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沛答:“因為日間農民都不得空閑,況且先生的話講得太深奧,有時我也聽不懂,再加上沒有熟悉的人帶你去,農民都不相信你……”
李老四說:“先生到鄉村去宣傳革命,切不可排斥神靈。”這之後,彭湃進一步改進宣傳方式。
先是經林沛等熟人引薦,農民們對彭湃的疑慮排除了,敢和他講真話了。
彭湃每天傍晚七八點鍾到附近幾個村子裏去宣傳,農民有空閑與他交談了。
他宣傳時,改用問答式的講法,還夾著粗淺的諺語,他還用留聲機放唱片給農民聽。這樣一來,聽他講演的人一天天多起來。
後來,每當彭湃來村之前,農民們自動擺好了桌椅,點燃燈火等著他。
為了鼓勵農民起來向地主作鬥爭,彭湃親自編了一些新歌謠,教給牧童唱。
白天,他常常滿頭大汗地幫助農民車水,邊幹邊聊。
他還幫助農民排憂解難,興辦學校。
有一天,彭湃把租種彭家土地的佃戶們召集起來,當眾燒毀地契,宣布土地歸佃戶所有,並對圍觀的群眾做了一番演講,那場麵十分壯觀。
在彭湃等的艱苦努力下,農民被發動起來,終於在1923年元旦成立了擁有一萬人的“海豐縣總農會”。
用兵作戰沒有固定的打法,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能夠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者,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攻心猶如用兵。俗話說:“入鄉隨俗”,“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攻心必須看對象,要針對不同對象,采取相應的攻心方式。
彭湃對農民的宣傳,由不信任到信任,經曆了一個複雜的攻心過程。
攻心者自身的不斷反省,做到入鄉隨俗,是獲得被攻心者信任的基本條件。
宋代文豪蘇詢在《諫論》中舉了個有趣的例子:
現在有這麼三個人:一個人勇敢,一個人一半勇敢一半膽小,一個人完全膽小。
將這三個人帶到淵穀邊、對他們說:“能跳過這條淵穀的才稱得上勇敢,不然就是膽小。”
那個勇敢人以膽小為恥辱,必然能跳過去,那個一半勇敢一半膽小和完全膽小的人不可能跳過去。
如果你又對這兩個人說:“能跳過這條淵穀的,就獎給他一千兩黃金,跳不過則不給。”
這時那個一半勇敢一半膽小的人必然能跳過去,而那個完全膽小的人卻還是不能跳過去。
突然,來了一隻猛虎,凶猛地撲過來,這時,你不用告訴那個完全膽小的人,他一定會很快跳過淵穀就像跨過平地一樣。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要求三個人去做同一件事——用了三種不同的條件激勵他們,才使之都能躍過淵穀。
反之,如果用同一種條件來激勵,顯然是不能使三個人都動心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個人的心理素質和性格不一樣,所以就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性情采用不同的條件才能打動各自的心,這就是因人施法。
《孫子兵法?九變篇》中說:“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將帥有五種致命弱點:隻知死拚會被殺,貪生怕死會被俘,急躁易怒則經不起刺激,廉潔自愛則受不了侮辱,愛護居民則可能會因掩護居民而導致煩憂。
因人施法,就是對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刺激,使之動心的方法。
攻心和兵戰一樣,使用因人的辦法時,關鍵在於真正掌握各人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然後采取有針對性的刺激方法,隻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打動人心。
因為人們性格迥異,就要用有針對性的語言或行動去激勵才能喚起感情,使之動心動情。
一般說來,在言談中,對頭腦簡單的人,可采用激將法;對沉默寡言的人,應以多方開導為主;對性情急躁的人,說話要簡單明了,直來直去;對性格倔強的人,最好從他最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引入;對優柔寡斷的人,則應以堅決果斷的話語對待。
[BT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大意】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在《裏仁》篇裏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以貫之”時,曾子曾概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把“恕道”作為“夫子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麵。
在《顏淵》篇裏,當仲弓向孔子問什麼是仁時,孔子也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向仲弓推薦。
在本章中,聖人又再次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他的高材生子貢。
人們遇事常說:“將心比心”又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這實際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
問題在於,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讓別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巴不得賣給別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鍾愛的東西,就不那麼願意與別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計施於人。”或“己所欲,勿施於人。”之所以會如此,其基本原因在於凡事都很少為他人著想,而是為自己著想、說到底還是一個私字在作怪。
其實,我們還看到,在《公冶長》篇裏,子貢自己曾經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當即孔子就說:“子貢啊,這不是你做到了的。”可這裏又要子貢終身這樣做。這一方麵說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重要,另一方麵又說明它的確很難做到,就是連孔門的高足之一子貢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際上是孔門儒學中的頂上功夫之一,也就是我們在前麵(《公冶長》)所說過的:“‘恕’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青天雖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還是可以的吧!
