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以一貫之的忠恕之道——孔子與人際交往中的智慧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用這樣一句話雖然不能完全涵蓋孔子的所有智慧。但它確實體現了人際交往的精髓,即使現在看來仍具很強的指導意義。解讀、領悟並將其運用於實踐對於我們現代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BT2]1.學會寬恕,才能懂得交往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大意】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以後,學生們問曾子說:“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忠恕兩個字罷了。”
什麼是忠?什麼是恕?
曾子沒有說,但孔子自己在別的地方有過解說。
所謂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所以孔子說是“一”以貫之,而不是“二”以貫之。
孔子所說的忠,是從積極那方麵來分析的,他曾經在《雍也》篇裏說:“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要想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飛黃騰達。這其實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孔子在分析恕時,是從消極的方麵說的,也就是孔子在《衛靈公》篇裏回答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問題時所說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匆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總起來說,忠恕之道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所謂人心都是肉長的,自己想這樣,也要想到人家也想這樣;自己不想這樣,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這樣。我們今天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推行的忠恕之道。推而廣之,所謂“讓世界充滿愛”,又何嚐不是忠恕之道的體現呢?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關於這一點《論語?裏仁》中表達的最清楚,孔子告訴曾子:“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解釋得十分準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仁”。忠,就是中心,把心放在當中,就是孔子明確地告訴子貢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仁”;恕,就是如心,將心比心,就是孔子明確地告訴仲弓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恕”。忠是從正麵講的,恕是從反而講的。
其實,《論語?顏淵》有一章也是講這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忠,不成人之惡是恕;而小人是不忠不恕。在《論語》中,或強調忠,或強調恕,都是一個意思。
人類所最需要的是“關愛人”,是人際關係的和諧,即“仁”,即所謂“孔子智慧”。你看:仁兄,仁人,仁愛,仁義,仁政,仁君,仁義之師,仁風……多的是!
應該說,孔子智慧是一種“愛”的抽象,即東方文化核心的抽象,正確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更一般地講,世界的一切,就是“關係”,就是“處理關係”。我們所努力的,就是盡可能正確地去認識關係,把握關係,處理關係;人類社會也逃不出這個“關係”。“關係”和諧,方能存在與發展;“關係”不和諧,必導致災害,甚至必遭到毀滅。
在《衛靈公》裏,當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時,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來,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終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僅子貢沒能做到這一點不足為怪,就是我們大都沒能做到這一點又有什麼可怪的呢?
隻能說,“恕”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啊!
“仁”是孔子所確立的最高理想人格和道德準則。“忠恕之道”則是為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雍也》),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居於重要位置。它強調了仁愛之心,又注意到了人我、群己的權界。其間蘊含的寬容平和與不強加於人的心態,正是人類個體之間、社群之間、種族之間、國家之間,乃至天、地、人、物之間,交互尊重、共存共生的相依之道。他認為人與人之間在利益上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無論什麼樣的人物,要想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以他人的生存與發展為前提。因此,孔子斷言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
恨人即是恨己,愛人即是愛己。這個意思好比我們在山上呐喊,我們說一聲:“我恨你——”回音也是“我恨你”;反之,“我愛你——”回音亦然。所以,付出良善,得到的也是同樣的回報。
把我當作他人,意在破除自身的執著,達到“無我”的精神境界。做到這一點,首先得有一顆愉快的平常心,就像佛的弟子一樣,無欲無求,它的中心做法是同一切功利、是非保持距離,不執一切,欣賞一切。在逆境中不失意,不憤憤不平,不憤世嫉俗。在順境中不得意、不歡喜,不為別人稱讚、頌揚所動,終日行雲流水,時時保持生命的安詳原態。
一個人,隻有把自己當作他人看待,才能正確看待他人,快樂地同他人相處,得到美的感受。正確看待他人,就正如欣賞落日的景色一樣。我們能夠欣賞落日,就在於我們不控製它,不強求它。觀賞時我們不會說:“左邊角上的橙色該淡些,右邊角上的紅色可濃些,底下的雲彩可惜太黑了!”
