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4(3 / 3)

蘇格拉底寧可喝下毒藥,也不願意調整個人信念,正是憑借勇氣所下的決心。此舉使時代推進了1000年,賦予當時的人那時還未有的思想自由權和發言自由權。

李將軍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毅然決然指揮起南方大軍,也是勇敢的抉擇,因為他很明白,如果他不肯冒自己生命的危險,勢必犧牲更多人的性命。

但是,全美國人民所能切身體會到的,在危急關頭毅然作出的空前重大決定,莫過於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做成的決定。當時,56個人在一份文件上,簽署了他們的名字。他們知道,這份文件將帶給所有的美國人自由,要不然,這56個人就會一一被送上絞刑架吊死!

可能你聽過這份有名的文件,但你可能還沒有從這則故事裏汲取到淺顯的故事本身所展現的重大教訓,作為個人成就的指導方針。那就是不要猶豫,在該行動的時候采取斷然措施。

我們全都記得這一個曆史上左右大局的關鍵決策,但是我們之中,很少有人能領略到下定那份決心所需的勇氣。

我們在讀曆史的時候,記住了這一段,背下了日期和舉事者的人名,我們記得華盛頓,記得秦始皇,也知道了拿破侖。但是對於這些人、地名、日期背後的真正力量,我們所知無幾。

我們對於華盛頓在抵達約克鎮之前很久就已確保了國人自由的無形力量這一點,所知更是少得可憐。

能迅速下達堅定決心的人能果斷放棄應該放棄的東西,而在取得所需他們也往往如探囊取物。社會各階層、各行各業的領袖下起決心來,都既堅定又迅速。唯有如此,他們才會成為領導人。言行知所棲止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找得到可以立足的一席之地。

一個人往往在年輕的時候,就養成了遲疑不決的習慣。一路從小學、中學,甚至到大學,缺乏確切目標的惡習已日漸積重難返。

拿不定主意的習慣會跟隨在校的學生走入他日後選擇的職業裏,一般而言,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會去找所能得到的任何一份差事做。因為他已習慣於遲疑不決,所以他會接受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如今有98%的人之所以做工薪階級的工作,是因為他們缺乏謀劃明確職務的堅定決心,也缺乏選擇雇主的知識。

拿定主意始終需要勇氣;有時需要極大的勇氣。

[BT2]10.拒絕拖延和抱怨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人知道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沒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說:“不怨恨上天,不責怪別人,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就隻有天吧!”

雖然孔子也在感歎“沒有人知道我啊!”但我們應該看到可貴的雖然不被人了解,但是他仍舊“不怨天,不尤人”,隻管“下學而上達”。

孔子的這種不抱怨天和人,拒絕在學習上麵拖延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拖延和抱怨是缺乏責任心的兩種表現。而且,拖延是成功者最大的敵人,抱怨是無能者最好的發泄。他們知道那些整天隻知拖延和抱怨的人,注定將一事無成。要想成就一翻大事就應該拒絕拖延和抱怨。

習慣為自己找理由的人往往也是辦事拖遝的人。把前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敷衍到後天甚至更晚,這是一種很壞的工作習慣。對一位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拖延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托,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至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解決拖延的惟一良方就是行動。當你開始著手做事——任何事,你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處境正迅速地改變。

拖延是對生命的揮霍。拖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如果你將一天時間記錄下來,就會驚訝地發現,拖延正在不知不覺地消耗著我們的生命。

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曆,清晨鬧鍾將你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自己擬訂的計劃,同時卻感受著被窩裏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睡一會兒。於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五分鍾,甚至十分鍾……

拖延是對惰性的縱容,一旦形成習慣,就會消磨人的意誌,使你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毅力,懷疑自己的目標,甚至會使自己的性格變得猶豫不決。

拖延的人往往還喜歡抱怨。也許你生活貧困、負擔沉重,也許你沒有親朋好友,無依無靠地生活在異國他鄉。於是,你不停地抱怨,感歎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抱怨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板,抱怨上蒼為何如此不公,讓你遭受貧困,卻賜予他人富足和安逸。

你所不知道的是,喜歡抱怨的人在世上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煩惱憂愁更是心靈的殺手。缺少良好的心態,如同收緊了身上的鎖鏈,將自己緊緊地束縛在黑暗之中。

