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5(2 / 3)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此句出自《論語?憲問》。有仁德的人一定會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這句話表達了“仁”與“勇”的關係。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定會見義勇為、舍生取義,這才是真正的“勇敢”;而某些看起來勇敢的人,卻不一定都是為“義”而勇,也許隻是意氣之勇,在他們的心中未必有仁愛之情。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則是說有德行的人不會憂慮,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勇氣的人不會畏懼。這是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備的三種品質,也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夠寬厚愛人,聽以無所憂慮;有智慧的人,能夠辨明是非,所以不會迷惑;有勇氣的人,能夠臨難不驚,所以無所畏懼。一個人具有這三者中的一種品質已屬難得,三者兼備,更是不易。孔子坦言自己也沒能做到,不過他的學生子貢卻說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說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學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連他都不具備這三種品質,那誰還能做得到呢?

荀子也講“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道義所在,不會傾倒於權勢,也不會隻顧私利。荀子這句話是在談論一個人的“大勇”時說的。荀子指出,隻為爭飲食而鬥是無廉恥的豬狗之勇,為爭貨財而鬥是惟利是圖的賈盜之勇,無謂地械鬥是小人之勇。君子之勇是為道義而鬥爭。他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不畏權勢,不為一己私利,所以會得到民眾的支持。

[BT2]4.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大意】孔子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那樣美好的資質,隻要驕傲吝嗇,那他其餘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德不高則行不遠”,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隻有德才兼備之人,才能與利世一起患難與共,榮辱共擔。

才能資質屬於才的方麵,驕傲吝嗇屬於德的方麵。

才高八鬥而德行不好,聖人連看也不看他一眼,隻有德才兼備才是完美的人才。

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德是熊掌,才是魚,孟子舍魚而取熊掌,孔子舍才而取德。

今天我們的用人之道,我們選拔和培養跨世紀的人才,似乎依然堅持的是這個原則。當然,其德和才的內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周公本人,不但不驕不吝,而且是謙遜大度的典範,這也是人所共知而勿庸贅言的了。

“德不高則行不遠”是利世的做人觀,做事首先做人,我們相信: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隻有德才兼備之人,才能與利世一起患難與共,榮辱共擔;隻有有品行端正的員工,才可能有長盛不衰的企業。

孔夫子教導我們,德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還告訴我們,德育本身也有基礎,要抓德育就要狠抓這個基礎。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務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礎。這裏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國際著名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如前所述,“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其所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中明確把“學會共同生活”作為教育的基礎。而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學會設身處地去理解他人,要與周圍人群友好相處,並從小培養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團結合作的精神。這實質上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顯然,這裏涉及的是倫理道德教育,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強調要把“學會共同生活”作為教育的基礎,就是強調要把教會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所以我們應當把“學會做人”作為一個口號響亮地提出來,一切德育工作都要圍繞“教會學生做人”這一目標來展開,培養人的工作才會有成效(“本立而道生”)。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政治思想教育並不能取代道德品質教育;任何政治思想教育目標都不應取代德育的根本目標,否則我們培養出的下一代將會是像文革中的造反派那樣,成為毫無道德修養的、人性泯滅的野蠻人。

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愛之心的人,也就是能“泛愛眾”、“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即對大眾博愛、能為人民大眾辦事情謀福利的人。

為了使這個高尚的道德目標具體化,以便通過社會教化和自我修養來逐步達到,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教人做人”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問題。其基本內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個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話說就是實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獸之別”,從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他明確指出:“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說,如果隻講究吃飽、穿暖、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會失去人格,和禽獸也差不多。為此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論證了人格教育的基本內涵應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八德,這也就是孟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

這樣,孟子就明確地回答了要讓學生做一個什麼樣人的問題。但是,由於孟子的“性善論”含有唯心主義先驗論色彩,其八德並未被後人完全認同。在後世儒家中還有不少學者推崇管仲的“四維”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日禮,二日義,三日廉,四日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管子?牧民》)

這些學者認為可用“禮、義、廉、恥”作為完善人格的標準,即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如漢代的賈誼和清代的顧炎武等大學問家均對四維說十分讚賞。

