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5(1 / 3)

第五章 練就火眼真睛——孔子如何看待小人

關於小人,孔子談論的非常之多。諸如“小人喻於利”、 “小人常戚戚”、“小人之過也必文”等等,據學者統計,《論語》一書中前後有24處之多,都是對小人劣德劣行的揭露和批評。由此可見,對待小人連聖人都是非常之煩惱。

小人之五骨,刀槍不入,軟硬不侵,小小的皮囊,不僅耐磨耐壓,而且抗高溫,不生鏽,狂風吹不倒,洪水淹不沒,嚴寒凍不死,甚至有時連正義也治不了他們。所以對待小人我們還是遠離為妙,對於這一點,孔聖人還是給我們總結出了不少可以效仿的經驗。

[BT2]1.巧言令色——偽君子的形象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大意】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錢鍾書先生的散文《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中有一個巧舌如簧的魔鬼,它自我誇耀說:“因為你是個喜歡看文學書的人,所以我對你談話時就講點文學名著,顯得我也有同好,也是內行。反過來說,假使你是個反對看書的多產作家,我當然要改變談風,對你說我也覺得書是不必看的,除了你自己著的書……我會對科學家談發明,對曆史學家談考古,對政治家談國際情勢,展覽會上講藝術賞鑒,酒席上講烹調。不但這樣,有時我偏要對科學家講政治,對考古家論文藝,因為反正他們不懂什麼……這樣混了幾萬年,在人世間也稍微有點名氣。但丁讚我善於思辨,歌德說我見多識廣。”可見“巧言令色”之徒古代有,現代有,人間有,地獄有,雖然其“混淆是非”、“言偽而辨”,卻頗得聽者青睞。因而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一“花言巧語、八麵玲瓏”的奸臣,這種人不僅是孔子所說的“鮮矣仁”,對於平常百姓來說簡直是禍國殃民的禍水。

拿“巧言令色”作工具,多半是為了博得上司歡喜,對於別人倒無多大妨礙,隻是在其口若懸河,眉飛色舞之時,往往忘記了老於世故的人勸人多聽少說的良訓。

世人往往鄙棄“巧言令色”之徒為小人,崇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殊不知,捧人捧得有分寸,罵人罵得有含蓄,自誇誇得像自謙,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盡管人們討厭“花言巧語”之徒,但有幾個人能不上他們的當?而不言者可能是“拈花微笑”,大智若愚,也可能是腹中空空,故作高深,因為同被深沉的外貌掩蓋了,便難分伯仲,一味的讓人頂禮膜拜了。

巧言令色者,活脫一副偽君子的畫像。

曾子說:“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這真比頂著夏天的毒日頭在菜地裏幹活還要令人難受啊!(《孟子?膳文公下》)儒者對偽君子的鄙棄之情溢於言表。僅孔子對“巧言令色”的斥責,在《論語》中就記有三次,另外兩次分別為:一是“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長》),一是“鄉原德之賊也”。(《陽貨》)

然而,在曆史上,在現實中,這種巧言令色,脅肩諂笑的人卻不因為聖人的鄙棄而減少。他們雖無仁德,難成正果,但卻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國危天下亂。

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要牢記聖人提醒我們的話,時時警惕那些花言巧語,滿臉堆著笑容的偽君子。

孔子厭惡“巧言”,主張辭能“達”就可以了。怎樣才算“達”呢?“達”就是足以表達,把言辭用得恰到好處,不多不少,多一個太費,少一個不足,應當不浪費一個詞,不多說一句話,切意中肯就行了,用不著不必要的塗脂抹粉。言辭要做到“達”的程度,是一種很高的修養。這種修養不單是語言文字的修養,還有思想、情操的修養。修到“達”的境界,絕非“一日之功”,而要長時間的下苦工夫。一是要多讀書,多聽人家講話,學習人家的語言技巧,豐富自己的詞彙;二是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形成正確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反複不斷地培養鍛煉,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運用言辭。

經商的人記住“辭達而已矣”的話,大可受益。顧客來了,熱情過度,說話太多,甚至滿嘴誇張,顧客會以為你居心不良,是否是想騙他。因為你的說話的樣子與地地道道的騙子相仿。雖然你隻是急於推銷商品,沒有騙顧客的心,但是,顧客會相信你嗎?熱情周到,並不是一見人進門看你的商品,你就搭茬,問東道西。這常常引起反感,也是不禮貌的,好像一進門你就盯上了人家的錢包。想贏得顧客,反而嚇跑了顧客。更有甚者,連哄帶騙,強拉顧客,這是有違商業道德的。這樣做不但拉不到顧客,還會失去顧客。經商者推銷商品,隻須麵帶微笑,等待顧客詢問,作恰當說明,做到“辭達”就好了。

[BT2]2.君子重的是義,小人重的是利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大意】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隻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一心貪圖實惠,惟利是圖,那就見出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了。

對義和利的態度,是孔子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裏仁》)在孔子的眼裏,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而輕利,見利而為的小人重利而輕義。前者受人尊敬,後者惹人生怨。

