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從教之人,為了向學生傳授文、理、生、化、電等各方麵知識,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耗去了自己的寶貴光陰和青春年華。又哪有功夫去深鑽一行,成為某學科領域的高、精、尖人材,躋身於“專家”的行列?但他們的門徒,卻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長為某專業的拔尖人才。學生的成才,不就是作為“園丁”的教師們辛勤“澆灌”的成果嗎!
[BT2]6.磨刀也可不誤砍柴
【原文】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大意】子貢問怎樣修養仁德。孔子說:“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磨快工具。住在一國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與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工匠做工與思想品德修養從表麵上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但實質上有相通的道理。
《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注解說:“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為助。”常言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養也是一樣。選擇品德高尚的人交往,與他們做朋友,受他們的影響熏陶,潛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養就會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其實,這也正是《顏淵》篇裏曾子說君子“以友輔仁”的道理。
從另一個角度說,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選擇交往的對象是非常重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人們熟知的名言。一個做工的人要把工作完成好,必須先把工具準備好。同樣,要想行仁,也要借助銳利的工具。否則,必然出現“手長衣袖短”,想得到做不到的窘況。子貢是孔子弟子中的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以他的地位、身份行仁,首要的是了解國家的國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然後才能步入政界,有所作為;富民濟民,實現仁的目的。於是,孔子提醒他注意運用手段,利用關係;結交包括政壇要人在內的上流社會人物,與社會賢達交朋友。
但是,孔子所雲手段,僅就為仁的目的,是實行仁政以救黎民而采取的謀略。其實,手段無所謂好壞,不過,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善用之。現在有些人不講道德,隻記得使用手段,甚至不擇手段。行起事來,不講良心,投機鑽營,落井下石,欺上瞞下,貪天之功,喜歡耍陰謀搞詭計,大有“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姿勢。這種人自以為聰明,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總之,有才幹,沒有仁德,必定成歪才,為害社會;自恃有德,沒有才幹,必定是甫才,就像《紅樓夢》中的賈政一樣,是個“空心老大”,無所作為。有誌於成才的人,必須從仁德和才幹兩方麵同時修養。唯德才兼備者才是人才。
[BT2]7.不要在一時的過錯中糾纏不清
【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大意】孔子說:“犯了錯誤而不改正,這就是錯上加錯了。”
《韓詩外傳》卷三還引孔子的一句話,湊在一起剛好是從正反兩方麵談同一個問題——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而改之,是不過也。
說來也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問題在於,有了過錯怎麼辦?正確的態度當然應該像孔子在《學而》篇和《子罕》篇裏反複說過的:“過則勿憚改。”
春秋時期的晉靈公是個貪婪、暴虐、狡詐的人。他不顧百姓生死巧取豪奪,將聚斂來的財富空耗在宮殿廊閣上;他有一個凶狠的惡習,喜歡用弓彈射人取樂。更殘忍的是,他的廚子沒有把熊掌煮爛,就把廚子殺死,裝在篾筐裏放在敞車上,叫人推著從朝上經過,讓眾人觀看,自己卻樂嗬嗬地看眾人的驚懼狀。士會等大臣很為晉國憂慮,他們擔心國家發生禍亂,就決定去勸勸國君,讓他改過。晉靈公這個人口頭認錯很快。他一見到士會來,馬上說:“我曉得我的過失了,就改就改。”但他並非真心改過,他隻是為了避開大臣的煩擾絮叨。士會一看他的神色就知他的真心,知他不會改,但也拿他沒辦法,隻好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士會的話是從正麵講的,孔子的話則從反麵講的,他們的話都是很正確的。哪個人沒有過錯呢?一個人有過錯,特別是偶爾犯了過錯,並不打緊,不必驚慌失措,更不可認為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比如自家的孩子因一時口饞偷摘了鄰家的幾個果子,自然犯了一點小過,為此就狠揍他一頓,狠罵他一陣,甚至就認為他的品質很壞很危險,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這就是不懂得過與善轉化的辯證法,事實上完全沒有必要對孩子如此大動幹戈,提醒他注意一下就好了。