孔子在政治、經濟和哲學思想上,始終貫穿著一個推己及人的思想方法。這就是儒家常說的恕道。作一切事情都必須從自身開始,自身是根本。達到仁的辦法是近取諸身,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推而體會到別人之所需。以己欲之私而行全人之公,這就達到了“仁”。由此可知,“仁”是體,“恕”是用。
“恕”道是合乎人的心理規律的。兒童在心智剛啟時很難明白事理時,往往已能體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五、六歲的幼童打人,你若對他說:“別人打你,你願意嗎?”多半會自覺不妥而住手,效果自然比講君子動口不動手之類的大道理好得多。這個“恕”很妙,妙就妙在雖然奠基於兒童心理之上,卻可以說服中國的“大人”。三國時,呂布當初同劉備很要好,後來發生了矛盾。呂布就讓名士袁渙寫信去罵劉備,袁渙不屑於幹這種差事。呂布幾次要求他都沒有用,火起來用刀架在袁渙的脖子上說,再不寫就殺了他。袁渙坦然而笑道:“我隻聽說以德羞人的,沒有聽說以辱罵折磨人的。如果說劉備是君子,就不會由於將軍的辱罵而感到羞恥;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回報你,那麼辱沒就會落到你頭上。而且,我說不準哪一天也會為劉備效力,也會像今天給將軍效力一樣。假若我一離開將軍,就來辱沒你,行不行呢?”呂布聽了這一通話後,想想就罷休了。
恕道,用現實的話講,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對待,時常想到我所想要的,他也會想要。有些人對別人處理的事,常有不滿意的地方。說實話,如果讓他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別人好。一般人都有對別人的要求很圓滿的心理,希望家長、朋友、同事沒有缺點,什麼都好。可是,這樣去要求別人,是一種完全的自私,因為它完全憑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根據。怎樣去掉這種完全的自私心呢?這就可以用“恕”。“恕”從字形上看,可解作“如”、“心”。即為合乎我的心思,我所想要的,別人也會想要;我所想得到的利益,別人也想得到。於是,分一部分利益給別人,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但原諒他一點,也是恕。
子貢是孔子最有才幹的學生之一,他向孔子請教人生修養的道理,孔子就答複出這個恕道。孔子對子貢的答複是有切實的針對性的,對子貢這種才高的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句可以終身行之而受益的話。才高的人,懂得比別人多,往往自視甚高,最容易犯不能饒恕別人的毛病,看到別人犯錯誤就難以容忍。“恕”在生活中施行起來是很困難的,人們常會犯這個錯誤。就拿才高的人來說,他們常會教訓別人,指手畫腳地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結果妨害了別人,惹人討厭。但隻要有仁之存心,恕道終是能行的,人們就可以在實現自我時,因尊重自己的存在價值而尊重他人的存在價值,因考慮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而考慮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甚至為滿足他人的需要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有一年的愚人節,美如心血來潮,一早打了個電話給晨晨。
對方話筒一接通,美如興奮地說:“祝你生日快樂。”
“什麼?你搞錯了,今天不是我的生日。”晨晨的聲音有一絲不悅。
“沒錯!你看看日曆,祝你生日快樂!”美如興奮依舊。
晨晨一看,4月1日,怒氣衝衝地罵了一句“無聊!”用力掛上電話。
美如一時反應不及,心想晨晨怎麼這麼沒有幽默感?經不起這麼一個小小的玩笑。
上班後,美如接到一大束紅玫瑰,卡片上寫著:“晚上7點巧力西餐廳見,知名不具。”她心中雀躍不已,想男朋友哪來的好興致?