在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所倡導的“新生活運動”也曾主張以“中華民族固有之德性禮、義、廉、恥為基準”,認為這是“古今立國之常經”。但是由於管仲的四維隻講“禮、義、廉、恥”不提“孝、悌、忠、信”,所以並不能涵蓋完美人格的全部內涵,所以有較大的片麵性。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全麵總結儒家學說的基礎上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並以此八種德行作為新加坡政府的“治國之綱”和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必須具有的道德品質。李光耀的這一英明之舉已在新加坡取得極大成功。

孔子還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就是指“對於千裏馬,不稱讚它的力氣,要稱讚它的品質。”

尚德不尚力,重視品質超過重視才能。

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們今天選拔幹部和人才的一個原則。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如果品質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還不會太大。恰恰是一個能力非常強、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質敗壞、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會非常大,有時候甚至會達到致命的程度,斷送一個單位、一家公司,甚而至於一個國家、一朝江山。

反過來說,一個人品質很好,能力雖然差一點,但他隻要虛心好學,提高自己,也就會逐漸有所進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質更比能力重要。這是我們在考察幹部、選拔人才時不能不遵循的原則。當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

比較全麵地說,應該是德才兼備最好,二者不能得兼時,德重於才。如果完全沒有才,則已不在我們所討論的範圍內了。因為我們的話題本來就是在千裏馬的問題上展開的。

所謂“品不良則心不正”,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標準。我們的產品品質、服務品質、工作品質必須優良,客戶才會為我們的產品、服務買單,老板才會為我們的工作買單。

[BT2]5.真金要靠火來煉,在關鍵時刻去認識一個人

【原文】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彫也。”

【大意】孔子說:“天氣嚴寒以後,才知道鬆柏是最後落葉的。”

所謂“疾風知勁草,國亂識忠臣”,其實就是“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彫也。”現實些講,就是說真金還得火來煉,看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是肝膽相照、同甘共苦的益友還是為利而來的損友,在平時往往是很難看出來的,隻有到了艱難困苦的逆境甚至生死存亡的絕境才能認清他的真實麵目。

在你春風得意時,往往會高朋滿座,仿佛都能為你“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都是你“真正”的朋友。可是一旦你失勢,身處逆境,大多“朋友”都會在你眼前消失,這個時候,還能在你身邊的,一般都是真正的朋友。

在利益麵前各種人的靈魂也會赤裸裸地暴露出來。有的人在對自己有利或利益無損時,可以稱兄道弟,顯得親密無間。可是一旦有損於他們的利益時,他們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見利忘義,惟利是圖,什麼友誼,什麼感情統統拋到腦後。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裏大家說笑逗鬧,關係融洽。可是到了晉級時,名額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麵目就露出來了。他們再不認什麼同事、朋友,在會上直言擺自己之長,揭別人之短,背後造謠中傷,四處活動,千方百計把別人拉下去,自己擠上來。這種人事過之後,誰還敢和他們交心認友呢?

當然,真正的朋友還是有的,也占大多數。但是,在利益得失麵前,每個人總會亮相的,每個人的心靈會鑽出來當眾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所以,此刻也是識別朋友和人心的大好時機。

進而言之,歲月也可以成為真正公正的法官。有的人在一時一事上可以稱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同事時間長了就會更深刻地了解他們的為人、人品,“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此長期交往,長期觀察,便會達到這樣的境界:知人知麵也知心。

春秋末年,晉國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經過一座界城時,他的隨從提醒他道:“主公,這裏的官吏是您的老友,為什麼不在這裏休息一下,等候著後麵的車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錯,從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時間喜歡音樂,他就送給我一把鳴琴;後來我又喜歡佩飾,他又送給我一些玉環。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夠接納他,而現在我擔心他要出賣我去討好敵人了。”於是他很快地就離去。果然不久,這個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後麵的兩輛車子,獻給了晉王。

中行文子在落難之時能夠推斷出“老友”的出賣,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災難,這可以讓我們看到:當某位朋友對你,尤其是你正處高位時,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結交,而不是看中你這個人本身。這類朋友很難在你危難之中施以援手。

通過逆境來檢驗人心,代價高、時日長,且過於被動,然而其可靠程度卻大於依推理所下的結論。因此我們說:“倒黴之時測度人心不失為一種穩妥的方法。”

[BT2]6.道不同不相為謀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大意】孔子說:“誌向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