我們都會任它所具有的形態去接受它,欣賞它。看待他人亦然。對自己,這樣的體驗有利身心安詳,對別人,則會令人感到舒適愉悅,美自在其中矣。
[BT2]2.君子當成人之美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大意】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成人之美的確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寬廣的心胸,助人為樂的精神。對於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計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的人來說,是很難做到成人之美的。
這裏還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情況是,自己好也成全別人好,自己富也成全別人富,自己能做什麼也成全別人能做什麼,有錢大家賺,有快樂大家分享。這種成人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一般人要做到雖然也不容易,但還不算太難。隻要心胸寬廣一點的人就能做到。
另一種情況是,自己活得並不好,自己一貧如洗,兩袖清風,還能夠成全別人好,成全別人發財,就像有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樣:“隻要你過得比我好。”這就太不容易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尤其是在商品經濟時代,商場猶如沒有硝煙的戰場,競爭激烈。成人之美就更是一種難得的品質了。對於許多人來說,不成人之惡,設下陷阱讓人往裏跳就很不錯了,哪裏還敢苛求什麼成人之美的高尚風格呢?”
成人之美,就是幫助別人做成或實現其願望。《西廂記》裏的紅娘,同情和促進張生與鶯鶯的愛戀,事發遭難,仍仗義執言,促成有情人終成眷屬。《水滸傳》裏的武鬆,不平於蔣門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俠仗義,挺身而出,“醉打蔣門神”,奪回快活林。這些古代的故事,都可算得上是成人之美的壯舉。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需要別人的幫助,蘇秦、張儀本是要好同學,蘇秦深知張儀的學問在自己之上,可是,蘇秦卻先成功了,做了大國的宰相,張儀則依然落魄,來投靠蘇秦。誰知,竟遭到蘇秦無數奚落,於是決心單身赴秦,自找出路。蘇秦暗中派人沿途照料,補給張儀之所需,直到張儀出任秦相,才明白蘇秦當初的用意,張儀感激不盡。這種辦法,是為了不使張儀依賴蘇秦而埋沒他的才幹。這在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可謂用心良苦。在電影《張鐵匠的羅曼史》中,有這樣一組鏡頭:張鐵匠的妻子臘月在瀕臨餓死的絕境中,被貧窮善良的農民劉忍搭救。在那以後的日子裏,臘月母子與劉忍相依為命,組成了一個“新家”。後來,傳說早已死去的張鐵匠找上門來了,正當鐵匠夫妻憂心忡忡、左右為難之時,劉忍得知來人正是臘月的丈夫,便主動帶上鐵匠的兒子來認親爹,讓他們全家團聚,而自己悄悄離開北山……
人,都有七情六欲。可是,當自己的幸福以別人的痛苦為前提時,有些人卻自願地放棄自己的幸福,這就是他們的高尚精神之所在。
“成人之美”的事,在今天的社會到處都有,如主動替同事值班,使其安心地去會女友;盡力幫助同學複習功課,掌握知識,使其早日榜上有名;主動幫助一時經濟拮據的朋友,使其免除後顧之憂等等。總之,大凡是好事情,好願望,你伸出熱情的手,予以大力幫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說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為,都是得人心、受歡迎的。
[BT2]3.別把他人不當回事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別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不知道的事情不值得憂慮,更沒有必要怨天尤人。
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若不分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說是這麼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的。所以孔子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裏告訴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裏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應。
任何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優點,但是在漠不關心的態度下,卻是無法發現他人的任何優點,你必須具有衷心真誠地關懷態度,才可能了解他人的長處,也才能欣然愉快地接受他人的優點。
記得一位處世大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希望獲得別人的喜愛,其實不必特地閱讀此書,隻要向世界上最優於此道的高手——狗學習就可以了。每天我們都能在街頭巷尾遇到這位高手,我們經過時,它就會對你搖頭擺尾,當我們停下來,摸摸它的頭,它更是不顧一切似的,對你表示友善。它並不是有什麼陰謀才做如此親熱的表示,它並不是想把土地或房子賣給你,也不想要你向它求婚,它連一絲野心都沒有,狗未曾讀過心理學,卻憑著它們不可思議的本能而獲悉:與其千方百計地引人關心,不如對別人寄以純粹的關心,如此才能獲得更多的知己。要想獲得別人的友情,與其引起他的關心,不如對他寄以純粹的關心……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一點:世界上大多數的人,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愛而作了錯誤的努力,然而他們並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從根本上來說,人類在努力希望別人喜愛他之前,應該先努力地去喜歡別人。
