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4(1 / 3)

第四章 成大事也有捷徑——孔子學問與做事的訣竅

做事有無訣竅?成事有無捷徑?

這是很多人都很有興趣知道的問題。對此,孔夫子給出的答案是:有。

但是孔子所謂的“有”並不是一步登天,並不是一夜暴富。他所說的“有”隻是我們要做事,要成事的關鍵點,懂了這些,就是走了捷徑,就是有了訣竅。

[BT2]1.牛皮不要亂吹,在行動上見功夫

【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大意】子貢問孔子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行動在先,說話在後。”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也就是“敏於事而慎於言”,凡事先做起來,然後再說,把實際的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麵,而不要光吹牛不做事,誇誇其談。

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是聖人所不能容忍的。

把自己業績超群的事,經常掛在嘴邊大吹大擂,或不斷地拿它去傲人,這就囂張過分了,應該有所克製。

很多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不懂得這種心理,往往希望從一開始就引人注目,誇耀自己的學曆、本事、才能。這樣做的後果是別人相信你,形成心理定勢之後,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錯或失誤,往往就被人瞧不起。試想,如果一個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樣的成績,人家會更看重誰?人家會說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生的學曆高,理應本領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樣,有什麼了不起的?心理定勢是難以消除的。所以,剛走上崗位或新的崗位的人,不應當過早地暴露自己,當你隻管行動不誇海口時,你會因一點成績一鳴驚人,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處。如果交給你一項工作,你說:“我保證能夠做好!”幾乎和說“我不會”一樣糟糕,甚至更糟糕。你應當說:“讓我試試看。”結果你同樣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評價會大不相同。

某高校,一個係裏有兩位成果頗豐的青年教師,一個愛吹噓自己的成就,逢人便說又發表了幾篇文章,學術成就有多高,另一個人幾乎總是回避關於這個問題的提問,或者輕描淡寫地說不多不怎麼樣。其實兩個人在各自的學術領域裏都已嶄露頭角,而後邊的那個人的文章更經常成為學術界評議的對象,但他始終不吹噓炫耀自己。結果,兩個人都抱著一摞雜誌到係裏申報職稱,別人卻說:“你整天吹噓炫耀自己發表了多少多少文章,按數目來說應該遠遠超過這些了,怎麼才這麼多。看看人家,平日一聲不響,誰能想到他會發表這麼多文章呢?”盡管兩人數量差不多,但後來還是第二個人先晉升了。

待人坦誠,心直口快並非不好,但事實證明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容易暴露自己,得罪別人,既沒有很好地把握自我,也不易取得事業的成功。這樣的人實在不太聰明。你無意中說了別人什麼,但別人常常會記憶一輩子,到適當的時候,他可能會不知不覺或有意識地進行報複。因此我們說“口無遮攔”,坦蕩如砥,是一個人的好處,也是一個人的致命弱點。

可是,話說回來,表現拔尖而過分謙虛,也不應該。

當你確實在業績上大有突破,對單位的貢獻也是眾人公認的,這時候,向企業要求適當的報酬也無不可。借這個機會把自己好好宣傳一下,也是應該的。年輕人就要有這麼豪放的一麵。

要不吹牛也不謙虛過度,表麵上看來很簡單,其實卻不是那麼容易掌握好的。因為人的性格,他所接受的教養一般總是偏向某一邊的。

小A,女性26歲,外向型性格,話很多,有時令人討厭。她的自我感覺總是那麼良好,就連自己那張並不怎麼漂亮的臉,由她自己從鏡子裏看出來也是美似天仙。她當然知道,作為一個年輕的下屬,不該吹牛,但不知不覺中,隻要一開口,就必會自我吹噓。什麼我的朋友是大學教授(其實是講師)啊,什麼某某領導非常器重我啊。久而久之,別人無論她說什麼都打個問號,甚至連她結婚的消息人們也將信將疑,再三證實後才相信,這就是吹牛的惡果。俗話說:“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如何,貢獻多大,歸根結底要靠真實情況,吹牛的人不但令人討厭,而且,“假作真時真亦假”,連你的真話都會無人相信的。

小B的情況則和小A相反。他的父母都是中學教師,自小對他進行著比較嚴格的教育。但他就是太謙虛,無論什麼事,明明有能力做,也要說:“我不行,我不行。”結果坐失了許多很好的機會。每次評比,總有人想到這位老實人小B,但每次他都推掉了,結果呢,人人都說小B是好人,而他卻失去了許多原本應該由他得到的東西。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他顯得非常不適應。

