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2(2 / 3)

清朝名士鄭板橋說過一段話:“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絕頂聰明之人,要收斂自己聰明的鋒芒。刻意隱藏“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沒有一點“臥薪嚐膽”的功夫是難以做到的。”“敢為天下先”也是需要視時機和環境而定的。

[BT2]5.不要買弄你的小聰明

【原文】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大意】孔子說:“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談話絲毫不涉及道義,卻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是難辦啊!”

我們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這種毛病。茶樓酒館、卡拉OK廳等娛樂消閑場所一坐就是半天,大家說些天氣,說些股票,說些海灣戰爭、中東問題,這還算好的。更糟糕的是說些東家長,西家短,某某領導和某某領導之間有些什麼瓜葛,某某男同事與某某女同事之間又有些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沒有一句話是上得台盤,見得世麵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現象,有點近似於我們所說的“清談”之風。明末清初,顧亭林就曾經批評當時南方的讀書人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而北方的讀書人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言不及義也罷,無所用心也罷,都還隻是無聊而已。可偏偏就是有些人還喜歡賣弄小聰明,大家湊在一起就專門研究張三,研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點子整人,今天攻擊張三,明天攻擊李四。在這些小聰明方麵,這些人真正是天才,添油加醋,捕風捉影,甚至造謠中傷,無中生有,整起人來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們切不可輕視了這種小聰明的危害。

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真正聰明的、有智慧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那是因為他們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一定要貌似平常,讓他人不眼紅。一味地耍小聰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適不合適,時時處處顯露精明,不僅無益於成功,還往往招來禍根。

有大智若愚,同樣也有大愚若智,區別在於是否有自知之明。

《老子》中雲:“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誇成功,反而會進步。又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這是說:那些盲目自傲,不寬容,耍小聰明,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麵都是很難成功的。

在從政的過程中,在出將入相的過程中,切忌隻知伸,不知屈;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耍小聰明,不知深藏於密;隻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西方有這樣一種說法: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於外。前者是真聰明,後者是假聰明。

在政治謀略中,“小聰明,大糊塗”更是萬萬要不得的。而楊修恰恰是犯了這個錯誤才作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楊修是曹操的主簿,在《三國演義》一書中,他是很有名的思維敏捷的官員和有名的敢於冒犯曹操的才子。

劉備親自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40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正沉吟間,有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作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聽到後即令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眾將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大家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後,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便把楊修斬了。

後人有詩歎楊修,其中有兩句是:“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是很切中楊修之要害的。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關,到蘭田訪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衛仲道之妻,後被匈奴擄去,於北地生二子,作《葫笳十八拍》,流傳入中原。曹操深憐之,派人去贖蔡琰。匈奴王懼曹操勢力,送蔡琰還漢朝。曹操把蔡琰許配董杞為妻。曹操去訪蔡琰,看見屋裏懸一碑文圖軸,內有“黃絹幼婦,外孫杵臼”8個字。曹操問眾謀士誰能解此八字,眾人都不能答。隻有楊修說已解其意。曹操叫楊修先勿說破,讓他再想會。離開董家後,曹操上馬行3裏,方才省悟。原來此含隱語“絕妙好辭”4字。曹操也是絕頂聰明的人,卻要行3裏才思考出來,可見急智捷才遠不及楊修。

曹操曾造花園一所。造成後曹操去觀看時,不置褒貶,隻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宇。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翻修。曹操再看後很高興,但當知是楊修析其義後,內心已忌楊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合酥”3字於盒上,放在台上。楊修入內看見,竟取來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說,你明明寫“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內心卻十分厭惡。曹操怕人暗殺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說,他好做殺人的夢,凡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覺。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躍起來拔劍殺了近侍。大家告訴他實情。他痛哭一場,命厚葬之。因此眾人都以為曹操夢中殺人,隻有楊修知曹操的心,於是便一語道破天機。凡此種種,皆是楊修的聰明犯著了曹操:楊修之死,植根於他的聰明才智。

楊修終於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他的聰明,大智者看來,其實隻是小聰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裏明白而不隨便表露出來,絕不表現得比別人聰明。如果楊修知道他的聰明會給他帶來災禍,他還會耍小聰明嗎?所以他的愚蠢處就是不知道耍小聰明會帶來災禍。這樣的人算聰明嗎?顯然不算。多少年來,他被提拔得很慢,顯然是曹操不喜歡他的緣故,這他沒有意識到。曹操對他的厭惡、疑心越來越深,他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說,該聰明時他反倒真糊塗起來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現他的小聰明,那麼他很可能會成功的。人們也許會說,楊修的死,關鍵在於曹操的聰明和多疑,但是,換了誰,作為上級也不大願意讓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顯然,楊修最終非失敗不可,這可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羅貫中說他“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也隻是說對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從謀略來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韜光養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護自己。那麼,除了災禍降臨,他還會有什麼結果呢?曹操是何等聰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當然不會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蓋主”之嫌,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會掌握“度”。“過猶不及”,就是說,太聰明了反倒不如不聰明,實在是至理名言啊!

