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7(1 / 3)

第七章 口才決定成敗——孔子關於說與不說的學問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孔子的這句話的正確性我們且不去討論,但將其用到我們每個人自身的成功上,其正確性卻是不容懷疑。

現在不是流行這樣一句話嗎?“細節決定成敗”,而說話就正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有時甚至還是主體。一句話有時就可能影響你一生的成敗,這一點我們不得不察!

[BT2]1.好的口才可以避免禍端

【原文】子曰:“不有祝鮑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大意】孔子說:“沒有衛國大夫祝鮑那樣的口才,卻有宋國公子朝那樣的美貌,是很難免禍於當今社會的啊!”

反過來說,如果既有宋國公子朝那樣的美貌,又有祝鮑那樣的口才,是不是就可以免禍於當時的社會了呢?

也許是吧。

據《戰國策?秦策一》記載,當謀士陳軫與張儀同在秦惠王手下任職時,張儀向秦王中傷陳軫,說陳軫向楚國提供國家機密,並準備投敵叛國到楚國去。秦王於是把陳軫叫來,要他解釋解釋這是怎麼一回事,說得清楚沒事,說不清楚則把腦袋留下。陳軫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如果我真向楚國出賣情報,楚王會用我嗎?”接下來,陳軫向秦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楚人有兩個妻子,另一個男人卻勾引他的妻子。當這人去勾引年齡稍大的妻子時,遭到了痛罵,當這人去勾引年輕一點的妻子時,卻獲得了成功。不久,這兩個女人的丈夫死了,當有人問那個男人要娶哪個女人做妻子時,那個男人卻說要娶年齡稍大一點的做妻子。因為他認為那個年齡稍大一點的做妻子才可靠,而那個年輕一點的,既然可以背叛她原來的丈夫,不也同樣可以背叛新的丈夫嗎?講完這個故事後,陳軫對秦王說:“如果我真向楚國出賣情報,不就像那個年輕一點的妻子嗎?楚王怎麼會信任我呢?”秦王覺得陳軫的說法很有道理,便更加信任陳軫,而不理會張儀的中傷了。

這就是口才免禍的實例。而這一類的例子,在曆史記載中可以說是太多了。所以,口才的確可以免禍。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就孔子來說,雖然也知道口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重要性。但他實際上並不太讚賞口才好的人。這不僅從他多次強調“敏於事而慎於言”,譴責“巧言令色,鮮矣仁”可以看出來,而且,當有人說冉雍有仁德沒有口才時,孔子態度很明確地說:“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對付人,常常惹人討厭。”(《公冶長》)

可見孔子感歎沒有口才難以免禍實際上是一種不滿之情,是針對不良社會現象而發出的牢騷,隻不過是“怨而不怨”罷了。

一個人說錯話並不可怕,有些時候,說錯話隻要即時糾正就行,對方一般不會抓住你不放;但在另一些時候,說錯話不僅不能糾正,甚至絕不能承認,要敢於將錯就錯,一錯到底,把錯的變成對的,因為這個時候你隻有用你的口才說好錯話才可能避免禍端。

清代大才子紀曉嵐才華橫溢,深得乾隆皇帝喜愛。紀曉嵐也在乾隆麵前無所顧忌,經常口出“狂言”。

有一次,乾隆皇帝帶著幾個隨從突然來到軍機處。此時的紀曉嵐正光著膀子和軍機處的幾個辦事人員閑聊。其他人老遠就看見皇上來了,連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駕。這紀曉嵐是高度近視,剛開始沒看見走在最後麵的乾隆,等他明白怎麼回事的時候,乾隆就快到了。紀曉嵐心中暗想:如果就這樣光著膀子接駕,豈不是冒犯龍顏?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紀曉嵐趁著別人不注意鑽到桌子底下躲了起來。

這一切,早被乾隆看了個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陣好笑,有心想“整整”紀曉嵐。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許出聲,很長時間過去了,紀曉嵐在桌子底下早呆不住了,正好是大夏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給熱得大汗漓淋。紀曉嵐心中納悶:怎麼進來之後就沒動靜了?這麼長時間了,早該走了,該不是已經走了吧,想到這裏紀曉嵐壓低了嗓門,喊道:

“喂,有人嗎?老頭子走了嗎?”

