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就像一個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觀察他課後的情況,卻發現他很能發揮我所講的內容,顏回並不愚笨!”
有大智慧的人,不顯山露水,不賣弄聰明,表麵上看起來很愚笨,其實卻很聰明。有句俚語說得生動:“麵帶豬相,心頭僚亮。”可惜顏回沒有照片留下來,我們不知道他長得怎麼樣。
《小兒語》告訴我們:“洪鍾無聲,滿瓶不響。”俗話說:“滿罐水不響,半罐水響叮當。”如果你留意觀察,生活中這種現象真是不少。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課堂上發言最踴躍的不一定是成績最好的,而往往是所謂的“小聰明”。
《老子》有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蘇東坡補充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顏回不正是這樣一個外愚內智的生動形象嗎?
外愚內智並非一種處世的技巧,也不是基督的那種泛愛與寬容,它是中國特有的做人的大學問、大智慧,也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人生大境界。
外愚內智是大智若愚、寬懷忍讓;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剛;是處事不驚,達觀權變;是外亂內整,內精外純;是無所為,而後無所不為;是寵辱不驚,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一笑置之,不計前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藏鋒露拙,明哲保身;是匿壯顯弱,明知故昧;是樂天知命,順應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是與世無爭,寧靜致遠;是吃虧是福,財去人安;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靜心養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鮮過;是謗我容之,侮我化之。
擁有了外愚內智這種大智慧,人才會清醒,才會冷靜,才會有大氣度,才會有寬容之心,才能平靜地看待世間這紛紛亂亂的“廝殺”,爾虞我詐的“爭鬥”;才能超越功利,超越世俗,善待世間的一切,才能居鬧市而有一顆寧靜之心,也才能做到待人寬容為上,處世從容自如。
擁有了外愚內智這種大智慧,你就會感到“天在內,人在外”,天人合一,心靈自由,獲得一種從未有的解放。
憑著這顆自由的心,你再不會為物所累,為名所誘,為官所動,為色所惑。
擁有了這種做人的大智慧,你才能從容自若的麵對一切,才能在成功時不驕不躁,白尺竿頭,更進一步;才能在失敗時不畏流言,不懼攻擊,不失去奮鬥的力量,不自暴自棄。擁有了這種智慧,做人決不可能失敗!
[BT2]2.利而不露能自保
【原文】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較。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也。”
【大意】曾子說:“能力強卻向能力弱的人請教,知識豐富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向沒學問一樣,滿腹經綸卻像一無所知一樣,別人冒犯自己也不計較,我曾經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的。”
據說曾子的這位朋友就是那“大智若愚”的顏回。
古語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
一個人即使並不自滿,而隻是才華橫溢,鋒芒畢露,也都容易受到別人的攻擊,受到損傷。因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圍的人相形見絀,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幹,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得罪人。也許你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實就是如此,人們完全可以這樣想:“都是爹媽生的,你憑什麼?!……”
所以,凡事當留有餘地,不要那麼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要使人家感到需要你卻不受到你的威懾。
沒有誰的一生會一帆風順,永遠成功。有些才華橫溢的人會把微小的才幹顯露出來而隱藏更大的才能,使它成為自己身上的發光點,而他們的真實才能一旦顯示出來時足以令人震驚。當你既有才華又知展才之道時,結果一定驚人。
當然,我們也不應矯揉造作,因為炫耀易流於自大,自大則不免招致輕視。展示應以謙虛的態度流露,以免流於粗俗。露才過甚,為智者所不屑,恰倒好處的展示是無言勝有言,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出之。巧妙的掩飾是贏得讚揚的最好途徑,因為人們對不了解的東西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露你所有的本領,慢慢來,逐次增多。贏得一次輝煌的成功後再進行下一次,獲得熱烈的掌聲後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走向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春秋時期,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項目是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結果公孫子跑了一半時,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腿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
穎考叔果然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穎考叔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下來。
如果說這個例子還不能說明鋒芒太露易惹禍上身的話,那麼舊時為人臣者功高震主,為主所殺的例子就應該更具說服性了。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彙聚主子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濫殺功臣之事,所謂“卸磨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後可能注意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鋒芒畢露了。為什麼?原因就是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並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輔助劉備,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劉備死後,阿鬥即位。劉備當著群臣的麵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鬆懈呢?”說完,叩頭流血。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麼知道沒有殺諸葛亮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麵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麵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製”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深藏你的拿手絕技,你才可永為人師。當你施展才能時,必須講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領都通盤托出,這樣你才可長享盛名,使別人永遠惟你是依。在指導或幫助那些有求於你的人時,你應激發他們對你的崇拜心理,要點點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詣。含蓄節製乃生存與製勝的法寶,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槍打出頭鳥”這個道理相信大多數人都明白,鋒芒畢露可能會招致自身毀滅,所以,做人要靈活不該出頭別出頭。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知我,我心裏一定會老大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輕人,總是希望別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就知道自己是個不平凡的、很有成就的人。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辦法當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隻是從言語、行動方麵努力的話,會很容易在言行或舉止方麵鋒芒畢露。
鋒芒是刺激大家的最靈驗的方法,但是如果仔細看看周圍一些有人緣的人你會發現,他們與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塵”毫無棱角,言語如此,行動也是一樣。他們個個深藏不露,表麵上看好像他們都是庸才,其實他們的才能,頗有出於你之上者;好像個個都很訥言,其實其中頗有善辯者;好像個個都無大誌,其實頗有雄才大略而不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談舉止上露鋒芒,不肯做出眾人物,這是什麼道理呢?
