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3(3 / 3)

[BT2]10.多批評自己,少責怪他人

【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大意】孔子說:“多批評自己,少責怪他人,這樣就不會招人怨恨了。”

凡事多作自我批評,這既是儒者的反躬自省的功夫,也是今天我們仍然倡導的思想修養,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之難的,這正如孔子在《公冶長》篇裏所感慨的那樣:“已乎矣,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能夠“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責於人的多。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一切錯誤推給別人,這又怎麼能和別人交往呢?

正是針對這種情況,孔子才語重心長地教誨我們,要多批評自己,少責壞別人,這樣才能讓別人喜歡,才能很好的和別人交往。

為了鼓勵別人的熱情、贏得人們的忠誠,就應該和人們共享榮耀:他們勝利時,獎勉有加;出現過失時,替他們承擔責任,先批評自己。

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比如當我們出現在陌生人麵前或者想要把自己的新思想介紹給熟人時,我們往往要麵臨怎樣去消除與他人之間的隔閡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拿自己開涮,就是有用的一招。

剛被選為新澤西州州長的威爾遜,在“紐約南社”舉行的一次午宴上,主人把他介紹成是“未來的美國大總統”,這自然是對威爾遜的一種恭維。威爾遜講了幾句開場白後,針對這個抬舉開起了玩笑:“我感覺自己在某一方麵——我希望隻是在這方麵——類似於別人給我講的一個故事裏的人物。”接著他講了一件趣事:一次,也是幾個朋友在一塊聚會。當時有個朋友想挑戰一下一種有名的威士忌——“鬆鼠”酒,之所以取名“鬆鼠”,是因為據說凡是喝了這種酒的人,都會爬樹。結果,有位先生喝得太多了。當大家一起去搭火車返回時,他竟把方向給弄反了——本來他應該往北去,他卻坐上了往南的火車。他的夥伴們想把他弄回去,就打電報給列車管理員說:“請把那個叫約翰遜的小子送到往北的火車上來,他喝醉酒了。”沒想到,立刻就有了回電:“請說得詳細點。這車子裏有13個這樣的人——他們既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兒。”

說完這個故事後,威爾遜幽默地說:“我現在倒確實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可是我卻不能——像那們先生一樣——確定我的目的地在哪兒。”聽眾們哄堂大笑。緊接著,威爾遜又講了另外一個令人捧腹的滑稽故事,聽眾們被他徹底征服,從而調動起了大家歡快的情緒。

威爾遜之所以獲得了很好的效果,是因為他抓住了大家的心理:當說笑話的人拿自己打趣時,他往往能引起人們的大笑特笑,聽眾認為這種笑話是值得一笑的。然而威爾遜的目的,並不僅僅滿足於博人一笑。實際上,他是用了一個最有力量的方法——以犧牲自己的“自我”為代價,把別人的“自我”提高起來——來消除一些固有的嫌隙,獲取人們對他的支持和幫助。當時,在聽了故事而發笑的人中間,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自身所產生的變化吧。但事實就是,他們立刻產生了對威爾遜的好感。

這項處世策略對我們大有裨益,但我們常常忽略了它們,而許多有能力的人往往利用這項策略,而獲得顯著的結果。

在華盛頓,副總統道斯曾用了很多種策略來吸引群眾,獲得很高的聲望。因為這一點,他使自己擔任的原本隻是一種象征性的工作變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職務。他所用到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在演說時常常說一些做副總統時遇到的好笑的故事”。

菲斯克牧師有一天意外地發現,自己的布道使聽眾們前所未有地心悅誠服,他自己都為此感到奇怪。在另一次布道中,他明白了其中的奧秘:這是因為他開場無意中說了些牧師們的“短處”,以及牧師們的“裝模作樣”使許多人不願意去教堂之類的話。到後來,每當他說起“神聖不可侵犯的文字未必常常真實”、“宗教的口頭禪也不過是口頭上喊得起勁”、“牧師們並沒有得到有益的批評和指正,實在是危險之至”等諸如此類的話時,聽眾的反應都是出入意料地好。這位聰明的牧師正是用這種有意批評自己的態度抓住了聽眾。