滿屋子的人都聽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樂,一聽紀嵐喊“老頭子”,心想這一下子可有好戲看了。

乾隆也聽的真真切切,板起臉,厲聲喝道;

“紀曉嵐,出來吧。”

紀曉嵐一聽是乾隆的聲音,心想:完了,完了,這回可完了,隻好無可奈何地從桌子下鑽出來見駕。

乾隆一看紀曉嵐光著膀子,滿身大汗,驚慌失措的樣子;心裏一陣好笑:紀曉嵐人稱大清第一才子,居然這般模樣。乾隆故意裝作生氣的樣子,大聲喝道:

“大膽的紀曉嵐,你不見駕也就罷了,居然還敢說朕是‘老頭子’,你什麼意思?今天你要講不清楚,朕要了你的腦袋!”

到了這種境地,紀曉嵐反倒鎮靜了許多,一邊擦汗,一邊苦思對策。忽然他靈機一動,有了主意,不緊不慢地說道:

“萬歲爺請息怒,剛才奴才稱您為‘老頭子’,隻是出於對您老人家的尊敬,別無他意。”

乾隆一聽更來氣了:

“尊敬?好,你給朕說說怎麼個尊敬法。”

“先說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您說這萬歲、萬萬歲算不算‘老’啊?”

乾隆沒作聲,隻是點點頭。

“再說這‘頭’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國的主事之人,是天下萬民之首,‘首’者‘頭’也。故此稱您為‘頭’。”

乾隆邊聽邊眯著眼睛笑,很是滿意。

“至於這‘子’嘛,意義更為明顯。皇上您貴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稱您為‘子’。這便是我稱您老人家為‘老頭子’的原因。”

乾隆聽完撫掌大笑:

“好一個‘老頭子’,紀曉嵐你果然是個才子。”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口才逃脫禍端的例子。

交際場合中,人們難免會由於失言而惹禍,比如說錯話,事實上誰也不想說錯話,但這又是很難避免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時,該怎麼辦呢?

從紀曉嵐身上你應該會有所啟發,那就是不要就事論事,順著一條思路走到底。要調整思維,換個角度,另辟蹊徑,不但可以替自己打圓場,還能為你的言行平添幾分雅趣。這就要靠你的應變能力了,而這種能力又是靠平時培養出來的。因此,要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舉一反三,旁征博引,能夠自己證明自己的觀點,自圓其說,那時,將錯就錯也就不為錯了。

[BT2]2.不必強爭,萬事“理”為先

【原文】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大意】孔子說:“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對付人,常常惹人討厭。沒有仁德,光有口才有什麼用呢?”

孔子旱就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話,又一再主張“敏於事而慎於言”,因此,孔子是絕對不主張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齒來說服人的,他主張的是以事實、以道理來服人。

有人說:“你一輩子不講話,沒有人把你當豬賣掉。”

又有人說:“你一輩子不講話,閻王對你也沒辦法。”

這些說法也許有些絕對,但卻符合聖人不喜歡“佞”的精神。

在為人處世中,假如你在憤怒之下,對別人發作一陣,你的氣也許會隨之消失,心中也高興了。但是別人呢?當你高興時他能分享到一點嗎?你那挑戰的口氣、敵意的態度,會使他容易讚同你的意見嗎?

美國總統威爾遜說過:“假如你握緊兩隻拳頭來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訴你,我會把拳頭握得更緊;但假如你找我來,說道:‘讓我們坐下商談一番,假如我們之間的意見有不同之處,看看原因何在,主要的症結在什麼地方?’我們會覺得彼此的意見相去不是十分遠。我們的意見不同之點少。相同之點多,並且隻須彼此有耐性、誠意和願望去接近,我們相處並不是十分難的。”

某工程師嫌房租太高了,要求減低一點,但是他曉得房東卻是一個極固執的人他說:“我寫給房東一封信說,等房子合同期滿我就不繼續住了,但實際上我並不想搬家。假如房租能減低一點我就繼續租下去、但恐怕很難,別的住戶也曾經交涉過都沒成功。許多人對我說房東是一位很難對付的人。可是我自己心中說:‘我正在學習如何待人這一課,所以我將要在他身上試一下,看看有無效果。’”