要掌握好不吹牛但也不謙虛過度的尺度,一是要看時間,決不要逢人就說自己如何如何行,也不要遇事就往後縮,一般情況下,是謙虛一點好。二是要看場合,同事見麵、親友相逢,都不應該自我吹噓;總結彙報,自我評定,則一點也不要客氣。三要看事實,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敷衍誇張,有什麼講什麼,實事求是。四是要有氣魄,認定是應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就要毫不謙虛,大力爭取;但又不必為蠅頭小利斤斤計較,即使有時是比較重大的事情,假如同僚中確有比自己條件突出的人,但名額卻隻有一個,大度地放棄它也不是什麼壞事。

[BT2]2.三思而後行不見得對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大意】季文子遇事總要考慮三次以上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

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為孔子的教導,實在是張冠李戴,歪曲了聖人的意思。

記住: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啊,不要想得太多!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動叫做莽撞,往往會導致嚴重的負麵效果。但想得太多,瞻前顧後,翻來覆去,則容易陷入猶豫不決的狐疑之中,導致優柔寡斷。

憂鬱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報叔父的殺父娶母之仇而思慮再三,左右為難,因此而借過了下手的大好機會,結果與敵人同歸於盡。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這就是莎士比亞筆下著名的“哈姆雷特式的猶豫”。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所以,孔子的弟子朱熹說到“君子務窮理而肯果斷。”這就是說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後再行動,又不要優柔寡斷。

季文子為人非常謹慎,凡事均要“三思而行”,對於禍福利害,計較過細,所以孔子說:“再,斯可矣”。

16世紀日本江戶幕府時期,軍閥德川家康與武田信玄之間發生火並。武田信玄連連得勝,德川的軍隊被打得丟盔卸甲,潰退至濱鬆城。武田信玄一路追擊,準備殲滅敵軍於濱鬆城內。當武田兵臨城下時,隻見濱鬆城內城門大開,火光通明,一片安寧祥和。武田信玄是當時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深諳中國的《孫子兵法》,他一看便知德川在擺空城計,便想立即衝進城去。但轉念一想,德川是知道我能識破空城計的,他敢如此安排,其中必然有詐,我必須慎重從事。於是武田不敢貿然攻城,把軍隊安紮在城外。此時,德川的3000後備部隊也已接近了濱忪,武田更加確信了自己的判斷,認為城內必有眾多伏兵,因此始終沒敢攻進城去。不久,因勞累過度,加之露宿郊野,得肺病而死。

其實。德川家康確實是在擺空城計;他深知武田信玄熟讀兵書,但這些書讀得太多了,反而會智者多慮,謹慎有餘;另外,武田為了保全已經取得的勝利。也不會輕舉妄動,德川正是利用了對手的這種心理,才化險為夷。

武田信玄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謹慎過度,考慮事情太周到,反而猶豫不決,無所適從。這也給後人一個啟示:凡事看準了就大膽去行動,不要瞻前顧後,讓機會白白錯過了。美國人愛說“have a try”。多去試一試,機會自然也就來了。

[BT2]3.切莫畫地為牢,故步自封

【原文】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大意】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說,是因為能力不夠。”孔子說:“能力不夠,會在中途走不動了的時候停止,可你現在卻是畫地為牢,根本就沒有出發。”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問題,走不走卻是心態問題。

畫地為牢,裹足不前,這是淺嚐輒止,自甘墮落。所以孔子深惡痛絕,當麵駁斥冉求的說法。

所謂“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隻要肯立誌,堅決地去做,做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換句話說,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事實上就總會有所收獲。相反,凡事太功利,還沒有起步就問終點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結果便很容易畫地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範圍內,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聖人予以激勵,要求他開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廢”,也比停步不前好。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著名的治學格言,也是為世人推崇的成才之道。

其實,苦學不輟,持之以恒,隻是一個人成才的條件之一,而其他條件,譬如機遇、天賦、愛好、悟性、體質諸項也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你研究某一學問、學習某一技術或從事某一事業確實條件太差,而經過相當的努力仍不見效,那就不妨學會“放棄”,以求另辟蹊徑。不要畫地為牢,一條道走道黑。

比如學彈鋼琴,據統計,北京上海各有10萬琴童,全國有多少,不得而知,估計不會少於100萬吧!要是光彈著玩玩倒也罷了,可是不,許多家庭都是認認真真把孩子當個鋼琴家來培養的。很多夫婦自認為“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孩子無論如何也要讓他成就一番事業。於是省吃儉用,給孩子置辦了一架進口鋼琴,立誌要培養出一個中國的“肖邦”、“李斯特”。再如高考,一年一度高考風起雲湧,一番拚搏,分出高下,幾家歡喜幾家愁。受教育資源限製,不論你如何“鍥而不舍”,使盡渾身解數,錄取率就決定了必然要有近一半的考生要自願或不自願地“放棄”上大學的願望。如果差距不大,偶爾失手,自然不妨厲兵秣馬,來年再戰;倘若成績實在差距太大,再考幾次也難有多大提高,那就應當機立斷,學會“放棄”。有道是“成才自有千條道,何必都擠獨木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沒念完大學,大發明家愛迪生不過才小學畢業,照樣不耽誤人家成名成家,你又何必一條道走到黑呢?或許,你隻退這麼一步,便會海闊天空。