有句俗話說的好:人怕出名,豬怕壯。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為自己前進的阻力,成為自己成功的破壞者。行動露鋒芒,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將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壞者,在這種形勢之下,你的立足點就會被推翻,哪裏還能實現你求知於人的目的呢?
年輕人往往會狂妄自大,樹敵太多,與同事之間不能水乳交融地相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語言表達上、行為舉止上鋒芒太露,以至影響到他人。言語、行為之所以鋒芒太露,是急於求知於人的緣故,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當然,你也許會說,采取這樣的辦法不是永遠沒有人知曉自己的才能了嗎?其實隻要一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你把握住這個機會,並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會知道你,讚賞你。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牢,隻怕做出的成績不能令人特別滿意。你如果已經具有真實的本領,就要留意表現的機會,如果還沒有真實的本領,就要趕快準備。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無此時。鋒芒對於年輕人,有的是害處,而好處卻很小。這種鋒芒好比是額頭上長出的角,額上生角必然會很容易觸傷別人,如果你不去想辦法磨平自己的角,時間久了別人也必將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也就太多了。
做人靈活,就不要太露鋒芒,正如那句俗話說的:人怕出名,豬怕壯。太露鋒芒很有可能招致“毀滅”,而蓋其鋒芒方可圖日後更大發展。
[BT2]3.凡事無可無不可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大意】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隻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
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什麼是非這樣不可的,也沒有什麼是非不這樣不可的,隻要是符合正義的原則就行。
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予罕》),通權達變的思想。正如孟子對他的讚美;“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從速則速。”(《孟子?公孫醜上》)隻有“義”是唯一的標準。所以,孔子被稱為“聖之時”,是識時務的聖人。
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凡事要采取一種靈活灑脫的態度,隻要是不違背大原則,過去一點過來一點,先一點後一點,左一點右一點,無關宏旨,不傷大雅,也就無可無不可了。
這一點,似乎更符合現代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不過還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義之與比”——正義的原則可是萬萬丟不得的!
世間許多的事情總是在經曆過以後才會懂得。一如感情,痛過了,才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傻過了,才會懂得適時的堅持與放棄,在得到與失去中我們慢慢地認識自己。其實,生活並不需要這麼些無謂的執著,沒有什麼就真的不能割舍。學會放棄,生活會更容易。
學會放棄,在落淚以前轉身離去,留下簡單的背影;學會放棄,將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憶;學會放棄,讓彼此都能有個更輕鬆的開始,遍體鱗傷的愛並不一定就刻骨銘心。
這一程情深緣淺,走到今天,已經不容易,輕輕地抽出手,說聲再見,真的很感謝,這一路上有你。曾說過愛你的,今天,仍是愛你。隻是,愛你,卻不能與你在一起。一如愛那原野的百合,愛它,卻不能攜它歸去。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擁有的遺憾讓我們更感繾綣;是夜半無眠的思念讓我們更覺留戀。感情是一份沒有答案的問卷,苦苦的追尋並不能讓生活更圓滿。也許一點遺憾,一絲傷感,會讓這份答卷更雋永,也更久遠。
收拾起心情,繼續走吧,錯過花,你將收獲雨;錯過她,我才遇到了你。繼續走吧,你終將收獲自己的美麗。
愛情沒有永久保證書。有個男士飽受一位前女友騷擾,騷擾範圍之廣,等於古代的“誅九族”,所有親戚朋友都備受這位不甘離去的女友的電話恐嚇。後來他親自去懇談和解時才發現,原來他的前女友已經有新的同居人——她自己有新歡,但就是不讓他輕鬆自如。新的已來,舊愛還不願割去。
最近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例子,一位在婚姻關係中不斷有外遇的丈夫,在因前妻以驗傷單為由訴請離婚後,過了幾年還來潑前妻硫酸,導致前妻一眼失明,全身百分之四十燒傷。
她失去工作,嚴重地破了相,更必須撫養兩個孩子,還在擔心因傷害罪入獄的前夫假釋出獄,繼續傷害她。更可怕的是她的前夫沾沾自喜地叫人來傳話:現在你沒人要了吧,我還是可以要你,你乖乖把孩子帶回來……
一個永遠不想失去你的人,未必是愛你的人,未必對你忠貞不移,有時隻是這種腦袋不清的強烈占有欲者,他們才會做出各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還如此理所當然。
心中如果有“曾經擁有就永遠不要失去”的偏執與占有欲,那麼越想要獲得愛的永久保證書,隻會越走越偏離。