這種有效的策略,平庸之輩是不敢采用的。他們隻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如何地聰明能幹,對身邊的人則經常地給予嘲笑。可是,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者必定眼光高遠。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在於控製別人,擴展自己的影響力。自己的感覺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自己帶給他人的感覺如何!優秀人士在談起所取得的成就時,總是歸功於周圍的人,自己則謙遜地退避一旁。

自己打趣自己或是自己批評自己,是培養領袖風範最有效的辦法,它不僅能獲得別人的注意和好感,還可以解除仇敵的怨恨。

後來成為《考利歐周刊》發行人的貝克,在他還是一名商店經理時,曾收到手下一位推銷員寄給副經理巴騰的一封信。由於當時巴騰不在,而他們平時又常常互相拆閱各自的商業信件,於是貝克就拆開看了那封信。在這封信裏,推銷員的意思就是,他認為貝克是個無用的經理,自己對他沒有一點好印象,也不覺得值得自己尊敬,希望副經理巴騰能夠取代貝克的位置。

由於平時巴騰和那位推銷員關係比較親近,所以這封信雖然言辭激烈,也並不太讓人吃驚,真正讓人吃驚的,是貝克本人對待此信的態度。貝克讀了這封挑釁自己的信後,就帶著信一直跑到老板納勃——《考利歐周刊》以及許多其他產業的投資人——那裏,說:“你看我是一位多麼出色的經理啊!我帶出了這麼好的一位副手,連我雇用的推銷員們都以為他超過我了。”看了這封信的貝克竟然沒有一點惱怒,也沒有一點嫉妒——隻感覺到一種驕傲,為自己的副手是個能幹的人才而驕傲。就這樣,貝克把一塊碎磚變成了花球。

那些久負盛名的成功人士也常常會這樣做。對於手下的聰明能幹,尤其是某些方麵強於自己的人才,他們就用這個辦法去拉攏和操縱。至於那些庸人們,他們根本就不會懂得這一道理。他一定要把自己看得非同小可,希望從頭到尾自己就是全部工作的主體,還動不動就對能幹的下屬嫉妒不已——實際上也是因為他自己不被人看重所致。可是,真正的大人物眼光長遠,滿足一己的虛榮對他們來說遠不如結果重要。

當你選擇助手和朋友時,要時刻準備著犧牲自己的虛榮心:努力去發掘那些在某一方麵可能比你能幹的下屬——即便他們已經有所覺察甚至因此對你不敬;你應選擇你所稱頌和看重的人來做朋友。

說到底,“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從主觀方麵來說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從客觀說來說也是一個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因此,很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並落實到具體的人際交往中。

[BT2]11.有美德才會有朋友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大意】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一定會有同誌和朋友。”

一個人有了美德,自己就不會感到孤單,會得到很多朋友。人不能把自己孤立起來,真正的有德之人是生活在人群中間;有德之人的朋友遍布天下。這就是孔子講的仁義,即愛己就是愛人,仁義就是大家好,仁義就是快樂。

孔子說的朋友,是沒有血緣紐帶的兄弟式的朋友,這種朋友關係是義結關係,親如手足,成了勝似血緣關係的兄弟。不是“相煎何太急”的曹丕、曹植,而是“不能同日生,但願同日死”的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的兄弟關係。

據《說苑?雜言》記載,孔子也曾說過,行為合於仁義禮節,千裏之外都是兄弟,否則,就是兩人對門坐也不相往來。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列寧說,無論你是什麼膚色,無論你遠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語言不通,但隻要憑著《國際歌》——全世界無產者的歌,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同誌和兄弟。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隻要你有美德,四海之內又何愁沒有像兄弟一般的好朋友呢?