“結果,房東接到我的信後,便帶著他的租賃契約來找我,我在家親切招待他。一開始並不說房租太貴,我先說如何喜歡他的房子,請相信我,我確是‘真誠的讚美’。我表示佩服他管理這些房產的本領,並且說我真想再續住一年,但是我負擔不起房租。”

“他像從來不曾聽見過房客對他這樣說話。他簡直不知道該怎樣處置。隨後他對我講了他的難處,以前有一位房客給他寫過40封信,有些話簡直等於侮辱,又有一位房客恐嚇他說,假如他不能讓樓上住的一個房客在夜間停止打鼾,就要把房租契約撕碎。他對我說:‘有一位像你這樣的房客,心裏是多麼舒服。’繼之不等我開口,他就替我減去一點房租。我想能多減點,我說出所能負擔的房租數目來,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臨走的時候,他又轉身問我房子有沒有應該裝修的地方。假如我也用別的房客的方法要求他減房租,我敢說肯定也會像別人一樣遭到失敗。我之所以勝利,全賴這種友好、同情、讚賞的方法。”

有一段關於風和太陽的神話。風和太陽爭執誰的力量大,風說道:我能證明我的力量大,看,地下正走著一個老者身披大衣,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把大衣脫掉。

於是太陽躲進烏雲裏,風使出他的威力狂吹,但是風吹得越大,那老者越用手拉緊他的大衣。

最後風筋疲力盡了,停止了,太陽從雲彩裏走出來,開始對著那老者和氣地笑。不久那老者便用手拭他前額的汗,並將大衣脫去。於是太陽對風說:“仁慈和友善永遠比憤怒和暴力更為有力。”

這個是有趣的寓言,但願也能給你一些深刻的啟示。

與人說話,帶著憤怒隻會招來更加的憤怒,用事實與道理和別人交談,至少不會得到別人對你的憤怒,靈活麵對生活,靈活的做人。

[BT2]3.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原文】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大意】孔子在父老鄉親麵前非常恭敬,極像不能講話的樣子。在宗廟和朝廷之上,講話明辯,但也很謹慎。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與上大夫說話,和顏悅色而正直。在君主麵說話則恭恭敬敬,但卻莊重自然。

俗話說:“到哪個坡唱哪個歌。”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應該用適合那個場合、那種人的不同語言方式和儀態。這不是庸俗,而是待人處世恰如其分的問題。

孔子在父老鄉親麵前恭敬而近乎羞澀,很少說話,而在廟堂和朝廷上卻明辯且侃侃而談,顯出雄辨的樣子。與作為政府高級官員的上大夫說話,與作為一般幹部的下大夫說話,以及作為國家元首的君主說話,都有不同的語言方式和儀態。

其實,不僅孔子如此,我們今天的每個人也都應該是如此。否則,在兒女們麵前說話像跟你的上司說話一樣;或者反過來,當你向上司彙報工作時,用教訓你的兒女一樣的口氣和態度,那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當然是不堪設想的了。

到哪個坡唱哪個歌,在什麼人麵前說什麼話,這本是人之常情,隻不過要把它與那種專門陽奉陰違,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張三麵前一套,李四麵前五套的兩麵派行為區別開來罷了。

靈活的人,一定要具備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這種能力,不能對不同的人,總唱“同一首歌”。

和別人溝通,首先要看對方是什麼人,因為每個人的脾氣稟性不同,所以他所能接受的說話方式就可能不一樣。要想達到求人成功的目的,就要收集信息,因地製宜,運用恰當的技巧,千萬不可意氣用事,一言不和,怒發衝冠,引起了被求對象的反感,這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所以要求人必須先控製自己的情緒,除了控製情緒之外,交涉時還要消除“自我限製”的心理,因為自我限製往往使人作繭自縛,無法放開手腳,說話也不會有創造性的成果。

此外,在求人的過程中,也要能善於利用信息。現代人擁有許多信息,卻不知道如何去利用它,甚至還會使用錯誤,造成反效果。比方當你夜晚送女友回家時,你知道該讓車內保持幽暗,以增加羅曼蒂克的氣氛,但是把車子停在兩盞路燈之間呢?還是在路燈的正下方?大部分人一定會以為前者較為理想,其實光線從兩邊車窗斜射進來,反而把車內的情形照得一清二楚;而後者因為燈光隻能照到車頂,車內反倒完全看不見。信息的運用也正是如此,運用得當則有利,反之,就一無是處了。