“為什麼別人會討厭我?”在如此歎息之前,你實在應該先反省:“我是不是討厭別人?”凡是不關心別人的人,別人自然不會關心他。因此他就非得過著孤寂冷漠的人生不可;不僅如此,它還會給別人帶來許多的麻煩,令人不愉快。
我們常說,隻要看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作者是否具有愛人的胸襟。對於人類抱有深切關懷的人,他的作品是每一個篇章,都必定能打動讀者的心弦,字裏行間自然地流露出無盡的愛。我們可以透過作品感受到作者溫暖的心懷,進而對他產生一種仰慕之情。如果有一位討厭大眾的作者,無論如何,我們也不會喜歡他的作品。
說話和寫作道理相同,如果我們所說的話是表示對聽話者無限地關懷,相信這一段話一定能打動聽者的心弦。至於說話的巧拙,倒在其次了。說話的人不論是如何地伶牙俐齒,說得頭頭是道,但卻不表示對聽話者的關心,那麼聽話者也不會關心你說的話。我們仔細想想,自己寄以無限善意關心的人,是以何種態度來回報我們?再想想,自己毫不關心的人,又是以何種態度來對待我們呢?
[BT2]4.不要割斷與別人的聯係
【原文】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大意】孔子說:“殷代沿襲夏代的禮儀製度,增添的和廢棄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襲殷代的禮儀製度,增添的和廢棄的可以知道。那麼,繼承周代的朝代,就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啊。”
修煉關係靠平時。在建立良好交際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對已經建立起來的關係,千萬不要與人失去聯絡。不要等到有事時才去想到別人,“關係”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會生鏽。若是半年以上不聯係,你就可能已經失去這位朋友了。
人們一直都在忙於自己的事,為生活而四處奔波,沒有過多的時間在一起聊天、談心,可是,我們想要擁有美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多與身邊的人聯係、接觸。冷若冰霜、“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是不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個朋友圈子的,隻有大家之間不斷地往來,才能促進彼此之間信息的傳遞,感情的交流,彼此更深入地了解。
那麼,朋友之間是必然要互相聯係的。互相聯係的方法有許多,“禮尚往來”、“交流”等等,其中最普遍、最有人情味的一種是有空去坐坐。
人們在禮儀性的道別時,總不忘記加一句“有空來玩”,不論這是否是一句出自肺腑的言語,聽後都讓人感到溫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從中體會到我是被人們接受的,是受人歡迎的人。
在朋友之間,也需要這樣的方式來建立良好的人際圈。
在現在這樣一個看似世態炎涼的世界裏,你多注意人們之間的溝通自然會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子。所以把握這點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要讓自己融入到生活中去,不能夠一味地去追求個性,而忽視團體,多與人們接觸即是避免這種“獨行”的好辦法之一。
事實上,我們所要做的並不多,隻是有時間有心地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許隻是隨意地寒暄幾句,也許進行一次長談,總之,我們在加深對方對自己的印象,讓他們認為我們越來越熟悉,這樣深入下去,我們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融洽。
一般來說,當我們初識一群人時,交際中進展速度跟接觸的頻率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跟某位剛認識的朋友剛開始時總是有機會接觸的話,你們的關係很快就會變近,形成比較親密的群體。道理很簡單,為什麼你會跟你同辦公室的同事、同班的同學很快形成親密關係而跟其他同事或同學關係就遠一層了呢?就是因為你們常常見麵、常常接觸,彼此很快就認識了、了解了。人與人之間需要經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才能保持良好的關係。親戚之間、朋友之間,甚至剛認識的朋友,都要想辦法常常聯係。
為什麼中國人有那麼多禮節,碰上婚喪嫁娶等大事,親戚朋友就要參加,有許多場合還得送禮,這是幾千年來的傳統,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是親朋好友經常保持聯係的一種方式。如果一戶人家常年關閉門戶,既不“出去”,也不歡迎別人“進來”,那是孤立了自己。
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你必須跟你現有的人際保持經常聯係。有空給遠在異地的親人、朋友打打電話,通通信,詢問一下對方近來的工作、學習情況,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互相交流一下,這是很有必要的,這點時間絕對不能節省。碰上親戚、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盡量參加,如果實在脫不開身,最好也得寫信或托人帶點什麼,不然,怎麼算得上親戚朋友?