7點一到,美如準時抵達餐廳,卻遲遲不見阿忠的鬼影子,八成塞車子,再等他半個小時,“這個死阿忠,來了有你好看的。”美如最恨人家遲到了,她發誓一定會讓他死得很難看。
7點半到了,阿忠依然還沒有來,美如決定自己先吃了。菜端上來,吃了兩口,有個人姍姍來遲。
“小美,餓成這個樣子,不等我來,自己先吃了起來。”阿忠一臉疼愛的笑容。
美如不理他徑自品嚐桌上的美食。
“生氣了啊?我遲到了嗎?”阿忠看了一下手表,“沒有哇!才7點53分”
“還說沒有,你和我約七點,現在才到,你不覺得可恥嗎?”
“我和你約7點?哪有,是你傳真給我說8點到巧力西的,不然你自個兒看。”阿忠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紙,遞給美如。
“什麼?傳真?我沒傳什麼東西給你呀!這是什麼?該不會是你捏造的吧?你該不會說你沒有送我花、送我卡片吧?”
“我……”阿忠真是啞巴吃黃連。
正當兩人為此事僵持不下時,服務生遞來一張卡片——
“阿忠、美如,愚人節快樂!最佳損友晨晨上”
美如氣瘋了,晨晨怎麼可以用如此卑劣的手段報複?但事實上,如果不是她先給人家搞惡作劇,又何至於這樣狼狽呢?
人都有屬於自己一套的處事方法,這個方式受到家庭、後天的影響甚多,也因此多少會有差異性存在,通常和自己類似的人,處事方式會比較接近,個人價值觀、共同點也比較多,於是我們便常看到一群“臭味相投”膩在一塊兒的朋友。
但即使再相似的朋友多少也會有衝突點,難免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不愉快,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行事準則、想法套用在別人身上。
論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心想,這是我們很樂於做的事,於是秉著“好東西和好朋友分享”的心理,請好朋友共享盛舉,到頭來卻發現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像美如在愚人節的一個小玩笑卻惹火了晨晨,引來一個完整的報複計劃,而且晨晨算準了一定會惹火美如,讓她得一個教訓。
沒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雖然是一個消極又保守的態度,但至少有一個普遍的認知,我們不喜歡人家怎麼待我,就不要怎麼待別人,然而並不是每個人討厭或喜歡的都與我們相同。
現實的情況告訴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基本態度,它講的是一個普遍的價值觀;我們都不喜歡朋友利用我們,那我們也不要去利用朋友;我們都討厭別人說謊,那我們也不要說謊;我們不喜歡別人批評我們,我們也不要妄自批評人家;我們不喜歡朋友看輕我們,我們也不要看輕朋友……
可是在這樣一個普遍價值觀之後,還有許許多多的細節才是造成人與人產生摩擦的真正原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才不致在不對的時間,不對的場合,表錯情、會錯意,使我們誤以為自己拿一顆熱心,卻貼在別人的冷屁股上,到頭來才發現是一場“陰錯陽差”的誤會。
用心地對待每個人,用心去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喜好,才是避免表錯情,贏得好友誼的基礎。
[BT2]8.不能雪中送炭,就不要雪上加霜
【原文】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菜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大意】公西赤出使齊國,冉有替公西赤的母親請求小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有請求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鬥四升。”結果冉有竟給了他八十石。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坐的是肥馬駕的車輛,穿的是又輕又暖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周濟急需而不給富人添富。”
這一段的背景,大概是孔子當政為官的時候,所以才有學生公西赤到齊國去做大使,才有孔子撥給他安家口糧的問題。而學生冉有大概是在做總管一類的角色,居然“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不顧老師的意見,一下子給了親密的同學公西赤遠遠超過老師規定指標的安家口糧。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孔子並沒有為此而大發雷霆,也沒有撤職查辦冉有,而隻是語重心長地說:“公西赤到齊國去會過得很好,完全有能力負擔他母親的生活,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為他錦上添花了,而要去周濟周濟那些窮困的人,為他們雪中送炭。”
這就是所謂“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聖人的心裏是非常有數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事又何嚐不應作如此處理呢?