沒有人會因為壞脾氣和消極負麵的心態而獲得獎勵或提升。仔細觀察任何一個管理健全的機構,你會發現,最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積極進取、樂於助人,能適時給他人鼓勵和讚美的人。身居高位之人,往往會鼓勵他人像自己一樣快樂和熱情。但是,依然有些人無法體會這種用意,將訴苦和抱怨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別抱怨老板不給你機會。那些喜歡大聲抱怨自己缺乏機會的人,往往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成功者不善於也不需要編造借口,因為他們能為自己的行為和目標負責,也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

人往往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產生勇氣,培養堅毅和高尚的品格的。常常抱怨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真正的成就。

或許你正住在一間簡陋的破屋裏,心中夢想著寬大而明亮的殿堂,那麼,你首先應該做的是努力將這間小屋變成一個幹淨整潔的天堂,將你愉悅的精神充滿這間小屋。

不妨想一想,你喜歡哪一種工作夥伴呢?是那些總在抱怨、總在找借口的人?還是那些樂於助人、有活力、值得信賴的人呢?

抱怨是無濟於事的,隻有通過努力才能改善處境。

人們如此善於找借口,卻無法將工作做好,這的確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如果那些一天到晚想著如何欺瞞的人,能將這些精力及創意的一半用到正途上,他們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克服拖延的習慣,將其從自己的個性中根除。這種動不動就推卸責任的習慣,正在啃噬你的意誌,除非你革除了這種壞習慣,否則你將難以取得任何成就。有許多方法可以克服這種惡習:

第一,每天做完自己應該完成的工作,而且不必等待別人的指示就能夠主動去完成;

第二,忙完自己的事情後,盡量幫同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不期望獲得報酬和感謝;

第三,每天要將養成這種主動工作習慣的價值告訴別人,至少要告訴一個人。

[BT2]11.做大事者,以“勤”經營天下

【原文】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大意】大宰向子貢問道:“孔老先生是位聖人嗎?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既然上天讓他成為聖人,當然也就會讓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大宰了解我嗎?我小的時候貧窮,所以才努力學會了不少技藝,一般的君子會有這麼多技藝嗎?那是不多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孔子之所以成為多才多藝的聖人,像他說的就是因為努力勤奮而已。

“業精於勤,荒於嬉”,做大事者,務必終生牢記這個“勤”字。

被稱為“塑膠大王”的台灣塑膠企業首腦王永慶是台灣的巨富之一。他擁有的塑膠、纖維和合板等行業共有11家分公司,資產總值已達10億美元。但在50多年前,王永慶隻不過是一家米房的小工,家貧如洗。他是如何發跡而成為台灣的傳奇性人物,台灣報刊屢有介紹,王永慶本人也常常提及“一勤天下無難事”的道理。王永慶一次在美國華盛頓企業學院演講時,談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曆。他說:“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誇,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自己之努力。”

1916年,王永慶生於台灣嘉義縣一個閉塞的村莊。家中貧困不堪,除了幾間僅供遮避風雨的茅屋外幾乎一無所有。當王永慶挨餓勉強活到7歲時,父親東找西湊了幾個錢送他上學,那時他隻希望孩子學會記賬就可以了。

王家祖籍福建安溪,因為生活窮得混不下去,在王永慶的曾祖時遷到台灣,幾代都靠種茶為生。在永慶10歲時,祖父告訴他:“茶山將來會變成禿嶺,靠種茶糊口是沒有出路的。”祖父的這番話無疑粉碎了王永慶走祖輩生活道路的想法,而在他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走出鄉關闖天下”的誌願。

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時被迫輟學,隻身背井離鄉遠到台灣南部一家米店當小工。聰明伶俐的王永慶除了完成送米工作外,還悄悄觀察生意人怎樣經營米店,學習做生意的本領。第二年,王永慶請求父親幫他借了200元台幣作本錢,自己在嘉義開了家小米店。開張時困難重重,因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應,王永慶隻好一家家去走訪,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幾家住戶同意試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務質量比不上別人,自己的米店就要關門。於是,他特別在“勤”字上下功夫,他把米中的雜物一粒粒揀幹淨,有時為了一分錢的利潤寧願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戶家中。他的服務態度使用戶感到滿意,主動替他宣傳,介紹新客戶。接著,王永慶為了改善純粹賣米的苦境,自己開設了一家碾米廠。當時他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廠,條件比他的優越。為了同這家碾米廠競爭,他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克勤克儉,業務上終於勝過那家碾米廠。以後他又開辦了一家製磚廠。

