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6(1 / 3)

]第六章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也——孔子與現代人追求成功的心態

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也是《論語》一書的主要思想。在《雍也》篇中,孔子說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乎矣!”,這更是將中庸推崇為了至高無上之德。

對於現代人來說,生存的競爭愈來愈激烈,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變的“異常困難”。這時我們顯然需要一種正確的心態來支持我們追求成功、麵對成功。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在這一方麵對我們很有些意義。

[BT2]1.成功需要積極的自我反省

【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大意】孔子說:“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法華經》說:“人若知自愛,則應慎護自己。有心者應於三時之一,嚴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當然到不了佛教懺悔或基督教日課的程度,也沒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為死後進天堂,也不是為贖人類與生俱來的原罪而反省,而是為現世的自我完善而進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種現實的自我認識,具有鮮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事實上,自我反省不僅僅局限於以上三點,還包括許多別的方麵。大凡想成功者都要學會明智地反省自己的方方麵麵,其中就包括成功的含義和創新。

成功學家卡爾博士認為“成功意味著許多美好積極的事物。成功意味著個人的興隆:享有好的住宅、假期、旅行、新奇的事物、經濟保障,以及使你的小孩能享有最優厚的條件。成功意味能獲得讚美,擁有領導權,並且在職業與社交圈中贏得別人的尊寵。成功意味著自由:免於各種的煩惱、恐懼、挫折與失敗的自由。成功意味著自重:能追求生命中更大的快樂和滿足,也能為那些賴你而存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的確,成功意味著很多很多東西,並且根據個人理解的不同,上麵的描述還可以無限的延長下去。但是究其本質,成功是什麼呢?

成功其實包含兩方麵的含義。一是社會承認了個人的價值,並賦予個人相應的酬謝,如金錢、地位、房屋、尊重等等。二是自己承認自己的價值,從而充滿自信、充實感和幸福感。用哲學的話說,成功就是實現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後一種含義,認為隻有在社會承認我們、他人尊敬我們時,我們才算度過了成功的人生,隻有在鮮花和掌聲環繞著我們時,才算是到了成功的時刻;而僅僅自己認為自己成功不僅沒有意義,而且還有狂妄自大的嫌疑。

實際上,一個人隻有在對自己有較高評價並認為自己一定會成功時,他才可能走向成功。這中間的道理也很簡單,那就是人不可能給別人連他自己也沒有的東西。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價值,那麼又怎麼可能給社會創造價值、並最終得到社會的承認呢?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教導我們要“自謙”、“自製”的環境中,許多人生箴言如“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夾著尾巴做人”等等,更無時不在提醒我們要壓抑自己、小看自己。盡管這些觀念在有的時候可能是一種對外的托詞,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策略,但是任由這些觀念泛濫,就會形成一種洪流在社會上流淌,人剛開始就像一個個棱角犀利的岩石,在這種抹殺個性的觀念洪流中,久而久之被變成了沒有棱角的鵝卵石,失去了自信,甚至失去了期望,不敢再有什麼美好的憧憬,碌碌無為地度過了一生。

人們常說“期望什麼,得到什麼”。期望平庸,就得到平庸,期望偉大,就有可能真的偉大。公交戰線的標兵李素麗上中學時的願望是當一名播音員,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當了一名公共汽車售票員,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她的希望是破滅了,她完全可以放棄原來的期望,帶著失敗的感受,作一個普通的售票員,但是她不是這樣,即使在售票員的崗位上,她仍然用播音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字正腔圓地報站名,兢兢業業地為顧客服務,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記得在學習李素麗的活動中有這樣一次電視采訪,一群演員、歌唱家、播音員登上李素麗服務的車組進行觀摩,有人問她還想當播音員嗎,李素麗自豪地說她本來就是播音員,汽車上的播音員。她的這種自豪感肯定不是在她當上標兵、評上勞模之後才有的,這種自豪必然是她的一貫的心態,正是由於她心中不滅的期望和對成功的渴望與追求,使她數年如一日的堅持嚴格的高標準服務,並受到眾多乘客發自肺腑的感激和讚揚。正是她的這種不滅的期望和自豪感以及由此產生的堅定行動,樹立了售票員的新形象。

人生就像一部行進中的汽車,而期望就像汽車的變速檔,而心中的懷疑、自卑、憤恨、失敗感等消極的想法就像汽車發動機裏的鏽斑和汙垢,隻有在清除這些汙垢並掛上高速檔時,人生這部汽車才能快速地奔向成功,而一個對自己期望很低並且自卑的人則好像一輛隻有低速檔的冒著黑煙的老爺車。正如一句唐詩中描繪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現代社會更是一個人才濟濟、充滿競爭的社會,隻有自信並敢於行動的人才有成功的機會。在美國哈佛大學約翰?科特關於美國成功的企業家的一項調查中,研究了數百個成功的個案,他發現成功人士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有很高的自我評價,始終不斷地反省自己的成功之旅,加深自己對成功理解,認為自己的行為代表正確的方向,同時他們都有很強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