但現實生活中,不止說雪中送炭的事不常見,就是錦上添花也要看“錦”的華麗程度的。更多的是一種打落水狗的人性本能。
在他人落魄之時,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若與你沒有積怨舊恨,即使不幫助他,你也應理解他,大可不必落井下石。
落水狗可以打死,人卻還要相處,所以,你大可不必跟著別人一起去打。
娟娟小姐是一家雜誌社的攝影,由於她曾在美國呆過一段時間,行事有些洋派,在那作風保守的雜誌社裏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偏偏她個性散漫,又常做錯事,總編輯早就看她不順眼,隻因她是老板朋友的女兒,所以隻好對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一天,為了一些照片,總編輯和娟娟小姐起了衝突,眾人見戰火引燃,紛紛過去圍觀。娟娟小姐還要力爭,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加入戰場,娟娟小姐一舌難敵眾口,掩麵而逃。之後,眾人還不約而同地聯合起來打擊她,挑她照片的毛病,批評她偶爾的遲到早退。後來,她辭職了。
這就是棒打落水狗,也就是對失勢的人或遭遇困境及外來攻擊的人再加以打擊。落水狗已經夠慘了,你還用棒子打它,它焉能不死?說起來很殘酷,但卻是社會真實的一麵,這種情形在有人的地方就會發生,而且你自己也有可能碰到。
棒打落水狗在人性上是有根據的,因為人具有求生存的本能,求生存除了靠一己之力外,也要靠他人的提攜及團體的庇蔭,因此人總是向力量強大的一方靠攏;有錢人朋友滿天下,窮人連朋友都沒有,道理就是在此。這與其說是現實,不如說是人類的本能。因此當你成為落水狗時,你在同仁眼中已失去了價值,而別人為了和你劃清界限並向占上風一方示好及表態,當然也要打你一棒,也許他無意傷害你,但常常在非理性的狀態下這麼做。
當然,落水狗還會被打尚有其他原因,例如平常和別人不易相處,鋒芒太露,引人嫉妒,妨礙了別人的利益等等,這都會使人有把你除之而後快的心理,所以棒打落水狗除了人性的因素之外,個人在團體中的作為關係也很大。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行事原則也不見得能讓所有人滿意,因此你絕對有成為落水狗的可能。成為落水狗還挨打,除了忍耐,別無他法;隻要能上岸,你仍能像平時一樣凶猛,到當別人成為落水狗時,除非你和他積怨頗深,非加上一棒把它殲滅,否則大可不必加入棒打的行列。落水的狗可以打死,而人了不起換個地方,隻要他有本事,他一樣可以再站起來,這時,曾經打過他的你將如何自處?冤家路窄,棒打落水狗,這會成為你人際關係的負債。那麼,要不要去同情或救這落水狗?如果你有這個勇氣,不怕別人一並把你打下水,則大可在精神上支持他,隻要你認為你的做法是對的,而這對你絕對是有益的。至於袖手旁觀,這當然是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BT2]9.不念舊惡,退後一步天地寬
【原文】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大意】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舊仇,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很少。”
俗話說:“退後一步天地寬。”過去有人對不起自己,但畢竟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瀟灑一點,不懷恨別人,和別人之間的仇怨也就因此而沒有了。就算對方是壞人,也終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話,冤冤相報何時了?大家都處處設防,永遠沒有安寧的一天。
就連聖人不也認為伯夷、叔齊不記舊仇是一種美德嗎?