一個人有了過錯,真心悔過,把過改過來就好了。一個有道德的人,就要有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公開改正自己的錯誤的勇氣,這不僅不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會提高威信。古人對於過的認識,在今天仍閃著智慧的光芒,是我們應當牢記的有益的格言。絕對不要像晉靈公那樣,假認過或不認過,過而不斷,終成大過直至釀成大禍,危害了自身的人格和我們的事業。
英語中有一條諺語是:“不要為打翻的牛奶掉淚,已經過去了的事,如果無法挽回,就不要再為它發愁、難過。”
生命是有限的,但人們在有限的生命裏,究竟把多少時間用在了現在,用在了的眼前的事情上?在時間的長河裏,昨天已經去了,明天還沒有來,隻有今天屬於自己,屬於已經兌現了的“現在”,但很多時候,人們卻把時間用在思前想後上,用在沉湎舊事、舊情、舊物上,用在對往事中某些失誤的悔恨上,或者用在對以後歲月的空想上,而這一切都是沒有效益的,都是對時間的浪費。為了已經過去了的事情懺悔、愁悶、歎息實在是毫無價值的,這樣做不但浪費了你的時間,浪費了你的情感,也浪費了你的精力,浪費了你許多寶貴的東西。
時光一去不返,無論你怎樣內疚悔恨,已經發生的事是無法挽回的。
許多人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內疚悔恨情緒的影響,他們簡直成了一台名副其實的悔恨機器。這種機器的運轉程序是這樣的:某人發出一個信息,這一信息反饋到你的身上,而你根據自己所說或未說、感到或未感到、已做或未做的事情來看,你似乎可以得出一種結論:你已變成一個壞人。於是,一旦你聽到這一信息,你便會在現時中感到情緒低落,並為自己過去的事情感到後悔和不安。這樣你便成了一部悔恨機器——一種能夠行走、說話、呼吸的裝置。隻要他人給你加入適當的燃料(即有關信息),你便可以再生內疚悔恨。如果你完全符合我們社會——滋長悔恨的社會的要求,作為悔恨機器,便總是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
實際上,僅靠悔恨是絕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期望滿足他人的渴求並爭取贏得他人的讚許,一旦自己未能如願,往往會首先產生一種內疚悔恨情緒。
這種情緒是從幼時的記憶中保留下來的某些印跡,在這些記憶中,有許多可以誘發內疚悔恨心理的信息,雖然這種信息僅對兒童似乎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當他們進入成年之後,卻依然不能擺脫其影響,這裏所說的促使兒童產生內疚悔恨的信息主要是指父母對兒童的一些訓斥,例如:
“你再這樣做,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這樣做真令人感到羞愧。”
“如果你非要這樣做,我也沒有辦法,我不過是你的媽媽……”
“你要像……那樣聽話就好了。”
不僅童年如此,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依然受著類似這些信息的潛台詞的影響,如當一個人達不到上級或長輩的期望時,他就會感到自我難受。我們每一個人都期望滿足他人的渴求並爭取贏得他人的讚許,一旦自己未能如願,往往會首先產生一種內疚悔恨情緒。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內疚悔恨對我們的現時絲毫無益,那就從現在開始,將它們從你的內心裏完全清除吧。
與上一種情況相比,這種內疚悔恨情緒則要複雜得多。例如,某個人因為最近所做的事情產生了一種惰性,而這些事情不一定與兒童時代有什麼必然的聯係。這種內疚悔恨完全是自己在違背了成年人的行為準則或道德標準時強加於己的,盡管這種痛苦的心情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沒有絲毫的幫助,但仍有人讓自己長時間處於一種情緒低落狀態。典型的自尋悔恨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常見,如你剛剛責備過別人,卻反過來怨恨自己:或者由於自己曾經在商店裏偷拿東西、在某一重要場合說了不大得體的話而一直十分懊喪。
這就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和做法而自生一種內疚悔恨心理的典型例子。因此,你可以將所有的內疚悔恨行為看成是一種心理反應,這種反應是你根據以往的行為標準作出的,而且依然下意識地期望以此來取悅於某一對象;你也可以將悔恨視為自己期望達到某種高標準的結果,你實際上並不相信這些標準,但是出於某種原因卻在口頭上表示讚同。在這兩種情況中,悔恨都是一種愚蠢而無益的行為。你可以永遠坐在那裏,為自己所做的錯事而懊惱、內疚、悔恨一直到死,但這種內疚悔恨心理對於改掉你過去的行為卻沒有絲毫的好處。逝者如煙,一切都已成為往事!你之所以悔恨,是因為你想改變曆史,希望自己沒有做過某一錯事。然而,事實是你已經做了,無論怎麼內疚悔恨,你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留給我們的快樂時間本已經很短暫,為什麼我們還要糾纏在過去的錯誤和痛苦之中呢?