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自己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結論。他在《呻吟語》中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

譯成今天的話就是:精明還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渾厚中悄悄地運用。古往今來得禍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精明的人,沒有因渾厚而得禍的。現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極點,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這就是說,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財富可以使人過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毀掉。凡事總有兩麵,好的和壞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聰明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那就是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要輕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渾厚,讓人家不眼紅你。一味耍小聰明,其實是笨蛋。因為那往往是招災引禍的根源。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是做學問,還是治家務農,都不能耍小聰明。

耍小聰明的人有兩種災禍,一個是被人猜忌防範而招禍,一個是自己會把事情辦壞而不能成功。它可以使人得意於一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然而終究還是自毀,永遠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從政的人耍小聰明會早早被扼殺在搖籃裏,一個處處被人防範的人怎麼能真正取悅於上司和同事呢?

[BT2]6.做人誠信第一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意】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

背信棄義與講信用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穿越古今文化作品,跨過曆史長河,直到今天,依然與我們同在。或者更準確地說,越到商品經濟時代的今天,背信棄義與講信用的矛盾越發突出,而前者還大有占上風的勢頭。

麵對這樣的形勢,我們是不是應該大書特書聖人的呼籲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金庸筆下的韋小寶尚且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那個什麼什麼馬難追。”

所謂“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古往今來關於講信用的精言妙語的生動故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孔子在另一個地方對子貢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這種對“信”的強調,使人想到文天祥的絕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事實上,做人也好,處世也好,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關鍵所在。

守諾是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的關鍵。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必須兌現。機會不會降臨於一個言而無信的人。生活中有不少人平時信口開河,說過的話很快就全忘了。或許他承諾的是無足輕重的事,但對小事的失信會使人懷疑於大事的信用。沒有信用的人就像一張空頭支票一樣沒有意義。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準備攻打原國,和大夫們約定十天攻下。到了第十天沒有攻下,他準備鳴金收兵回國。有一個將軍對他說:“再有3天就可以攻下了。”群臣也勸諫他再等幾天。文公說:“我和士卒約好10天,10天不退兵,我將失去信用。得到原地而失去信用,這種事我不願做。”毅然率軍回歸。原國的人聽到此事,便說:“有像他這樣守信用的君王,我們為什麼不歸順呢?”於是自己出城投降了。衛人聽說此事,也主動歸順了文公。

做人講守信,做企業更應該講守信,守信就是企業的生命。企業對員工、客戶、社會都要有守信,不能守信的企業將不能持久。以前幾年所謂的“十大經典策劃”為例,某商場以拒售索尼彩電為由頭,大肆進行新聞炒作,理由是索尼對某消費者所購問題彩電賠付不滿意。拋開當時的各種因素不談,如果讓時間“說話”,事實是索尼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仍是高科技進口家電的代表,而當時出盡風頭的該企業卻逐漸出現銷聲匿跡的態勢。

投機鑽營做不成百年企業,“口水戰”的風光掩蓋不了事實的“商業欺詐”,抓住極個別的偶然現象,否定索尼的全部,了解真相的消費者怎麼能認可。

靠打擊詆毀競爭對手,以對手的更壞來證明自己更好,不但有悖於守信經營,也是很不明智的。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商家仍在拿自己的信用當兒戲,為了和對手搞價格戰,在報紙上打出價格很低的商品,等消費者蜂擁而至,卻沒有貨銷售。更有甚者,為了營造所謂的商業氛圍,個別專營商家竟然明令員工家屬排隊烘托生意火爆的氣氛,借以吸引和欺騙顧客。這些將守信當兒戲、愚弄消費者的企業,不僅自己丟了信譽,更是使整個社會的守信基礎受到破壞。

在美國,信用有汙點的人不能貸款、做老板,找不到好的工作。有一位在中國教公共英語的老外,自己編了一本參考書,到考試時,其他老師給學生劃考試重點,他沒有,而是讓同學們學參考書的最後一課:關於誠信。聽說中國學生考試作弊,他說打死了也不相信,因為一個民族靠作弊是不能強大的。作弊是最大的失信,因為生活本身就會懲罰沒有誠信的人,而且要嚴厲得多。你的信譽價值連城,怎麼舍得用一點考分把它出賣了呢?