所以,對人寬容一點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
從統禦術角度,作為領導者應當作到不計前嫌。這既是領導者所應有的修養和品質,是虛懷若穀的反映,又是領導者發現和使用人才的方法。隻有做到不計前嫌,才能發現、挖掘出更多的人才,才能保住人才,不使流失。
不計前嫌還具有心靈感化的作用,是以禮對待非禮,以仁對待非仁,達到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感化,激勵,能使人才和領導者之同建立起相互信任、極度親密的私人關係。無論在以仁、義、忠、信為表征的道德至上的社會氛圍中,還是在以法律規範、行政命令為表征的法製至上的社會氛圍中,不計前嫌,作為一種交往的智慧都有其存在價值。
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管仲出身低賤,年輕時3次求官被逐,後經自己努力為齊襄公之弟公子糾的輔臣,在公子糾與其弟公子小白爭奪王位中,管仲率軍到莒邊界阻攔公子小白歸國登基。管仲趕到邊境正遇到公子小白一行朝齊國趕去,管仲心中發急,便暗暗拿出了箭,對準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幸好箭隻射中小白衣服上的帶鉤,沒有傷著身體。小白假裝中箭,大叫一聲,倒在車上,以後日夜兼程回到國內,成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齊桓公上任後本來恨透管仲,要報一箭之仇,非要殺他不可,但是管仲是曠世之才,齊國要成就一番大業,非他輔助不行,便叫魯國把他捆在囚車中送回齊國。歸國後,齊桓公泯去私仇,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國,地位在自己忠輔臣鮑叔牙之上。果然管仲輔佐齊桓公後,齊桓公稱霸諸侯。
中國人在識人方麵,一向有獨到眼光,尤其是那些正人君子。所謂“君子之交決不出惡聲”,即在這個世界上,與人親密地交往時,需要誠意待人。一個有修養的人,無論持何種理由,即使中斷來往,也不會口出惡聲,將人以前醜行劣跡全搬出來,惡語相向,誹謗對方。因為:
首先,倘若說了絕交者的壞話,等於承認自己識人不清。既然雙方已經絕交,作為“陌路之人”也就罷了,何必反目成仇呢?樹敵過多,不僅會使人在生活中邁不開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會遇到種種不應有的麻煩。
要避免樹敵,你首先要養成這麼一個習慣,那就是絕不要去指責別人。指責是對人自尊心的一種傷害,它隻能促使對方起來維護他的榮譽,為自己辯解,即使當時不能,他也會記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後尋機報複。
其次,對於他人明顯的謬誤,你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否則他會覺得你故意要顯示你的高明,因而又傷了他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記住,凡是非原則之爭,要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樹敵,而且也許可使對方的某種“報複”得到滿足,可以“以愛消恨”。對於原則性的錯誤,你也得盡量含蓄地進行示意。
假如由於你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你得及時向人道歉,這樣的舉動可以化敵為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會相處得更好。“不打不相識”這一民諺富含了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別人,當時你自己一定得到某種“發泄”,與其等待別人的報複,遠不如主動上前致意,以便盡釋前嫌。
為了避免樹敵,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這就是與人爭吵時不要非占上風不可。實際上,爭吵中沒有勝利者。即使口頭勝利,但與此同時,你又樹立了一個對你心懷怨恨的敵人。爭吵總有一定原因,總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想使問題得到解決,就決不要采取爭吵的方式。
爭吵除了會使人結怨樹敵,在公眾麵前破壞自己溫文爾雅的形象外,沒有絲毫的作用。說他人壞話,誹謗他人,對方終究會有所耳聞,也會將自己的怨恨發泄出來。現實中有些人擇友漫無目的,隻要在一起飲酒作樂,就覺得是好朋友,這種酒肉朋友往往靠不住。一旦遇事翻臉,立即口出惡語,互相謾罵不休。這實在太幼稚無知了。需知,道人之短者,除了對自己名聲不利外,是撈不到任何好處的。所以,交友時一定要慎重,絕交了也不要惡語謗人。否則誰還敢接近你呢?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國君設宴款待國內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叫司馬子期的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國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戈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與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是他的兒子。臣的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矣。”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中山國君因為一杯羊肉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這段話道出人際關係的微妙。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少許金錢,尚不至於發此大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損害卻非輕易就可彌補的。有時候,本來並無存心傷人之意,可是卻會因為一句無意的話傷害別人,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甚至可能為自己樹立一個敵人。中山國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的故事,對我們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如果你一麵提出自己的主張,一麵又對所有不同的意見進行抨擊,那可是太不明智了,這近似於強迫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因為辯論而傷害別人的自尊心,結怨於人,既不利己,還有礙於人,又使自己樹敵,實在是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