做人必須懂得朋友之道。大家都明白,眾多的朋友往往是最有利於我們開創事業的資本。有多少現在功成名就的人物,當初如果不是朋友的鼓勵而使得他們牢牢地堅守自己的陣地,恐怕早已在他們事業生涯中的某些危急時刻放棄奮鬥、偃旗息鼓了!如果生活中沒有友誼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是一片荒蕪貧瘠的沙漠!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童年,貧窮而不幸。14歲那年,他借錢買了一條小船,開始偷捕牡蠣。可是,不久之後就被水上巡邏隊抓住,被罰去做勞工。傑克?倫敦瞅空子逃了出來,從此便走上了流浪水手的道路。

兩年以後,傑克?倫敦隨著姐夫一起來到阿拉斯加,加入到淘金者的隊伍。在淘金者中,他結識了不少的朋友。他這些朋友中三教九流什麼都有,而大多數都是美國的勞苦人民,雖然生活困苦,但是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充滿了生存的活力。

傑克?倫敦的朋友中有一位叫坎裏南的中年人,他來自芝加哥,他的美德和他經曆的辛酸曆史一樣令傑克?倫敦感動,視他為最好的朋友。很多次,傑克?倫敦經常與他在月光下的亂石堆裏聊天,聽他講故事,傑克?倫敦常常不禁潸然淚下。而這更加堅定了傑克?倫敦心中的一個目標:寫作,寫淘金者的生活。

在坎裏南的幫助下,傑克?倫敦利用休息的時間看書、學習。4年後,23歲的傑克?倫敦寫出了處女作《給獵人》,接著又出版了小說集《狼之子》。這些作品都是以淘金工人的辛酸生活為主題的,因此,贏得了廣大中下層人士的喜愛。傑克?倫敦漸漸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他著作的暢銷也給他帶來了巨額的財富,這些榮譽和財富,也凝聚著他的朋友坎裏南的心血啊。

剛開始的時候,傑克?倫敦並沒有忘記與他共患難同甘苦的淘金工人們,正是他們的生活給了他靈感與素材。他經常去看望他的窮朋友們,一起聊天,一起喝酒,回憶以往的歲月。

但是後來,傑克?倫敦的錢越來越多,他對於錢也越來越看重。他甚至公開聲明他隻是為了錢才寫作。他開始過起豪華奢侈的生活,而且大肆地揮霍。與此同時,他也漸漸地忘記了那些窮朋友們。

有一次,坎裏南來芝加哥看望傑克?倫敦,可傑克隻是忙於應酬各式各樣的聚會、酒宴和修建他的別墅,對坎裏南不理不睬,一個星期中坎裏南隻見了他兩麵。

坎裏南頭也不回地走了。同時,傑克?倫敦的淘金朋友們也永遠地從他的身邊離開了。

離開了生活,離開了寫作的源泉,傑克,倫敦的思維枯竭,他再也寫不出一部像樣的著作了。於是,1916年11月8日,處於精神和金錢危機中的傑克?倫敦在自己的寓所裏用一把左輪手槍結束了一生。

可見,失去朋友和友誼,你就會陷於無助的境地,而深感恐慌。朋友是你的依靠,友誼是你人生的資本。而要想得到朋友的真心,友誼,必須用自己的美德打動他們。

法國著名詩人薛曼曾經寫過一首詩,給予了朋友高度的評價:

“這是我生命中令人喜悅的發現,在旅途的每個轉彎處,都有位朋友強壯的手臂,親切地分擔我的重擔,助我向前,既然我無黃金以為回贈便隻有以愛做補償,我惟一的祈求是,當我還活著的時候,上帝讓我配得上我的朋友。”

“朋友,他會在你困難時雪中送炭,在你春風得意時錦上添花,朋友是夏天的涼風,是嚴冬的陽光……”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朋友也是一種財富,而且是最大的財富;他可以助你走上仕途,也可以使你擁有百萬家財。雖然,真正的友誼是絕對不能夠用金錢來衡量的,但是從最功利的角度來看,他的確可以做到這一點。