1943年,王永慶眼看自己勤勉操辦的米、磚生意漸不如意,便轉向木材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建築業逐漸景氣,王永慶的木材生意也跟著蒸蒸日上。20世紀50年代初期,王永慶已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他並不滿足。1954年,他看到燒堿生產過程中有70%的氯氣棄而不用,為之可惜,便打算廢物利用。於是就籌集50萬美元,創建了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

塑膠這一新興行業對王永慶來說確實是陌生的,當時有一個化學家甚至譏笑他要破產。王永慶認準了則絕不回頭,發誓要把塑膠事業辦成功。1957年,王永慶將公司易名為台灣塑膠工業公司,自任董會長。從此,王永慶走上了他事業的起飛點。然而,萬事開頭難,當時日本生產的塑膠粉充斥台灣市場,質優價廉,台塑產品難以抗衡,產品大量積壓,公司麵臨倒閉的危險。一些股東看到台塑的前景不妙,大有崩塌的危險,於是個個心灰意冷,紛紛提出退股。然而深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王永慶,在困難麵前毫不退縮,決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以常人難以企及的膽識,在股東紛紛要求退股的情況下,毅然變賣自己大部分的產業,以低價買斷了台塑公司的所有產權,獨自經營他的產業。王永慶分析台塑公司不景氣的原因除日本產品競爭外,還由於台灣地區的需要量有限,而台塑產量則明顯供過於求。他認為:台灣的市場狹小,除非開拓外銷市場,否則是死路一條。但是要拓展外銷市場,以當時每月100噸產量的規模,是根本沒有競爭力的。因此,王永慶果斷決定擴廠,增加生產。他認為大量增產可壓低成本及售價以便吸引更多的島內外客戶。他認為即使暫時賠本也是值得的,關鍵是要闖出自己的路子來。在增加產量的基礎上,王永慶籌資70萬美元更新設備,改造生產技術。他事必躬親、艱辛備至,終於如願以償,達到了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售價的目的,逐漸打開了島內外市場。試想,明知產品過剩還堅持增加產量,承擔這種風險需要何等膽識和氣魄!

台塑企業成名後,王永慶已是人人稱羨的大企業家了。他的創業之道和財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台灣塑膠大王”的名聲不脛而走,一般人滿以為他該坐享清福了。其實不然,在發展了塑膠工業基礎上,他又先後創建了台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台旭纖維工業公司、台灣化學染整公司等。

許多人都對王永慶在成為台灣大富豪以後,仍然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麵勤儉節約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慶對此卻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1975年,王永慶在接受美國聖若望大學贈授榮譽博士學位的典禮上所說的一段話就很發人深省。王永慶說:“我幼時無力進學,長大時必須做工謀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式教育,像我這樣的一個身無專長的人,永遠感覺隻有刻苦耐勞才能補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身在一個近乎赤貧的環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勞,簡直就無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還常常想到由於生活的困苦,才產生了我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可見,刻苦耐勞不僅是王永慶的座右銘,而且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動力。

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是付出許許多多艱辛的。王永慶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堅韌不拔的努力。而在無數次的困難麵前,逐漸形成了王永慶堅強的毅力,這一點從王永慶每天的晨跑就可以看出來。從1978年8月起,王永慶堅持每天清晨4點鍾起床晨跑,不論再冷的天或者刮風下雨,都從來沒有間斷過,即使他身在國外,甚至生病也不例外。王永慶自己也說跑步很苦也很枯燥,但是,為了鍛煉強健的體魄,就必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久而久之,就會感覺像是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不覺得辛苦了。他認為人生也像跑步一樣,要每天不斷地練習。對於跑在你前麵的人,不要去羨慕他,更不要去嫉妒他,而是應尊敬他,因為他比你更努力,我們所要做的是,向他學習,堅持下去,與他比耐力,比意誌,爭取最終能趕上並超過他。正是憑借這驚人的毅力,王永慶超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對手,獲得了成功。

