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腐倡廉就是節製貪欲。
當然我們也不提倡禁欲主義,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晉代陸機《猛虎行》有雲:“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陰。”講的就是在誘惑麵前的一種放棄、一種清醒。
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放棄的道理。他以“無欲則剛”為座右銘,曆官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麵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他教育兩個兒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實則也是本人處世的準則: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說:“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沾染擁姬納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清醒。其實,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誘惑實在太多,特別是對有權者來說,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勇於放棄。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甚至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已有的成功。
人生是複雜的,但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應該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不該取得的則當毅然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永恒的課題:學會放棄!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寫過一短篇故事:有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但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他能不斷往前跑,他跑過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歸給他。
於是,農夫興奮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來耕作、來賺錢啊!所以,他又拚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
可是,農夫又想到將來年紀大,可能乏人照顧、需要錢,就再打起精神,不顧氣喘不已的身子,再奮力向前跑!
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的確,人活在世上,必須努力奮鬥;但是,當我們為了自己、為了子女、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須不斷地“往前跑”、不斷地“拚命賺錢”時,也必須清楚知道有時該是“往回跑的時候了”!因為妻子、兒女正眼巴巴地倚著門等你回來呢!
人要生存,就需要滿足最基本的需求,但又不可貪得無厭,因為人生所追求的不僅僅是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不可存太多的貪欲,否則便真會跌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了。
[BT2]5.信自己莫信鬼神
【原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大意】子路問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人都還難於侍奉好,談什麼侍奉鬼呢?”
子路又問:“能問問死是怎麼回事嗎?”孔子回答道:“生還沒弄清楚,怎麼能搞得清死呢?”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子路所提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個“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問題。
在《雍也》篇裏,當孔子回答樊遲關於什麼是明智的問題時,已主動以鬼神的問題為例說:“致力於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報敬而遠之的態度。就可以說是明智的了。”
現在,子路仍然不明智地提出這個問題,所以孔子反問他說:“人都還難於侍奉好,談什麼侍奉鬼呢?”
問題是,子路就是這樣一個“不明智”的人,一問不成,又生一問:“能問問死是怎麼回事嗎?”其實還是一個“鬼”問題,所以孔子又一個反問把話推開:“生還沒弄清楚,怎麼能搞得清死呢?”
那可真是問得蹊蹺,答得巧妙。
其實,孔子也不完全是顧左右而言他,把子路的問題推開在一邊。在孔子看來,鬼神的問題,生死的問題,都是探索宇宙奧秘、生命本質的大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也不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能搞得清楚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所以,對自己搞不清楚的問題,既不要盲從迷信,也不要簡單否定,最好是報一種“闕疑”的態度,敬而遠之。這種態度實際上是現實而理性的態度,也是最明智、最科學的態度。
醫生認為“死”是現代醫學都還難以解說清楚的概念,至今人們也隻能以“心髒停止跳動”來“描述”“死”;佛教、道家則謂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從”四大皆空”的理論看來,生與死並無明顯的界線和區別;迷信的人則認為,死就是靈魂出竅,任何生靈都有不可見的靈魂和可見的軀體兩部分,靈魂可以升天,可以入地,生靈可以互相轉化,持此說者便相信鬼神;無神論者則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了了,什麼也沒有了。至於死者臨終的心情、感覺如何,這是科學家通過觀察、實驗等等手段,經過長期研究和探討,至今還“說不清楚”的問題。既然如此,孔子又怎能向他的弟子解答得清楚呢?