[BT2]8.做事,抓住時機最重要
【原文】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大意】孔子說:“陪君子說話容易有三種失誤;還沒輪到自己說話卻搶先說了,這叫急躁;輪到自己說了卻不說,這叫陰隱;不察言觀色而說話,這叫瞎子。”
這裏的君子指長官、前輩等,用朱熹的話來解釋,指“有德位之通稱。”其實,就是一般朋友、同學、同事之間說話,這裏的幾點也都是適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個毛病,的確也是我們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個毛病是急躁而愛出風頭,沒有耐心聽人說話的涵養,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這一點尤其致命。第二個毛病是陰隱,該說話的時候不說,給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陰險的感覺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個毛病是不長眼睛,說話不看人家的反應,隻顧自己說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炮筒子一類的人,尤其不能做與人交往、接待、洽談等方麵的工作。
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
如何把握好說話的時機,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遊列國,勸說君王,所以對如何與達官貴人們說話很有心得,很有體會。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裏的一段話正好是他的經驗之談。對我們來說,當然不僅僅是談話要掌握藝術的問題,諸如托人辦事、加薪晉升、交友處世,都需要有把握時機的藝術。孔子的經驗之談不是正好提供給我們借鑒嗎?
看準時機需要眼力,如果沒有善於訓練自己眼力的習慣,即使金子在眼前,也如同石頭。成大事者要善於養成這樣一個必不可少的習慣:磨煉看準時機的眼力!
有位記者曾同老演員查爾斯?科伯恩進行過一次交談。記者問的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一個人如果要想在生活中獲得成大事,需要的是什麼?大腦?精力?還是教育?
查爾斯?科伯恩搖搖頭。“這些東西都可以幫助你成大事。但是我覺得有一件事甚至更為重要,那就是:看準時機。”
“這個時機。”他接著說,“就是行動或者按兵不動,說話或是緘默不語的時機。在舞台上,每個演員都知道,把握時間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相信在生活中它也是個關鍵。如果你掌握了審時度勢的藝術,在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以及你與他人的關係上,就不必去追求幸福和成大事,它們會自動找上門來的!”
這位老演員是正確的。如果你能學會在時機來臨時識別它,在時機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動,生活中的問題就會變得大大簡化了。那些反複遭受挫折的人經常會對毫不留情的、不懷好意的世界感到泄氣,他們幾乎永遠意識不到: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了恰當的努力,但卻在不恰當的時機放棄了。
一位家庭關係法庭的審判員在談到夫妻關係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哦,這些吵鬧不休的夫妻們!他們隻要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煩躁不安、情緒低落的時候,這種時候一個人受不了嘮叨或批評——即使是善意的勸告!隻要夫妻雙方肯於了解對方的心情,知道什麼時間去訴苦,什麼時候去流露感情,這個國家的離婚率就會下降一半。”良好的風度經常需要的也隻是看準合適的時機而已。還有什麼比興致勃勃的談話被打斷更令人掃興呢?誰沒有遇到過一個從來不知道該什麼時候離去的不知趣的人呢?這個人會使你覺得像被他糾纏了一輩子似的。
把握合適的時間也可能是做某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佐治亞州的一位大夫為一對無子女的夫妻安排好了收養一個嬰兒。他在深夜突然給妻子打電話說:“收養證書的一切手續都辦好了,讓我們一塊到醫院去,給魯思和肯尼思抱回這個孩子吧。”
“在這個時候?”他的妻子喊道,“他們根本沒想到幾天後就會得到一個嬰兒,他們會驚慌失措的!”
“哈!”大夫說,“新生兒自願在深夜誕生——而頭一次做父母的人總是驚慌失措的。這樣去給他們一個美好而正常的開端。就按我說的這麼辦吧!”