人生苦短,韶華難留。選準目標,就要鍥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鏤”。但若目標不適,或主客觀條件不允許,與其蹉跎歲月,師老無功,就不如學會放棄,“見異思遷”。如此,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再展宏圖。班超投筆從戎,魯迅棄醫學文,都是“改換門庭”後而大放異彩的楷模。可見,如果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把握時機,放棄,既是一種理性的表現,也不失為一種豁達之舉。

生活在五彩繽紛、充滿誘惑的世界上,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會有理想、憧憬和追求。否則,他便會胸無大誌,自甘平庸,無所建樹。然而,曆史和現實生活告訴我們:一定要找準目標,一旦發現不對頭,就千萬不能畫地為牢!

[BT2]4.有耕耘才會有收獲

【原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大意】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子說:“致力於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報敬而遠之的態度,這就可以說是明智了。”樊遲又問什麼是仁。孔了說:“有仁德的人總是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然後才有所收獲,這就可以說是仁了。”

在“智”的問題上,典型地表現了聖人現實而理性的精神,一方麵是“務民(人)之義”,著眼於人間事;另一方麵是“敬鬼神而遠之”,對於我們搞不大清楚的事情,既不輕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邊存而不論。前一方麵是現實的精神,後一方麵是理性的精神。為什麼要這樣呢?在《先進》篇裏,當子路問怎樣侍奉鬼神時,孔子作了明確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連近在眼前的人都沒能侍奉好,談什麼侍奉好遠在天邊的鬼神呢?

凡事從眼前做起,從身邊做起,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異想天開。

“智”的問題上是這樣,“仁”的問題上也是這樣。

所以,當樊遲問什麼是“仁”時,聖人作出了“先難而後獲”的回答。而且,不僅這次這樣回答。另有一次,樊遲跟隨孔子到舞雩台下去遊覽,當他問孔子怎樣才能提高道德修養時,孔子照樣回答說:“問得好!先事後得,非崇德與?”(《顏淵》)意思是說,先做事後收獲,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養了嗎?

先難後獲,先事後得,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耕耘,哪來得收獲?或者從正麵說,隻問耕耘,不問收獲。或者再說得優美一點,那就是——

十五的月兒十六圓,

要想收獲先種田,

要想登山先探路,

要想致富得開財源。

勤勞的農民知道在春天播種,成功的人則知道在春天擬定計劃,為自己找尋成功的動機。

有些人不喜歡做計劃,因為他們覺得大多數的計劃常常還來不及完成就中途夭折,不如走一步算一步,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所以說,這種人大都是“光有想法,沒有做法”。

有些人可不這麼認為。他們相信做了計劃之後,才有明確的目標,方向才不會走偏,萬一中途有變卦,計劃可以再修改,即使最後沒有百分之百到達目的地,但至少完成了大半,“如此,你知道你的距離還有多遠,總比站在原地好!”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如是說。這種人,堅持“先要有作法,爾後,想法就會逐一實現”。

的確,盲目而沒有焦點,很容易讓人走上岔路,白費力氣。

你不妨觀察農民施肥的方法,他們在什麼地方施肥,什麼地方的農作物就會生長得特別茂盛。如果他們將肥料亂撒一通,結果就是該撒到的地方沒撒到,不該撒到的地方(譬如雜草區)卻特別肥沃。

行為學專家魏特利博士就曾經指出,一個人想要成功,通常必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第一,先要擁有夢想,並把夢想寫成明確的目標與計劃;第二,融入知識,放進技術、經驗與知識;第三,全力以赴,不要猶豫,立即行動。

魏特利博士觀察,缺乏明確目標和動機的人,由於背後沒有強大的信念支撐,每當困境來臨的時候很容易就被瓦解。

計劃是一種積極的行動力,它可以讓你集中心力專注於目標上,避免受外力打擾。

譬如,有些人非常容易見異思遷,很多不相幹的事都想湊一腳,結果卻忘了自己原先設定的目標。當你心有旁騖的時候,趕緊把你的“計劃”拿出來,貼在最醒目的地方,如此就可以提醒你立刻回到軌道上,把那些無關的雜事一律拋開。