吃盡了人間的甘苦而最終成功的王永慶,還十分強調“先苦後甜”的道理。他時常告誡他的後人,任何事都是要經過相當地辛苦才可以得到的,年輕人無論是就業或創業,千萬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急功近利。成功絕非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有先苦後甜的體驗,按部就班一步步地來,而且隻有吃到了苦頭以後,才能夠真正品味到甘甜的內涵。正是鑒於“先苦後甜”的道理,經營企業,不能隻看眼前,王永慶認為一開始賺錢的企業是危險的,因為他們易養成老大自恃的習氣,也容易種下他日垮掉的因子。因此,王永慶提出了他的“賣冰淇淋應該在冬天開業”的理論。他認為冬天顧客少,則需要用全力去推銷,而且要嚴格地控製成本、節省費用、加強服務,千方百計來爭取顧客。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經驗,等夏天一到,發展的機會到了,力量便一下子壯大起來。而且,經曆冬天的困境,夏天即使有競爭者也就不怕了。此時你會認為冬天的辛苦沒有白費,獲得的欣慰也更多些,這就像運動流汗後,會渾身舒暢;肚子餓了,食物的味道特別鮮美一樣。享受也同樣如此,享受是附在工作之上的,疏忽工作而一味地追求享受,其結果是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的。

成為一方巨富的王永慶還在不斷的續寫著他的傳奇,從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王永慶成功的最大秘訣,還是一個“勤”字。

俗話說的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個小的時候艱苦困難,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做,不勤奮又怎麼行?對立誌做一翻大事的人來說,隻有勤才是唯一的捷徑,勤者才能不敗。

[BT2]12.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做事要懂“包”字訣

【原文】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

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褻裘長,短右袂。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必殺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齊必有明衣,布。

【大意】

君子不用紺色和緅色做衣服的鑲邊,不用紅色和紫色做休閑服。

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出門時一定要加上一件外套。

黑色外衣套黑色羊皮衣;白色外衣套白色鹿皮衣;黃色外衣套黃色狐皮衣。

休閑的皮衣比較長,但把右邊的衣袖做得短一截。

睡覺一定要有睡衣,睡衣有一個半人那麼長。

狐貉皮毛厚,用來做坐墊。

服喪期滿以後,什麼飾物都可以佩帶。

不是上朝和祭掃用的禮服,就一定要剪裁成一定的樣式。

不穿黑色的羊皮衣,不戴黑色的禮帽去吊喪。

每月初一都一定要穿著上朝的衣服去上朝。

齋戒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看來孔夫子也懂得 “人靠衣裝馬靠鞍”,對穿衣服很有講究:什麼顏色做什麼衣服,什麼顏色不能做什麼衣服,什麼顏色套什麼顏色的衣服(比如說黑套黑,白套白,黃套黃,講究的是和諧配色而不是反差配色),那可真是一套一套的,從理論到實踐,毫不含糊,正經八百就是一個時裝專家了。

而現如今的社會,更是一個講求包裝的社會。很多人往往從一個人的穿著來決定對這個人的喜好。因此,包裝是你能否辦成事的基礎。

俗話早就有“人靠衣裝佛靠金裝”的說法,說明“包裝”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在商品社會中,“包裝”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生產流通交換的各個場合、各種環節都不可缺少。

就小生意眼光來看,包裝已是一種外在的裝飾和設計,目的是使商品更為消費者注意,更受消費者青睞;但是從大的現代商品眼光來看包裝則表現了一種設計、一種形象甚至一種理念,它不僅是一種廣告和宣傳,而且是創造和想象。所以不僅商品需要好的包裝,人和企業都需要包裝,這樣才能提高價值和檔次。

進入商務交際,人當然少不了包裝。甚至可以說,生意場上的人都是包裝過的人,都是戴著假麵具的人。隻不過這種包裝和假麵具都是根據自己的角色、根據商業要求而設計的。就此來說,商務交際的“包裝術”首先要符合和遵循一般的規則和慣例,給人一種信任感、穩重感。一個會辦事的人,有幾套合適的“行頭”是正常的,在比較正式的場合,西服革履也是必需的。然而,在交際中,人們往往重視了外在的“硬包裝”,卻忽視了內在的“軟包裝”。所謂“軟包裝”主要指的是在精神、氣質、思想方麵的準備和設計,除了重視個人文化修養等基本因素方麵,還應該注意對話題的設計,對對方情緒的把握和引導,有意識地營造有利交往的氛圍。要做到這些,有關知識和資料的準備都是必不可少的。至於平日能多了解情況,加強文化修養,更能使你在交談中增加光彩。

顯然,包裝是有目的的,是為了讓別人感到高興和親切,而不僅僅為了自己的光彩。如果僅僅是根據自己的愛好,那肯定達不到期望的目的,這也許就是一般包裝和自我欣賞的區別。包裝是一種社會的商業行為,所以要把別人,也就是市場的要求放在第一位,要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場合的要求進行包裝。在現代社會中,無論你要推出一種產品、一個項目甚至一個話題,都需要包裝,使其更富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更強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