就這樣嬰兒在午夜時分“分娩”,做父母的興奮得慌手慌腳,這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開端。
許多人都以為會看時機是一種天分,也就是生來就具備的,就像是具有音樂細胞的耳朵一樣。但情況並非如此。通過觀察那些似乎有幸具備這種天分的人,你會發現這是一種任何人隻要努力留心都能獲得的技能。
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掌握好時間在待人處世上具有重要意義。莎士比亞曾經寫道:“人間萬事都有一個漲潮時刻,如果把握住潮頭,就會領你走向好運。”一旦你明確了“看準時機”的全部重要意義,你就朝著獲得這種能力邁出了第一步。
和自己訂一項條約,這就是當你被憤怒、恐懼、嫉妒或者怨恨的漩渦所驅使時,千萬不要做什麼或者說什麼。這些情緒的破壞力量可以毀壞你精心建立起來的“觀時機製”。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留下一段著名的話:“任何人都會發火的——那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對適當的對象,以適當的程度,在適當的時機,為適當的目的,以及按適當的方式發火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了。這不是一件容易事。”
未來並不是一本關閉上了的書。大多數將要發生的事都是由正在發生的事所決定的。相對來說,很少有人能通過自覺的努力來設計今後的自己、預測未來的可能性並照此行動。
預見能力在商務中是如此重要,許多公司都把它作為工作取得進展的主要尺度。在管理家務時它也同樣是重要的。星期六會不會是到海灘旅遊的好日子?最好把現成的凍熟肉和三明治麵包放進冰箱裏。你寡居的婆婆健康狀況是否開始衰退?你最好還是麵對她可能搬來與你同住或者安排她到一所私人療養院去的可能性吧。掌握好審時度勢的藝術還包括看準將來事情會向何處發展,明白抓住現在這個時機采取行動去減少將來的麻煩或是在將來能得到好處。
你不能不信服愛默森所說的“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置於天分的土壤中,並且堅定不移的話,巨人般的世界也會向他讓步。”獲取這種耐力沒有靈丹妙藥,它是一種智慧與自製力的微妙的結合體。但是一個人必須明白,過早的行動往往是欲速則不達。
我們的每時每刻都是與所有的人共享的,每個人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周圍發生的事情。於是,真正地把握時機就包括以一個局外人的角色去了解其他人是怎樣看問題的。
一位大慈善家,已故的新奧爾良市的約翰?迪勃特夫人曾經講到,一個隆冬的晚上,她翻閱一本雜誌時,她的眼睛被一幅漫畫吸引住了。那是兩位衣衫不整的老婦人在微弱的火堆旁瑟瑟發抖。“你在想什麼?”其中一個問道。另一個回答:“我在想,明年夏天那些闊太太們會把一些保暖的衣服給我們的。”
迪勃特夫人是幾家醫院的讚助者,還是許多慈善事業的捐助者。她盯著這張漫畫看了好一會兒,最後,她爬上頂樓,打開衣箱,把厚實的衣物打了好幾個捆,準備來日就去分發。她決心將自己的慈善活動安排得更合時宜,正像她提出的“去援助那些燃眉之急的人們”。正如《舊約全書》中所寫的:“世上萬物都有適逢的季節,而塵世間的每一項意圖也都有一個合宜的時間。”
要想享受成功的人生,你必須學會抓住時機,審時度勢。或者說,要想享受自我的生活,你必須學會根據不同時機來做出巧妙的安排,爭取做出成功之局。
[BT2]9.患得患失,取舍皆失
【原文】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大意】孔子說:“可以跟品質低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嗎?當他沒有得到的時候,慮患不能得到;當他得到以後,又慮患失去,如果慮患失去,那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了。”
得到什麼?又失去什麼?
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地位。總之是他想得到又生怕失去的東西罷了。
患得患失的人什麼都做得出來。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擊同事,排擠異己,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其買,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無聊,活得並不自在,並不輕鬆、那可真是“熙熙攘攘為名利,時時刻刻忙算計”,結果還多半會“算來算去算自己”。對這種人來說,人生就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指出,是在痛苦與無聊,欲望與失望之間搖晃的鍾擺,永遠沒有真正滿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麻煩的是,進入所謂現代社會以後,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患得患失的人越來越多,而從容不迫,優哉遊哉,保持平靜心態的人卻似乎是越來越少。
怎樣才能夠使我們自己不落入彀中,少一分慮患,多一分悠閑呢?
什麼是讓你失敗的人性的最大弱點?
一份來自2500名調查樣本的報告顯示:遲疑不決名列失敗原因的榜首。
決心的反麵即是拖延,拖延是每一個人必須認真征服的大敵。
一份分析數百名百萬富翁的報告顯示,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迅速下定決心的習慣,而且改變初衷的想法是很少有的。累積財富失敗的人則毫無例外,遇事遲疑不決、猶豫再三,就算是終於下了決心,也是推三阻四,拖泥帶水,一點也不幹脆利落,而且又習慣於朝令夕改,一夕數變。
沒能累積財富滿足所需的人大多有個毛病,就是耳根子軟,容易受人左右。他們任由報章雜誌和街談巷議來替自己思考。輿論是世界上最不值錢的商品。每個人都有一籮筐的看法,隨時準備加諸接受的人身上。如果你下決心的時候受人左右,做哪一行都不會出人頭地,要化渴望為金錢,尤為不易。
如果你任由他人的意見來左右你,你就沒有自己的渴望。
決心的價值取決於下定決心所需的勇氣,奠下文明根基的重大決策,往往要背負著生死存亡的風險,才做得成最後的決定。
林肯決心發表其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賦予美國黑人自由。在發表之初,林肯完全了解,此舉將使得成千上萬原先支持他的朋友和政界人士轉而反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