當然,在生活中也有另外一麵,那就是任何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每個人都難免產生煩惱、悲哀、內疚、失望等情緒。麵臨失敗,有人會不斷地提醒自己是個失敗者從而在戰戰兢兢中等待下一次失敗,而失敗也常常如約再次降臨到這些人身上,所以失敗有時也是自找的,在真正的失敗到來前,他們已經在心中對自己的能力發生了懷疑,放棄了努力,坐等失敗的來臨。

誰都有失敗的時候,但是麵臨失敗成功者的仍會滿懷自信。他們會把失敗當作特例,他們會對自己說:“這不像是我幹的,我會幹得更好”;他們會從失敗中找到積極的一麵,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們會通過積極的行動來彌補過失,轉移自己的消極情緒。通過這些行動,他們不僅再次具有了較高的自我評價,同時又為現實中的成功作好了準備。對於他們,失敗正是成功之母。

“人貴有自知之明”,其潛在含義常常是要人們多看看自己的缺點,不要自滿等等。其實這種專挑缺點的“自知”並沒有多大積極意義,它隻使人明白什麼是要避免的,但不能告訴自己什麼是要發展的。要知道“君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現代人雖然可能達不到古代君子的內省標準,但在生活中也要不斷地進行著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方向和內容對人有很大的關係,隻看自己的缺點好像千百遍地聽人說“你這不行,你那不行,不準幹這,不準幹那……”,但從來不知道自己哪兒行、不知道要幹什麼,這種情景是令人非常絕望的。然而如果自我評價的方向是正向的、自我肯定的,個體不僅會由此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將更有可能發展出好的行為,產生良好的結果。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說“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成功的到來也正如一副對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副對聯應該有一個畫龍點睛的橫批,那就是“自我評價”——你認為你行,你就能行,你認為你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BT2]2.態度決定一切

【原文】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大意】孔子說:“在父母麵前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難能可貴。有事情晚輩出力,有酒菜長輩吃喝,這難道就是孝了嗎?”

專心和態度其實是一個問題的裏外兩麵。《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孔子回答子遊和子夏的兩段話實際上是同樣的意思。無論你是否為老人做事,也無論你是否拿好吃的給老人吃,隻要你內心不恭敬,態度不好,臉色難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注意。

而更應引起我們所注意的是做事的一種態度。同樣完成一件事,不同的態度收獲可能不同。

在生活的各個方麵,態度都是一個大問題。健康積極的態度是麵對一係列問題所必不可少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前國足總教練米盧的“態度決定一切”是非常正確的。

一位心理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為了實地了解人們對於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個別差異,他來到一所正在建築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敲石工人進行訪問。

心理學家問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工人沒好氣地回答:“在做什麼?你沒看到嗎?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而這些石頭又特別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這真不是人幹的工作。”

心理學家又繼續找到第二位工人,問他:“請問你在做什麼?”

第二位工人無奈地答道:“為了每天的工資500元,我才會做這件工件,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誰願意幹這份敲石頭的粗活?”

心理學家問第三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閃爍著喜悅的神采:”我正參與興建這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落成之後,這裏可以容納許多人來做禮拜。雖然敲石頭的工作並不輕鬆,但當我想到,將來會有無數的人來到這兒,再次接受上帝的愛,心中便常為這份工作獻上感恩。”

故事中3個工人對於自己那份工作的態度,正反映出人們對於自己人生的看法。而您願意用哪一種態度來看待自己將來的前程呢?

或許在過去的歲月中,我們時常懷有類似第一位或第二位工人的消極看法,認為人生就是無盡的苦海,每天隻好懷著抱怨活下去;或受困於生活的無奈,為五鬥米折腰,一日複一日,過著貧困的生活。

不論您過去對人生的態度究竟如何,並不重要,畢竟那是已經過去的了,重要的是,您對未來的態度又是如何?

您可以選擇如以往一般,繼續消極地下去,每天常常謾罵、批評、抱怨、四處發牢騷,那是輕易而無需學習便可辦得到的。問題是,您真的願意讓自己的一生被這些垃圾來填滿嗎?