社會進步了幾千年,商家重提“質優價廉”、“童叟無欺”的古訓,確實有回到起點的感覺,但消費者作為群體是最聰明和最有識別力的。為了增強社會的誠信度,商業企業更要重視建設自己的誠信形象。讓消費者滿意是商業企業發展的動力,隻有施消費者誠信,消費者才能忠誠於企業,進而培養出企業的忠實顧客群。

全球最優秀的企業之一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不僅把誠信看作企業的外在形象,更將誠信作為崇高的道德理念和無價的資產,看得高於一切,甚至視為企業的生命。在通用,沒有人會因為失掉一個地區或一個錯誤而失去工作,人們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機會,並且可以得到培訓。惟一有一種表現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那就是違反誠信。

日前,國內知名的經濟倫理學專家共同對中國加入WTO後的道德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認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競爭,說到底是道德素質的競爭:如何培養全民的經濟德性應對人世,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道德素質的競爭,對商業企業而言,就是講求誠信經營。首先要建立自己有誠信的人才隊伍,提高全社會對整個商業的消費信心:第二是建立和完善全社會的信用體係,擴大整個社會的信用消費,提高消費質量及規模。

物物經濟,貨幣經濟,再到信用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推廣誠信建設,是個人、企業更是全社會的當務之急這些正反兩方麵的例子可以說明,做人靈活,但不能失去原則,失去誠信,要信守諾言。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失信則失去別人的認可,對自己以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BT2]7.做人不可無誌氣

【原文】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大意】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誌氣。”

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千萬軍馬中奪敵帥首級如探囊取物。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麵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投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誌也”。

帥可奪而誌不可奪,將可殺而不可辱。這是因為,軍隊雖然人多勢眾,但如果人心不齊,其主帥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帥一旦被人抓去,整個軍隊失去了領導人,也就會全麵崩潰了。匹夫雖然隻有一個人,但隻要他真有氣節,誌向堅定,那就任誰也沒有辦法使他改變。這種寧死不屈的烈士事跡,可歌可泣,在曆史上不勝枚舉。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氣節,誌向不堅定,則很可能在關鍵時刻受不住誘惑或經不住高壓而屈膝變節,成為人們所鄙視的叛徒。

所以,誌向的確立和堅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內容之一。

誌向要表現正氣。爭取多數人的支持是做人之本,由於正氣從道德角度反映的是多數人的道德觀念,從利益角度反映的是多數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正義的一方必然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和擁護,而一個人如果有了多數人的支持,自然就會更堅強、更有力量。

從本質上講,任何孤立的個人都是軟弱無力的。缺少了群體的支持,皇帝不見得比乞丐更尊貴,將軍也不一定比草民更勇武。因此,受到侮辱的人必須善於表現自己的誌氣,爭取得到多數人的認可和支持,這樣才能夠做到有誌氣。有些人受了侮辱,明明知道理在自己這一邊,可還是由於懼怕對方或其他原因而忍氣吞聲,把苦水憋在肚子裏,不懂得向別人表白從而喪失了自己的誌氣。別人不了解你的苦衷,自然也就不會盲目地支持你,於是你失去了利用多數人的正義來維護自己的誌氣。飽經滄桑的老人都有一點體會,那就是盡管年輕時憤世嫉俗,但終究發現在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你把你的苦水吐出來,把你的正氣表現出來,一定會有人支持你,為你的冤屈鳴不平,為你的正義之舉鼓掌叫好。因此,隻要理在自己這一邊,就不怕以堂堂正正的方式表現出來,自己越是憋著越會覺得這個世上沒有公理,天下烏鴉一般黑,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受了一次氣你憋著忍著,那麼欺負過你的人就會認為你是孤立無援的,於是就會更加明目張膽地欺負你。而如果你第一次就勇敢地表現正氣,喚起大家的正義感和憤怒情緒,憑借群體的力量戰勝了對方,那麼他下一次就再也不敢欺負你了。