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等級社會中,孔子出於對封建統治階級長遠利益的考慮,一再倡導人們“舍生以取義”、“殺身以成仁”,卻始終未能得到統治者的理解,以致終生坎坷,顛沛流離,繼而投身教育。

艱難的人生使他領悟到義與利的矛盾並非能輕易統一,但他還是明確表示,在二者發生矛盾時,應以道義為上。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裏仁》)。他雖然不否認富貴是人的一種必然的追求,但他仍然蔑視那種不合道義的富貴和見利忘義行為。在弟子中提倡“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先難而後獲”(《論語?雍也》)的艱苦奮鬥精神,旨在以義導利,修身建業,謀求長遠發展。這種以道德力量化解義利矛盾的辯證思維,正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

這正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一樣,“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卻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懷法度,小人卻一心貪圖實惠。”把“義”與“利“作為一對對立的範疇並列起來,讓你作二者不可得兼的選擇。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卻一心想著“三畝地,二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其實,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原本也不錯,關鍵是要注意如下兩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不要因為田土、因為貪圖實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出有傷道德原則、觸犯刑律的事情來。

第二,不要因為貪戀田土,貪戀老婆孩子熱炕頭而放棄了對仁道、對精神文明方麵的追求。

這兩個方麵的問題處理得好,也就對了。但如果處理得不好,隻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一心貪圖實惠,唯利是圖,那就見出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了。

[BT2]3.見義不為者,非君子也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大意】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這是諂媚;遇見正義的事卻不能挺身而出,這是怯懦”

隻為爭飲食而鬥是無廉恥的豬狗之勇,為爭貨財而鬥是惟利是圖的賈盜之勇,無謂地械鬥是小人之勇。君子之勇是為道義而鬥爭。

麵對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現。這句話表達了“義”與“勇”的關係。其實,見義不為不僅是怯懦的表現,而且是十分可恥的事情;相反,見義勇為則是十分光榮的事情。為了使社會風氣變得更好,應該提倡見義勇為的精神。

“見義不為,無勇也。”這是說君子應該見義勇為。見義不為,則無君子之勇(但是也可能有小人之勇)。“子謂子產: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這裏的恭敬惠義,其實也都是義,義者,宜也。此即君子之行、君子之勇。

在孔門弟子中,子路以勇著稱。“子路有聞(而)未之能行,惟恐(複)有聞。”朱注:“子路聞善,勇於必行”;“若子路,可謂能用其勇矣。”(《集注?公冶長》)

然而有一次,“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裁)!”朱注:“夫子善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於義也。“(同前)所以,孔子常常挫其銳氣。“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這裏,從“君子義以為上”中,有一句潛台詞呼之欲出:小人利以為上。此即“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之勇尚義,小人之勇尚利。

應該見義勇為的事你不去做,用老百姓的話來說,你是“當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來說,你是個“二百五”。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到車匪路霸應挺身而出;見到女青年落水應義無反顧,不待脫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緊。否則,你就是膽小鬼一個。

怎樣勇於行?這是關於勇的度量問題。前麵說過,勇於行包括言和行兩個方麵。孔子要求“言必信,行必果”,從而要求“訥於言,敏於行”:“君子……能於事而慎於言“(《學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裏仁》)。這是因為,“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所以,君子慎於言,勇於行。反之,“巧言令色,鮮矣仁。”(《陽貨》)

不僅如此,孔子甚至認為,君子不僅要慎言,而且要慎行:“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為政》)慎言慎行是君子之勇,妄言妄行是小人之勇。後來蘇東坡認為大勇、小勇之別,在於一個“忍”字,“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留侯論》)小人之勇與君子之勇,在度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勇敢是人類最美好的品德之一。但“勇”不是一味地輕生好鬥,而是與道德修養密切相關的。孔子承認他的學生子路比自己勇敢,但也教導他有勇更要有義。孔子認為,沒有是非觀念的“勇”是不是取的.見利忘義,或“見義不為”,都談不上真正的“勇”。荀子將“勇”分為上、中、下二種境界,懷仁愛之心,憂國憂民,無私無畏,是“大勇”;好禮而輕財,親賢士遠小人,是“中勇”;不顧是非,貪財鬥狠,是“小勇”。綜觀古今,凡是為國家、民族利益,為正義事業,敢於奮鬥、勇於犧牲者,都是值得崇敬的勇者。

“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詩經?大雅?燕民》。大意是柔軟的東西不輕易去吃,堅硬的東西也不輕易吐出來;不欺侮弱小的人,也不懼怕強權的威脅。這裏的燕是眾多的意思。這首詩是歌頌西周名將仲山甫,為送他出征而作。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他一定會不負王命,平定諸侯,安撫百姓。表達了對品德高尚、勇猛英武、不欺軟怕硬、不淩弱懼強的品格的讚譽。

孔子提倡“視死如歸”。原意就是麵對死亡要像回家一樣從容。畏懼死亡是人之常情,但是還有比死更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義”。這句話強調,有時候為了維護“義”、成就“義”,就應該直麵死亡,平靜地對待死亡,也就是“舍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