朋友對於事業的成功或失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再有一個例子便是關於維克多連鎖店的故事。

維克多從父親的手中接過了一家食品店,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已出名了。維克多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夠發展得更加壯大。

一天晚上,維克多在店裏收拾,第二天他將和妻子一起去度假。他準備早早地關上店門,以便做好準備。突然,他看到店門外站著一個年輕人,麵黃肌瘦、衣服襤褸、雙眼深陷,典型的一個流浪漢。

維克多是個熱心腸的人。他走了出去,對那個年輕人說道:“小夥子,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年輕人略帶點靦腆地問道:“這裏是維克多食品店嗎?”他說話時帶著濃重的墨西哥味。“是的。”

年輕人更加靦腆了,低著頭,小聲地說道:“我是從墨西哥來找工作的,可是整整兩個月了,我仍然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我父親年輕時也來過美國,他告訴我他在你的店裏買過東西,喏,就是這頂帽子。”

維克多看見小夥子的頭上果然戴著一頂十分破舊的帽子,那個被汙漬弄得模模糊糊的星字型符號正是他店裏的標記。“我現在沒有錢回家了,也好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餐了。我想……”年輕人繼續說道。

維克多知道了眼前站著的人隻不過是多年前一個顧客的兒子。但是,他覺得應該幫助這個小夥子。於是,他把小夥子請進了店內,好好地讓他飽餐了一頓,並且還給了他一筆路費,讓他回國。

不久,維克多便將此事淡忘了。過了十幾年,維克多的食品店生意越來越興旺,在美國開了許多家分店。他於是決定向海外擴展,可是由於他在海外沒有根基,要想從頭發展也是很困難的。為此維克多一直猶豫不決。

正在這時,他突然收到一封從墨西哥寄來的一封陌生人的信,原來正是多年前他曾經幫過的那個流浪青年。

此時那個年輕人已經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他在信中邀請維克多來墨西哥發展,與他共創事業。這對於維克多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有了那位年輕人的幫助,維克多很快在墨西哥建立了他的連鎖店,而且發展得異常迅速。

這兩個例子正是想要告訴人們,失去了朋友,便會陷入無助的荒漠,得不到幫助,得不到愛撫,最後便會在孤獨中絕望地死去;而珍惜友誼,哪怕隻是偶然結識的朋友,也會讓你充分享受到人生的溫暖,而取得事業的成功。

朋友意味著一種多大的恩惠啊!

確實,人海茫茫,知己難覓。有人常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學會找尋友誼,珍惜友誼,抓住這一世間最寶貴的財富。

朋友是無聲的同伴,朋友是另一個自己——他們中的每一方都對對方感興趣的事物感興趣,都盡心竭力地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對我們的事業鼎力相助,並為我們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功歡欣雀躍。試想一下,在這世上難道還有比朋友的忠誠和奉獻更崇高、更美麗的東西嗎?盡管西奧多?羅斯福具有非凡的個人能力,但是,如果沒有來自於他朋友們強有力的、無私的和熱心的幫助,他是根本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的。事實上,如果不是有他的朋友們,特別是他在哈佛大學所交的那些朋友們的傾力相助,他能否當選為美國總統還真是一個疑問。不論是在他作為紐約州長的候選人期間還是在他競選總統期間,許許多多的同班同學和大學校友為他不辭辛苦地進行奔波。在他所組織的“曠野騎士團”中,他獲得了眾多的友誼之手,他們最終在總統競選中為他在西部和南部贏得了成千上萬張選票。