一個人,什麼都可以失去,惟獨誌氣不能丟。

有位剛剛高中畢業的青年人甲,來到某市的一家西餐館打工。他本想學些炒菜的技術,結果3個月過去了,技術沒學到,雜七雜八的活倒幹了不少,險些累得趴下了。累也就罷了,偏偏還要受到酒店裏洋鬼佬的氣,這就讓他更加難以忍受。

那個洋鬼佬是酒店裏的大廚師,級別最高,因此經理給了他許多優待。正因為如此,他就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在廚房打工的內地夥計幾乎全給他欺負遍了。夥計們受他的氣,可是誰也不敢吭一聲,大家都知道要是觸怒了這個外國大廚師,自己就別想在酒店裏呆下去了。

也許是剛剛走出校門、還不知道外麵社會深淺的緣故吧,青年甲對洋鬼佬仗勢欺人的做法十分惱怒,這份怒火在心裏壓得久了,終於尋到機會爆發開來。

這天下班,青年甲拖著疲憊的雙腿走進電梯,發現那個洋鬼佬也在裏麵。甲剛一進去,洋鬼佬就開始嘰裏呱啦地對他講英語,雖然聽不懂,但甲一看就知道他在揶揄嘲笑自己。這時候,洋鬼佬指了指甲的頭,然後又指了指自己的褲襠,做了個侮辱性的手勢,然後又啪的打扁了甲的帽子,並把肥厚的手掌重重地壓在了他的頭上,哈哈大笑起來。這一連串侮辱使甲的心燃燒起來,他屏住呼吸,一拳擊中了洋鬼佬的小腹,然後又是一記狠狠的右勾拳,打得洋鬼佬癱倒在地上……

電梯的門開了。眼前的一幕使門口的夥計們目瞪口呆。但他們隨即歡呼起來,紛紛擁過來,又是伸大拇指,又是嘖嘖稱讚。青年甲看到大家都很支持自己,感到這兩拳不但為自己出了氣,也為大家出了氣,於是撇下癱軟的洋鬼佬,滿懷信心地回家去了。

晚上入睡之前,青年甲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被“炒魷魚”的危險。但是,他一想到身後那麼多同仇敵愾的夥計跟他站在一起,他就什麼也不怕了。

第二天,一上班,甲果然被經理叫進了辦公室。剛一進去,甲就看見那個洋鬼佬坐在經理旁邊,得意洋洋地朝他壞笑。經理見甲進來,就問他:“昨天你打了大廚師?”甲很清楚,如果他一個人在這裏申辯,是絕對爭不過惡人先告狀的洋鬼佬的,那麼,為什麼不爭取全體夥計們的正義支持呢?於是他大聲地對經理說:“我是不是打了大廚師,我說了不算,他說了也不算,隻有在場的員工們說話才算數。”於是,青年甲推開辦公室的門,把那些關注他命運的夥計們叫到辦公室來。夥計們一見昨天打了洋鬼佬,為大夥出了口惡氣的青年甲需要他們的幫助,都一擁而入,七嘴八舌地對經理嚷嚷開了:“經理,不關甲的事,是那個鬼佬先動手的!”“沒錯,那鬼佬平時就老欺負人!”“對,我們都可以作證!”

甲得到了大家正義的支持,胸脯挺得更高了。洋鬼佬見觸犯了眾怒,緊張起來,連忙向經理使眼色。經理見到這個陣勢,心裏已經大致明白了原委。於是他讓夥計們先退出去,並告訴他們此事他會公正地處理。

1小時以後,從辦公室傳來的消息讓所有打工的夥計們歡呼雀躍:青年甲被宣布是清白的,而那個不可一世的洋鬼佬則被經理炒了魷魚。青年甲勇敢地表現正氣,終於憑著群體的力量為中國員工爭了一口氣。

一個剛剛走出校門不久的高中畢業生,麵對著外國人的欺淩就已經懂得調動群體的正義力量來保護自己,這對每一個人都應當是一種啟迪與激勵。我們應當永遠記住:個人總是弱小的,要想不受氣,隻靠一個人的孤軍奮戰往往是不夠的,那麼,當你受氣的時候,別害怕把自己的正氣表現出來,去爭取多數人的支持吧。隻要想一想有多數人的正義力量在支持你,你就會感到自己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氣。一身正氣的人終究會有一個強大的群體在支撐著自己的。隻要你始終記著自己是正確的,而且自己的處理方式也是正確的,那麼對你來說世界就永遠是光明的,正義的天平就會傾向你一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