但是,孔子畢竟是偉大的教育家,當他遇到學生向他提出自己難於解答的問題時,他不是簡單地回答“不知道”,也不指責學生,而是繞開問題,用“未知生,焉知死?”一句反問,引導學生的思想,既保護了學生探討問題的學習積極性,又回避了解答不清楚的問題。
再從孔子對第一個提問的回答,我們不難看出:孔子重視“生”而忽略“死”,主張要好好對待活著的人,即厚養薄葬。由此可見,孔子是一位不信鬼神的無神論者!要不,他怎麼不借學生提到這類問題時,大談其鬼神之事呢?相反,用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兩句反詰語,表明了他無神論者的堅定立場。
新中國成立數十年來,我們反對迷信、宣傳科學,猶如“寶塔鎮妖”似地鎮住了迷信。但近些年來,這“寶塔”的磚石像被人逐漸偷走,寶塔有了些搖晃,陰魂未散的迷信又溜了出來,開始在各地布煙撒霧。其表現為:許多地方以開發旅遊資源、弘揚傳統文化為名傳授迷信。似乎無廟、無神、無荒誕不經的傳說便無以吸引遊客,似乎旅遊不是看山賞景尋求休息娛樂,而是為了看神瞧鬼尋找精神麻痹。投巨資大修“地獄之城”、“鬼的世界”,是為了“重現中華鬼文化”、“招商引資”和“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農村中的尼姑庵、奶奶廟、娘娘廟、觀音殿、土地堂又一個個占據一方,供人頂禮膜拜。說是現今“人心不古”了,就該拿古代的各種神來震懾人,“多拜神少事端”便是上述行為的理論基礎!一些封建迷信幫會也由此而產生。時下的許多文學、文藝作品、廣告裏,也夾雜著迷信的內容。
尤其令人驚異的是,除了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群易“迷”之外,教授、高工、博士、碩士也大有“迷”而不“醒”者,而且他們“迷”的“科學性”、“證明性”、“影響性”比起神漢、巫婆來還要更高一籌。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組織農民集資興建迷信設施,開展迷信活動,造成迷信的“合法”性。有的幹部在麵臨個人職務變更和重大決策之際,也臨時抱佛腳,去求神問卦……
幹部們迷信的言談舉止,對迷信的泛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工作、對個人也為害不淺。
對於迷信的泛濫,如果隻是輕視之、聽之任之或“裝一次糊塗”的話,那麼當它形成洪水猛獸之勢再回頭治理,恐怕為時就晚矣!
[BT2]6.失意在所難免,且把心放寬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於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大意】孔子說:“沒有人知道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沒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說:“不怨恨上天,不責怪別人,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就隻有天吧!”
所謂“天才知道!”聖人的感慨是很沉重的。
《裏仁》篇裏已經說過,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這是聖人終身未能解開的一個“情結”。雖然他曾多次說過“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之類的話,反複說不被人知道沒有什麼關係,在這裏又再次明確說自己“不怨天,不尤人”,隻管“下學而上達”,但他畢竟還是在感歎“沒有人知道我啊!”所以,說聖人完全不在乎有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確是不合於實際的。
事實上,古往今來,哪個讀書人又完全擺脫得了“名”的羈絆呢?
君子不圖名圖利,兩袖清風,一生廉潔的讀書人倒是見得不少,可完全不在乎名,不計較別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讀書人卻是難以見到。
追本溯源,就是聖人也不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脫啊!
解鈴還需係鈴人,自己心上的疙瘩隻有自己親自動手方可解開,朋友的話,善良人的話都隻是催化劑。自己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難免,一時得意容易讓人忘形;但為失敗哀怨,對現實不滿也是無用之舉,一切當以心寬化解之。
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此人生豈不讓人傷心透了?否。有句話你是知道的,叫“好事多磨”。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念:失意是一種磨煉的過程,心即使在冰凍三尺之下也不會涼的。有瑞雪兆豐年之說,雪愈大,年愈豐。
“比海更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靈。”生活不論如何折磨人,如何將你壓縮在一個四方的小盒子裏,但思維的空間是不受限製的,心靈的視野沒有藩籬,無比寬廣,任你馳騁。來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處就在這裏!
站得高,你就看得遠。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樂悲恐驚,七種情感,品之不盡。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如果一生無挫折,未免太單調、太無趣、太乏味。沒有失敗的尷尬和忍辱,哪來成功的喜悅?也許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敗的打擊,抱頭哀歎,早已說過“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還會遇到,那就當它是橫亙於麵前的一塊石頭吧。擺正它,踏上去!也許視野會更開闊、心胸會更豁達呢!