誰說喜歡一樣東西就一定要得到它。有時候,有些人,為了得到他喜歡的東西,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以至走向極端。也許他得到了他喜歡的東西,但是在他追逐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無法計算,他付出的代價是其得到的東西所無法彌補的。也許那代價是沉重的,直到最後才會被他發現罷了。其實喜歡一樣東西,不一定要得到它。
有時候為了強求一樣東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憊不堪,是很不劃算的。再者,有些東西是“隻可遠觀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它並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麼好。如果你再發現你失去的和放棄的東西更珍貴的時候,你一定會懊惱不已。所以也常有這樣的一句話“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所以當你喜歡一樣東西時,得到它並不一定是你最明智的選擇。
誰說喜歡一個人就一定要和他在一起。有時候,有些人,為了能和自己所喜歡的人在一起,他們不惜使用“一哭二鬧三上吊”這種最原始的辦法,想以此挽留愛人。也許這樣能留住愛人的人,但卻留不住他的心。更有甚者,為了這而賠上了自己那年輕而又燦爛的生命,可能這會喚起愛人的回應吧,但是這也帶給了他更多的內疚與自責,還有不安,從此快樂就會和他揮手告別。其實喜歡一個人,並不一定要和他在一起,雖然有人常說“不在乎天長地久,隻在乎曾經擁有”,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快樂。喜歡一個,最重要的是讓他快樂,因為他的喜怒哀樂都會牽動你的心緒。所以也有這樣一句話“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因此,當你喜歡一個人時,暗戀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嚐試。
有一首歌這樣唱:“原來暗戀也很快樂,至少不會毫無選擇。”為何從不覺得感情的事多難負荷,不想占有就不會太坎坷:“不管你的心是誰的,我也不會受到挫折,隻想做個安靜的過客。”所以,無論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人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還不如放輕鬆地麵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
喜歡一樣東西,就要學會欣賞它,珍惜它,使它更彌足珍貴。
喜歡一個人,就要讓他快樂,讓他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誠摯。如果你做不到,那你還是放手吧,所以有時候,有些人,也要學會放棄,要知道很多事情是無可無不可的,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BT2]4.施展才能要看時機和環境
【原文】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大意】孔子對南容說:“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有官做,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也不致被刑罰。”
用現在的話講解孔子的意思,就是在太平之世施展抱負,在黑暗之世保全自己。
由此可知,聖人並不主張我們去做一個黑暗時代的犧牲品,而是要求我們講究一點處世的藝術。
南容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以保證侄女在亂世來到時不會守寡。
公冶長人品好,南容人品也好。有意思的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坐牢的公冶長,而把侄女兒嫁給處世很有一套,不會有坐牢之苦的南容。這種做法很有分寸,既對得起死去的兄長,又不會受到世人的指責。說起來,也是一種高明的處世藝術。
寧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很有名的大夫。“邦有道則知”,當國家政治清明,政通人和之時,他便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邦無道”的時候,他便表現得愚蠢魯鈍,碌碌無為的樣子。在國家興盛,政治穩定之時,人人都竭盡全力,大展其才。而在社會混亂之時,像寧武子一樣,能韜晦沉冥,隱藏自己的智慧,“存身以求濟大事”,安於樸實無華、老實平淡,就很難了。所以,孔子說:“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就是一個很會看時機和環境的人,漢王朝末期,天下大亂,群雄稱霸。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橫一時。雖然此時劉備從賣草鞋的一直升到左將軍,但仍處於劣勢。不久,不滿曹操專橫的人,暗自計劃要推翻他,推舉劉備為首領,集體簽名上書。劉備為了避免曹操的懷疑,一心在家裏的院子裏種菜。但是有一天,曹操突然把劉備叫去,問道:“最近,聽說你在幹什麼有趣之事。”劉備聽後先吃了一驚,當他探明曹操是指種菜的事時,就放心了。過了一會兒,在酒宴上,曹操問劉備:“你輾轉經行各地,覺得當今世上誰堪稱英雄?”劉備舉了好多人物,曹操都一一否定,最後說道:“當今天下胸懷大誌的英雄,就是你、我兩人。”劉備心想韜晦之術終於被看破,不覺臉色大變,筷子也掉了。恰巧這時,陰沉昏暗的天空中突然響起驚雷,劉備馬上說:“聽雷受驚,不免失態了。”勉強蒙混過去。《三國演義》在這一段敘述之後,有一首詩讚揚劉備道:“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