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係。許多人總是喜歡向別人、朋友彙報自己的喜事,而對於困難卻不好意思開口,應去掉這些顧慮。
當自己的父母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自然不用多說,而當聽到叔叔、阿姨、舅舅等親戚或朋友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學習而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親人朋友有困難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間的深厚情誼來。“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在心。
另外,常常保持聯係對你自己會有許多好處,和親戚中的長輩經常聯係、談心,一旦你碰上什麼事情,如找工作、找對象等聽聽長輩、朋友的意見,或者找他們幫忙,對你是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如果平時沒有聯係,需要時很難找上門去,即使找到,別人也不會樂意幫助你的。
[BT2]5.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原文】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大意】子遊說:“服侍君主太頻繁瑣碎,反而會招來羞辱;與朋友相交太頻繁瑣碎,反而會遭到疏遠。”
有人向孔子問做大臣的事,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
子貢向孔子問交朋友的事,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
兩方麵合在一起,正是子遊在這裏所說的:“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說起來也是,人各有誌,不能勉強。君臣之間也好,朋友之間也好,保持一定的距離反而會走向真正的和諧。所謂“遠香近臭”;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其實都有這種意思在內。
比如說,作為下級,作為朋友,你當然有義務勸諫你的上級,你的友人,但如果他們不聽,不采納你的意見,那也就算了。你的話說到了,義盡到了嘛,有什麼辦法呢?如果你硬要一廂情願地強迫他們接受你的意見,非要顯示自己的忠心,顯示自己的友情不可,每次見了麵就說,嘮嘮叨叨,情急辭切,給人咄咄逼人的感覺,其結果是上級討厭你,朋友疏遠你,效果適得其反,弄得不好,真會自取其辱。
這方麵的例子在曆史上多得很,就是魏征那樣傑出的大臣,又遇到唐大宗那樣寬宏大量的皇帝,不也好幾次因為勸諫唐大宗而差點丟掉性命嗎?遇到那些平庸的皇帝,即使你忠臣拚死一諫,也不外乎是白丟性命一條罷了,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還是保持一點距離為好。能行則行,不行別止,不要自取其辱。
“一見如故”是很多初見麵的人習慣使用的一句話,意思是,雖然是初見麵,可是彼此的感覺就好像已經認識很久了那般。
的確是有“一見如故”的情形發生,這是很難用科學來解釋的現象,隻能說這彼此“一見如故”的人上輩子有過約定或交往了。能碰到“一見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種幸運,因為彼此可以少掉“試探”這個過程,而可直接進到“交心”的層次。可是以人性叢林裏的法則,一見如故固然是“幸運”,但有時卻也是“不幸”的開始。
在人性叢林裏,人會呈現他的多麵性,在不同的時空,善與惡會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麵貌出現,也就是說,本性屬“惡”的人在某些狀況之下也會出現“善”的一麵,本性屬“善”的人也會因為某些狀況的引動、催化而出現“惡”的作為,而何時何地出現“善”與“惡”,甚至自己也無法預測及掌握;例如,一輩子循規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為一時缺錢而忽然浮現惡念,這是他過去所無法想象的事,但就是發生了,連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因此之故,當一個人和你初見麵,並且熱情地向你說和你“一見如故”時,你可以不必拒絕他的熱情,甚至也回他一句“一見如故”。