想想看吧,擁有真摯熱心的朋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他們總是細心地關注著我們的每一個興趣愛好,無時無刻不在為我們服務,他們會抓住每一個機會讚揚我們的優點,無私地支持我們,在我們不在的場合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代表和維護我們的利益,他們會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的缺陷與不足,在聽到有可能傷害我們的流言蜚語或無恥謊言時,他們會果斷地予以製止和反駁,他們還會努力地扭轉他人對我們的消極印象,給我們公正的評價,並想方設法地消除由於某些誤解,或者是由於我們在某些場合惡劣的第一印象而導致的偏見。總之,他們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總是推動著我們前進,或者是在關鍵的時刻助我們一臂之力。

如果不是因為朋友,我們中的許多人將是多麼可憐啊!如果沒有朋友替我們擋住那些殘酷無情的打擊和攻擊,並耐心地撫慰我們受傷的心靈,我們中又有多少人將會落到聲名狼藉、傷痕累累的境地啊!與此同時,如果沒有許多朋友為我們帶來顧客、客戶和生意,如果沒有他們始終如一地盡己所能為我們開辟道路和提供方便,我們中的許多人在經濟上將更加困頓。

朋友能夠給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帶來多大的不同啊!有多少人因為背後有強有力的忠貞友誼的支撐而免於墮入絕望的穀底,因為友誼而沒有放棄對成功的奮鬥!又有多少人在即將走上輕生之路時,想到還有人深愛和信任著自己,從而回心轉意,重新笑對人生啊!還有多少人心甘情願地承受那些不這樣做就會使他們的朋友蒙羞的苦難啊!很多時候,來自於朋友的鼓勵或者是善解人意的話語會令你感到那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震撼和感動,並由此構成了許多人生命中重大的轉折點。

有許多人懷著最終必將勝利的希望,長期忍受著貧苦、病痛和世俗的冷言冷語的折磨,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的身邊還有朋友,還有那些熱愛和相信他們的朋友,還有那些能夠在他們身上發掘其他人所無法發掘的優點的朋友。如果不是因為朋友的緣故,如果僅僅是為自己考慮,那麼,他們很可能淺嚐輒止,早就放棄奮鬥了。

朋友的信任是一種永久的推動力。當很多人對我們抱以誤解和蔑視,而許多朋友仍然真正相信我們的能力時,這種信任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激勵和鼓舞我們全力拚搏啊!西德尼?史密斯說:“生命是由眾多的友誼支撐起來的,愛和被愛中存在著最大的幸福。”

如果你正想在某一個行業或商業領域大展宏圖,那麼,你所擁有的一大批忠誠的朋友將給予你強有力的支持,他們將會給你帶來客戶和顧客。

有人曾經試著對某個人做了這種分析,通過對他的職業進行長時期的仔細觀察和研究之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他的成功至少有20%應當歸功於他在廣交朋友方麵的非凡能力。從他的童年時代起,他就致力於培養這方麵的能力,他非常善於把人們吸引和聚集在他的身邊,甚至到了朋友們願意為他做任何事情的地步。

當這個人開始進入社會開創自己的事業時,他在中學和大學期間所形成的友誼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深厚的友情不僅為他打開了不同尋常的機會之門,而且也大大增加了他的知名度。

換句話說,由於眾多朋友的幫助,他的能力也擴大了許多倍。他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在做任何一件事時獲得朋友們無私而熱心的支持,朋友們好像總是全心全意地增進他的利益。

但很少有人對自己事業生涯中朋友的作用做過恰如其分的評價。絕大多數成功人士都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其自身卓越的才能,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拚搏努力;他們總是津津樂道於自身的輝煌業績。他們把自己的成功全部歸因於自身的聰明、才智、精明、努力以及積極進取。

[BT2]12.信任是可以融化萬物的陽光

【原文】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大意】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通達。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篤實嚴謹,即使到了邊遠的部族國家,也能夠通暢。”

孔子的意思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要求子張把“忠信篤敬”作為座右銘“印在腦子裏,溶化在血液裏,落實在行動上”。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去天下任何地方。