所以,求人時必須先認清自己的行動目標,把握資料的正確使用方法,隨時觀察對方的反應,尤其是越到最後階段,越不能有絲毫的疏忽,最好是順著對方的思路去接近對方,這樣才能使對方心悅誠服,與你攜手合作。要是一意堅持己見,結果當然背道而馳,離目標越來越遠了。

技巧有如種子,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如果希望順利達到求人的目的,就必須研究出一套恰當的手段,尤其是言談的手段,才能收到預期中的理想效果。至於什麼樣的手段才最恰當,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可言,隻要光明磊落,不搞旁門左道,能因人、因事而分別應變,知道何時該緊抓不舍,何時該放他一馬,以求取最佳的結局。

請求別人辦事的時候,倘若能夠明白對方屬於何種類型,說起話來就比較容易了。現列舉十類人供參考。

1.死板板的人

這類型的人比較木納,就算你很客氣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會做出你所預期的反應來。他通常不會注意你在說些什麼,甚至你會懷疑他聽進去沒有?你是否也遇到過這種人?

和這種人說話的時候,剛開始多多少少會感覺不安,但這實在也是沒辦法的事。

舉個例子,當你遇到F先生時,直覺馬上告訴你:“這是一個死板板的人”。此人體格健壯,說話帶有家鄉口音,至於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卻不太清楚。除了從他表情中,可以察覺些許緊張之外,其他的,一點也看不出來。

遇到這種情況,你就要花些功夫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從他的言行中,尋找出他所真正關心的事來。你可以隨便和他閑聊一些中性話題,隻要能夠使他回答或產生一些反應,那麼事情也就好辦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類話題,讓他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譬如,當你們聊到有關保齡球時,F先生的話就開始多了起來,這表示他對這種球類很有興趣。他很起勁地談到打球的姿勢、球場的情況和自己最近的成績……原來死板板的表情,竟一掃而空,代之以眉飛色舞。

每一個人都有他感興趣、關心的事,隻要你稍一觸及,他就會開始滔滔不絕地說,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須好好掌握好話題內容並利用這種人性心理。

2.傲慢無禮的人

有些人自視甚高、目中無人,時常表現出一副“惟我獨尊”的樣子。像這種舉止無禮、態度傲慢的人,實在教人看了生氣,是最不受歡迎的典型。但是,當你不得不求他的時候,你應該如何對付他呢?

某個企業的一位副科長,說話雖然客氣,眼神裏卻有些許傲慢,並且不帶一絲笑意,這種人實在是非常不好對付的,讓人一見到他,就感覺有一種“威脅”存在。

對付這種類型的人,說話應該簡潔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囉嗦,所謂“多說無益”正是如此,因此,你要盡量小心,以免掉進他的圈套裏。

不要認為對方客氣,你也禮尚往來地待他,其實,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誠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對方的情況下,言詞盡可能“簡省”。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苦衷,這位副科長可能自覺“懷才不遇”或怨恨自己運氣不好、無法早點出頭。又由於其在社會上打滾甚久,城府頗深,所以盡管不受上司眷顧,也會在“保衛自己”的情況下,與人客氣寒暄。因此我們隻要同情他,而不必理會他的傲慢,盡量簡單扼要地說話就對了。

3.沉默寡言的人

和一個不愛開口說話的人溝通實在是非常吃力的,因為對方如同啞巴一樣,半天嘴裏擠不出一個字來,你就沒辦法了解他的想法,更無法得知他對你是否有好感。

有一位新聞記者,他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個記者。不論你和他說什麼,他總是沉默以對,你真是拿他沒辦法。當有人給他介紹廣告客戶時,他也隻是淡然地說聲:“喔!是這樣啊。”然後手持對方名片,呆呆地看著。

對於這種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當的方式,讓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盡量避免迂回式的談話。你不妨把所有的選擇都擺在他的麵前,直接對他說:“對於A和B兩種辦法,你認為哪種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迫使他做出選擇性回答。

4.深藏不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