人很善良,常常把寬容給了陌路人,把溫柔給了愛人,卻忘了給自己留一點。有一句話很有用,叫“沒什麼”。對別人總要說許多“沒什麼”,或出於禮貌,或出於善良,或出於故作瀟灑,或出於無可奈何:或是真不在意,或是別有用心。不管出於什麼,誰讓生活有那麼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如果你要勸解自己,也要學著這麼說。缺少陽光的日子很憂鬱,你要學會說“沒什麼”,失去朋友的生活很寂寞,你要學會說“沒什麼”。自己已經很累了,他需要一種真誠的諒解,說句“沒什麼”,對你自己疲憊的臉容,對自己疲憊的心靈。這麼說著,並不是讓你放縱所有的過錯,隻是渴求自拔;也不是決意忘懷所有的遺憾,隻是拒絕沉溺。自己勸慰自己才管用。
人有同情心,見別人傷心——除了敵人和仇家——自己也不會快樂,總要上前勸一勸。勸告是出於善心,言語也很有哲理,然而聽的人未必都能聽得進去,聽進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為劇痛使人麻木。總之,失意在所難免,權且把心放寬。
[BT2]7.急功近利要不得
【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大意】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長官,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不要圖快,不要貪小便宜。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就辦不成大事。”
公元前658年,晉國人以寶馬美玉獻給虞公,要求借道討伐虢國。宮之中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公不要答應晉國的要求,但虞公貪圖寶馬美玉而不聽勸諫。結果,晉國人滅虢國後在返回的途中又順手滅了虞國。這是貪小便宜而壞大事的典型。
1958年,中國人以火箭般的“大躍進”速度趕超英美,結果是經濟大倒退。這是“欲速則不達”的典型。
國家大事如此,個人事務也是一樣。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也就是這樣的意思。但麵對現實,誰又沒有“近視”而急功近利的時候呢?既然如此,就應把聖人的話當作座右銘,時常提醒自己。
不要企圖一口吃個胖子,把什麼事一次性做完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凡事都要分出個輕重緩急。先將手頭較重要且又緊急的事情完成,將那些重要但不怎麼緊急的事情暫放一旁。因為先做這種事情可能會一時不能完成,這樣既耽誤了做那些亟須完成的事情又浪費了時間,使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受到了不必要的幹擾。
任何一名追求成功的人都應當明白:緊急的事不一定重要,重要的不一定緊急。不幸的是,我們許多人過於急功近利,把自己的一生花費在較緊急的事上,而忽視了不那麼緊急但比較重要的事情。當你麵前擺著一堆問題時,應問問自己,哪一些真正重要,把它們作為最優先處理的問題。如果你聽任自己讓緊急的事情左右,你的生活中就會充滿危機。
根據你的人生目標,把所要做的事情製訂一個順序,有助你實現目標的,就把它放在前麵,依次為之,把所有的事情都排一個順序,並把它記在一張紙上,就成了事情表。養成這樣一個良好習慣,會使你每做一件事,就向你的目標靠近一步。
眾所周知,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製訂一個順序表,你會對突然湧來的大量事務手足無措。
美國的卡耐基在教授成功學期間,有一位公司的經理去拜訪他,看到卡耐基幹淨整潔的辦公桌感到很驚訝。他問卡耐基說:“卡耐基先生,你沒處理的信件放在哪兒呢?”
卡耐基說:“我所有的信件都處理完了。”
“那你今天沒幹的事情又推給誰了呢?”經理緊追著問。
“我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了。”卡耐基微笑著回答。看到這位公司經理困惑的神態,卡耐基解釋說:“原因很簡單,我知道我所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隻能處理一件事情,於是我就按照所要處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個順序表,然後就一件一件地處理。結果,完了。”說到這兒,卡耐基雙手一攤,聳了聳肩膀。
“噢,我明白了,謝謝你,卡耐基先生。”幾周以後,這位公司的老板請卡耐基參觀其寬敞的辦公室,對卡耐基說:“卡耐基先生,感謝你教給了我處理事務的方法。過去,在我這寬大的辦公室裏,我要處理的文件、信件等等,都是堆得和小山一樣,一張桌子不夠,就用三張桌子。自從用了你說的法子以後,情況好多了,瞧,再也沒有沒處理完的事情了。”
這位公司的老板,就這樣找到了處理事務的辦法,幾年以後,他成為了美國社會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所以說為了個人事業的發展,我們也一定要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製訂出一個事情表來。我們可以每天早上製訂一個先後表,然後再加上一個進度表,就會更有利於我們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了。
柯維指出:有效的管理是要先後有序。在領導決定哪些是“首要之事”以後,時時刻刻地把它們放在首位的就是管理了。管理是紀律,是貫徹。
“紀律”這個詞來自“門徒”一詞,信奉一種哲理的門徒,信奉一套原則的門徒,信奉一係列價值的門徒,信奉一個壓倒一切的目的的門徒,信奉一個聖命的目標的或代表這個目標的人的門徒。
如果你是一個有效率的自身管理者,你的紀律來自你自身內部;它是你獨立意誌的一種因素,而你是你自己深刻的價值及其源泉的門徒和追隨者。而且你有將你的感情、你的衝動、你的心境從屬於那些價值的意誌和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