但人一定要理性地看待這句話,思索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因為這可能純粹是一個客套話,也有可能是一顆裹上糖衣的毒藥,他是要用溫情來拉近和你的距離,好從你的身上獲得某些利益。如果這是一句客套話,你的熱切回應不但無法對對方產生效用,自己也會為對方隨之而來的冷淡而“受傷”,更有可能暴露了自己,反給有心人以可乘之機;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對方嚇跑了。如果對方真的另有所圖,你的熱切回應,正好自投羅網,結果也就不用多說了。
[BT2]6.在哪個山頭唱哪個歌
【原文】孔子於鄉黨,恂向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閔閔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大意】孔子在父老鄉親麵前非常恭順,就像不能講話的樣子。
在宗廟和朝廷之上,講話明辨,但也很謹慎。
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與上大夫說話,和顏悅色而正直。在君主麵前恭恭敬敬,但威儀鄭重而自然。
俗話說:“到哪個山唱哪個歌。”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應該用適合那個場合、那種人的不同語言方式和儀態。這不是庸俗,而是待人處世恰如其分的問題。
孔子在父老鄉親麵前恭敬而近乎羞澀,很少說話,而在廟堂和朝廷上卻明辨且侃侃而談,顯出雄辯的樣子。與作為政府高級官員的上大夫說話,與作為一般幹部的下大夫說話,以及與作為國家元首的君主說話,都有不同的語言方式和儀態。
其實,不僅孔子如此,我們今天的每個人也都應該是如此。否則,在兒女們麵前說話像跟你的上司說話一樣;或者反過來,當你向上司彙報工作時,用教訓你的兒女一樣的口氣和態度。那全有什麼樣的後果?當然是不堪設想的了。
所以說,到哪個山唱哪個歌,在什麼人麵前說什麼話是人之常情,隻不過要把它與那種專門陽奉陰違,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張三麵前一套,李四麵前一套的兩麵派行為區別開來罷了。
子路問孔子:“聽到了是不是要馬上見諸行動?”
孔子回答說:
“有父親哥哥在,怎麼能不向他們請示就貿然行事呢?”
過了些天,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說:
“聽到了當然要馬上行動!”
這兩次談話,孔子的學生公西華都聽到了。對同一提問,孔子卻作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公西華疑惑不解地問孔子:
“先生,子路問您聽到了就行動嗎?您回答說要征求父兄的意見,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嗎?您說聽到了就馬上行動。您的回答前後不一致,我弄不明白!”
孔子回答說:“冉有辦事畏縮猶豫,所以我鼓勵他辦事果斷一些,叫他看準了馬上就去辦;而子路好勇過人,性子急躁,所以我得約束他一下,叫他凡事三思而行,征求父兄的意見。”
孔子的說話藝術讓人欽服,“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其積極意義而言,就是攻心說服他人,首先要把握對方的個性,據此采取不同的攻心方法。
《孫子兵法?虛實篇》中說:“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實施作戰計劃要隨著敵情變化而靈活地變化。
要攻心說服一個人,首先要弄清楚情況,摸準個性,包括這個人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等。
孔子根據學生們的不同脾氣,秉性特點,分別采取不同的攻心方法,在今天仍有其廣泛的借鑒意義。
1921年初秋時節,彭湃戴著一頂“白通帽”,穿著一身白斜紋的學生服和一雙膠底鞋,到的一個村子去開展農民運動。但是農民看到他這模樣,以為他是來勒稅的官兒,都遠遠避開他。
彭湃經過反思後,改穿舊粗布衣服,戴著小鬥笠,赤著腳,拿著一支旱煙筒,裝飾和農民一模一樣,然後進行宣傳。可是效果仍不好。彭湃很奇怪,就找當地的李老四和教書先生林沛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