記住,心不在焉絕對無法讓你完成任務,所以,一定要保持專心,不讓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事。

每年開春,張先生總是不忘在記事本上為自己定出一年內要達成的目標。通常,他的計劃包含三大項:財務,今年預期的收入;事業,包括晉升、專業訓練與進修;健康與家庭。

從小,張先生就很懂得替自己做計劃。他的家境很窮,父親是個連字都不認識的倉庫管理員。但是靠著自食其力,張先生不僅順利念完大學、研究生,而且,一口氣拿到七、八張和會計、保險、管理相關的專業執照。

隔了兩年,另一家公司來挖角,待遇足足是他原來的兩倍,張先生卻不為所動,堅持留在原地。不久,他的老板知道這件事,注意到這個年輕人的潛力,而公司正好麵臨改組,便將他晉升為亞太區財務主管的位置。那年,張先生不過才26歲。

之後,張先生將事業陣地移轉到台灣,曆經福特汽車財務長、美商瑞泰人壽財務長,一直做到副總經理。觀看張先生事業發展的曲線圖,便不難發現他充分發揮了會計人“精打細算”的特色。“我對人生每個階段都有很周密的計劃,算得很精確,但是絕對不誇張。”他滿足地說道。

從小到大,張先生始終謹記著一句座右銘:“絕對不要浪費任何一分鍾在無價值的事情上麵。”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知道何時該選擇“要”與“不要”。

他說,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需求都不一樣,有些在別人看來認為很有價值的事,對自己卻可能是一文不值。譬如,在他們這個行業挖角、跳槽的風氣很盛,很多人看到的隻是一時的利益,忘記長遠的目標,雖然賺到了錢,卻失掉方向感。對他而言,這種沒有目標的人生,不是他要的人生。

農民耕耘田地需要力氣,你的人生目標當然也需要你努力去灌溉,給與充足的養分,才可能結出果實。很多人在果樹的種子才剛剛埋下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計算自己可以有多少收成,忘記在栽培的過程中需要定期除草、施肥。重點是,計劃擬訂之後絕不可偷懶,否則,最後還是一事無成。

[BT2]5.具備博而又專的才能

【原文】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手?吾執禦矣。”

【大意】達巷的一個人說:“博大啊,孔子!學問廣博而無法稱他為哪一方麵的專家。”孔子聽到後對自己的學生說:“我專門做什麼好呢?專門趕馬車好呢,還是專門射箭好?我趕馬車好了。”

在《為政》篇裏,孔子曾經說過“君子不器”的話,要求君子不要像一個器皿一樣,隻能派某一方麵的用場,而應該博學且才能廣泛,努力使自己成為能適應各個方麵的通才。在這裏,借達巷人的口,使我們知道。孔子不僅是這樣要求別人的,他自己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這裏牽涉到博與專的問題,這個問題仔細考究起來並不那麼簡單,實際上,博與專不是可以如此清楚地割裂開而讓人選擇的,尤其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一方麵是分工越來越細,因而越需要專門的人才;另一方麵是專業人才越來越需要有各個方麵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夠“專”得起來。所以,一方麵的確如孔子所說:不要像一個器皿一樣,隻能派一種用場,裝醬油就裝醬油,裝醋就裝醋。或者如孔子在這裏聽到達巷人的話後風趣而幽默地所說的那樣,駕車就駕車,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駕車——去一所駕校學兩個月拿一個駕駛執照外,還要去學電腦,學英語,如此等等,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而多才多藝的人。但是,另一方麵呢,如果沒有哪一方麵的專長,或者說沒有一技之長,在今天的社會裏也是寸步難行的啊。弄不好,就會成為人們所挖苦的“樣樣懂,門門瘟”,恐怕連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還找不到呢,那就隻有失業了罷。

所以,更為理想的追求實際上不是“博學而無所成名”,而是要既博學又要有所成名,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又博又專,“樣樣懂,門門精”。當然,要做到這一點,“聖人其猶難諸?”恐怕連聖人也難以做到吧?又何況我們這些等閑之輩呢!

相傳有一種鼯鼠,具有五種本領。但會飛而過不了屋,會緣而不能攀登至頂,會遊而不能渡河,會穴而不能掩身,會走而不能先人。鼯鼠顯然也稱得上是“博學”,但還遠遠不具備稱為“靈獸”的本事,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沒有一項拿得出手的專長。

孔子教學生以博學,他自己便具有多方麵的知識和才能。他一生從政、講學,培養了弟子3000,建立了流傳千古的“儒家學說”,不可謂不偉大,不可謂不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