還是您願像故事中的第三位工人那樣,懷抱積極樂觀的態度;雖然知道自己的工作並不輕鬆,但卻能為更多人所能獲得的好處,為自己的辛苦工作獻上感恩。

積極向上的態度正如這位工人所傳達的,它並不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認為凡事在他看來,都是好得不能再好。真正的積極思想者,是能夠運用智慧,審慎判斷當前的難處,從中找出正麵的定義,給予肯定的評價,並從其中看出未來的美好結果,同時為此深深地感恩。積極思想者必須具備能夠看清消極麵的能力,且拒絕讓自己與消極意識共浮沉,願意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更光明的人生。

讓您的思想積極樂觀,您已成功了一大半。

[BT2]3.擁有一顆“如在”的心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大意】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在眼前一樣,祭祀神就好像神在跟前一樣。孔子說:“我不親自參加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樣。”

祭祀貴在虔誠,心誠則靈。

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麵前一樣恭敬,求神要像在神麵前一樣虔誠,這就是所謂“如在”的心。

既然如此,當然不能請他人代勞。所以孔子說,如果自己不親自參加,那就等於沒有參加。別人替自己燒香求福是沒有用的。

祭祀如此,成功的道理又何嚐不是如此。

一個人立身處世,成家立業,都應該有這種“如在”的心,做到表裏如一。否則,表麵一套,內心一套,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閃閃,那有奢談什麼成功呢?退一步將,即使取得了成功,又有什麼意義呢?

從另一個方麵來看,“如在”的心也就是一種強調事必親為才能知道個中甘甜的意思。“誠其意”固然重要,“恭其行”的舉動更必不可少。因為有些事,不經曆永遠不會知道結果會怎樣。“慎獨”的心、“如在”的心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卻不可偷懶,要有一種冥冥中另有一個神靈在監視自己的自律感和緊迫心。

現實生活中,很多深處職場的員工卻不懂得這一點,老板在時就假裝敬業,老板一走就立馬把工作拋到九霄雲外,不是上網,就是和同事閑聊,這樣的人要獲的成功,無疑是難比登天。

事實上,一個好的員工,一個希望獲得成功的員工都應該像孔子說的那樣有一顆“如在”的心,時刻謹記:你是在為自己工作。

在軍隊,絕對不允許一個士兵有“我不過是在為上司賣命”的想法,其實,這也不可能。但“我不過是在為老板打工。”這種想法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在許多人看來,工作隻是一種簡單的雇傭關係,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對自己意義並不大。

漢斯和諾恩同在一個車間裏工作,每當下班的鈴聲響起,諾恩總是第一個換上衣服,衝出廠房,而漢斯則總是最後一個離開,他十分仔細地做完自己的工作,並且在車間裏走一圈,看到沒有問題後才關上大門。

有一天,諾恩和漢斯在酒吧裏喝酒,諾恩對漢斯說:“你讓我們感到很難堪。”

“為什麼?”漢斯有些疑惑不解。

“你讓老板認為我們不夠努力。”諾恩停頓了一下又說:“要知道,我們不過是在為別人工作。”

“是的,我們是在為老板工作,但是,也是在為自己而工作。”漢斯的回答十分肯定有力。但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工作——你不僅為自己賺到養家糊口的薪水,還為自己積累了工作經驗,工作帶給你的遠遠超過薪水以外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作真正是為了自己。

我們常常講敬業,那麼什麼是敬業呢?敬業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從低層次講是拿人錢財,給人消災,對雇主有個交代;更高層次上則是將工作當成自己的事,融入一種使命感和道德感。而無論哪個層次,敬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善始善終的工作態度。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一顆“如在”,不要在老板在時才認真工作,老板一走就三心二意。

敬業是一種習慣,盡管一開始並不能為你帶來可觀的收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缺乏敬業精神的人,是無法取得真正的成就的。一旦散漫、馬虎、不負責任的做事態度深入其潛意識時,做任何事都會隨意而為之,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BT2]4.不要有過多的貪欲

【原文】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大意】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毅的人。”有人說:“申棖是這樣的人。”孔子說:“申棖貪欲,怎麼可能剛毅呢?”

有貪欲就不可能剛毅,所以有成語無欲則剛。

這裏也有另一種說法: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

要是不徹底呢?那就有所畏懼了。

欲與剛的關係也是這樣。

無欲則剛。

無欲不是指一點欲望沒有,像個木頭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說沒有過分的欲望——貪欲。沒有貪欲,就可以做到“軟硬不吃”,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至大至剛。

而一旦有了貪欲,不是“吃人家的口軟,拿人家的手軟”,就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哪裏還談得上什麼剛毅呢?

在“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的時代,貪汙腐敗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其根源和背景固然是相當複雜,但從貪汙腐敗者個體的情況來看,無一不是因為欲壑難填而造成的。這正如孔聖人所說的那樣:“申棖貪欲,怎麼可能剛毅呢?”不管你職位再高,資曆再老,一旦陷入貪得無厭的欲望之中,就會成為金錢和物質的奴隸,陷入萬劫不在的深淵之中,身敗名裂,還有什麼剛毅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