對於很多事情來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都是前提。不僅當高級領導人,上對君王下對百姓如此,就是做一個單位的幹部,一家公司的老板,也同樣是如此。當你的部下對你缺乏信任時,你隨便分配他幹什麼,他都有可能認為你對他心存偏見,有意整他。相反,隻要他信任你,認為你對他好,則你隨便分配他做什麼,他都不會心存芥蒂,而會主動積極地去完成它。你對上級也是同樣的道理。所謂“交淺不言深”,如果上司不信任你,你最好還是少提意見,少提建議,不然的話,你的一片好心很可能被當作了驢肝肺,忠言也會被認為是在反對他,毀謗他。當然,如果上司信任你,對你言聽計從,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總而言之,信任的確是前提。一個人對上對下都能取得信任,那他多半會比較順當,相反,則可能做得很累很苦,仕途也長不了。

是不是正因為不少人都搞懂了這一點,才學會了上下“勾兌”,八麵玲瓏,做得滴溜溜轉而一帆風順呢?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麼一句話:“見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所以,長期以來人與人心靈之間中隔著一道柵欄,特別是男女之間更是“授受不親”。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人們總喜歡戴著麵罩生活,能真誠給人以信任、敞開心胸的人委實太少。

有一位省裏頗負盛名的詩人,一次旅遊出外,在武夷山偶遇一位妙齡小姐,大概因為武夷秀美的景觀與這位小姐的容貌打扮天然和諧地融為一體,或許還因為按詩人所說的話是“脫出軌道的內心的衝動”,他竟然在遊客如織的道路上,走向前去當麵讚歎她:“你真美啊,小姐!簡直是一位從武夷山神女峰上飄下來的天使!”

同行的朋友們都為“詩人”的冒昧捏一把汗,這種情況不被對方痛斥一通才怪哩。在熙攘的人群中如你不小心碰到一個姑娘,輕則遭白眼,重則會被當作流氓痛責。

可是眼前這一幕卻出人意料,那姑娘停住腳步,麵含迷人的微笑,對他道一聲“謝謝!”頷首示意。見姑娘正要轉身離去的瞬間,詩人又闖前一步:“小姐,我能知道你的地址與芳名嗎?”

在我們看來,詩人簡直有點得寸進尺,大概是吃錯藥了。可那位姑娘還是那麼嫻靜平和,微笑地盯著他看了一會兒,從提袋裏取出一張名片來,“好吧,這是我的名片。請多關照。”

詩人歡天喜地拿著名片回到同伴隊伍中來,名片上赫然印著小姐的芳名與地址及電話號碼,原來是省城某公司的公關小姐。

那一刻,同行中所有的人都被小姐綽約大方的風姿給迷住了。

後來那位詩人,談及此事說,他們已經是很好的朋友了。他說他很少見過這種女性,第一次和她約會時,見她果然如期而至,他感動得差點落下淚來,那是一種被信任的喜悅。“她各方麵的修養很好,喜歡聽古典音樂,對新詩也有自己的見解。我們在一起時很愉快,不過僅此麵已。她已經有自己的心上人了!”詩人感歎了一句,不知是自豪還是因為惆悵。

如果這個世界上能多一些信任,就如禾苗獲得雨露和陽光一樣。

信任別人,讓別人經常感受到你的暖意,你的魅力就會隨之增強,甚至可以改變別人,重鑄一個新人。

一個著名的優秀教師曾教過一位有過“扒竊”前科的學生,她用愛心打動他,讓他參加學校裏的一切活動,增強他的自信心,還讓他兼任學校保衛委員,甚至還將自己家房門的鑰匙交給他保管。這位學生沒有辜負老師的信任,一改舊習,學習與品德都堪稱優秀。

這位優秀教師有句名言:“當你還不了解他,首先你得去信任他!”

信任的境遇,造就值得信任的人,造就有信任能力的人。這種人由自身的輻射,又擴展了更多信任的空間。這是一種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