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周圍存在有許多深藏不露的人,他們不肯輕易讓人了解其心思,或讓人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有時甚至說話不著邊際,一談到正題就“顧左右而言他”,自我防範心理極強。
與這樣的人溝通更是難上加難,往往搞得人們無所適從。
但是,當你遇到這麼一個深藏不露的人時,你隻有把自己預先準備好了的資料拿給他看,讓他根據你所提供的資料,做出最後決斷。
人們多半不願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即使在你要求他做出答案或提出判斷時,他也故意裝傻,或者故意言不及義的閃爍其詞,使你有一種“莫測高深”的感覺。其實這隻是對方偽裝自己的手段罷了。
5.草率決斷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乍看好像反應很快,你求他時,他非常快,甚至還沒聽明白你到底要幹什麼的時候,忽然做出決斷,給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覺。由於這種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時候為了表現自己的“果斷”,決定就會顯得隨便而草率。
這類人決斷過於草率,其特征是: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談話,往往“斷章取義”,自以為是地妄下決斷。如此草率做下的決定,多半會留下後遺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節發生。
和這種人溝通,也要按部就班,倘若你遇到上述這種人,最好把談話分成若幹段,說完一段(一部分)之後,馬上征求他的同意,沒問題了再繼續進行下去,如此才不會發生錯誤,也可避免發生因自己話題設計不周到而引出的不必要麻煩。
6.過分糊塗的人
這種人一開頭就沒弄懂你的意思,你就是和他長時間頻繁地接觸,結果也是枉然。
小朱經常光顧一個書店,其中的一位女店員,常常在小朱講明購買的書名時,還會糊裏糊塗地弄錯。像這種錯誤,一般人難免犯個一兩次,但像她那樣經常犯錯,也就有點不可原諒了。因為小朱是這家書店的常客,老是遇到這種事情,心裏總覺不太舒服。終於,有一次小朱把情形告訴書店經理,不多久,女店員就被辭退了。
經常犯錯的人不外兩種:一種是自己從來不知反省;另一種則是理解能力差,完全沒聽懂別人的談話。
7.頑固不通的人
固執的人是最難應付的。他們自己的原則性太強,盡管連他們自己在堅持什麼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因為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隻知堅持自己的觀點,死硬到底。求這種頑固分子,是最累人且又浪費時間的,結果往往徒勞無功。因此,要和這種人說話的時候,千萬要記住“適可而止”,否則,談得越多越久,心裏越不痛快。
對付這種人,你不妨及時抱定“早散”、“早脫身”的想法,隨便敷衍他幾句,不必耗時費力,自討沒趣。
8.行動遲緩的人
對於行動比較緩慢的人,交涉時最是需要耐心。
有一位年輕而稍顯肥胖的王小姐,也許因為體型的關係,她做起事來,總是比別人慢半拍,感覺上,工作效率總比別人差一點,嚴格說起來,倒不是她的辦事能力不如其他同事,隻不過她做起事來太過“慢吞吞”而已。
求人時,可能也經常會碰到這種人,此時你絕對不能著急,因為他的步調總是無法跟上你的進度,換句話說,他是很難達到你的辦事標準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言談上永遠別透出惱火的意思,並且盡可能配合他的情況去做。
此外應該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並不一致,他可能處事明快、果斷,隻是行動不相符合罷了。
9.自私自利的人
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為數不少,無論你走到哪兒,總會遇到幾個。這種人心目中隻有自己,凡事都將自己的利益擺在前頭,要他做些於己無利的事,他是斷不會考慮的。
有一位李先生,經常手不離計算器,這說明他始終在計算著自己的利益。正因為他最看重數字,他所堅持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至於其他事情,他不會在意如何做好它,隻考慮怎樣做才最省事。這種慳吝之徒誰都不會對他產生好感。
但是,當你不得不求他的時候,隻有暫時按捺住自己的厭惡之情,說話要順水推舟、投其所好。當他發現自己所強調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會表示滿意。
10.毫無表情的人
人的心態和感情,常常會通過臉部的表情顯現出來,所以在求人的時候,這些往往可供作為判斷情況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卻是毫無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說,他的喜怒是不形於色的,這種人不是深沉就是呆板的。當你需要和這種人進行交談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別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常人說:“眼睛是會說話的”,誠然,眼睛是靈魂之窗,“觀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對方的心思。
你可以從對方的表情中,看出他對你的印象究竟如何?有時候,自己會過分緊張得連表情都不很自在,此時,你不妨看看對方的反應:是毫不在意、無動於衷?還是已經察覺、麵露質疑?留意他的眼神,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知道了他的態度,話自然就好說了。
與這種人溝通,別被他這種表情嚇住,一定要放鬆、從容不迫。但要注意的是,當你明白對方的反應可能是受自己的應對態度所影響,進而影響到結果時,就不得不特別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了。
能說會道不僅要有嘴上功夫,更要有“見人下菜碟”的能力,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應對。這才是一個靈活的人必備的。
[BT2]4.不該說的千萬別亂說
【原文】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大意】孔子說:“可以和他說卻不和他說,就會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說卻和他說了,就會說出不該說的話。聰明的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說出不該說的話。”
“言語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唐太宗語)
是啊,談何容易。
說話是一門藝術,不少人一輩子也沒搞懂。
一方麵,“一言而可以興部”,“一言而喪邦。”(《子路》)三寸不爛之舌,敵過百萬雄師。因此,可以發揮語言作用的時候不去發揮,就會失去成功的機會。
另一方麵,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出言不當,反自傷也。”(《說苑》)因此,要看人說話,不輕易開口。一旦開口,則“言義必有”(《先進》),言則必中。既不敷衍,也不失言。
有道是:
知音說與知音聽,
不是知音莫與談。
說話時,語言的選擇一定要恰當,有些不該說的就一定不能亂說。
阿花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館做服務員的工作,卻隻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炒了魷魚。其實她的條件並不是很差,也沒有做錯什麼事,隻是不小心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那天,阿花剛一上班店裏就進來了三位客人,她隨即拿著菜單,去讓這三位客人點餐,第一位客人點的是冰紅茶,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也是點的冰咖啡,但是,他特別強調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
很快,阿花將這三位客人所點的飲料,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來,一邊還大聲地向這三位客人問道:“你們誰點的冰咖啡是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
就憑阿花的這一句話,老板當然會毫不客氣地炒她的魷魚,因為誰也不會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工作中,要講究說話的方式,同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要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恰到好處地說好該說的話。
有一年全國高考結束不久,一名記者去采訪一位外語專業的優秀考生。原先設想好的問題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輔導你學習英語的能力?”但是到了現場,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場,如果按照原先準備的提問方式來交談,就顯得唐突而不禮貌。於是他將原來的提問改為“你們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討論學習英語方麵的問題?”這樣一來,既能有效地獲得所要的信息,又顯得相當自然。
說話不僅要根據條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也要根據前後話語相互聯係而恰當地選擇語言。
幾位年輕的領導幹部去慰問一位退休老工人,見麵以後問道:“您老身子骨真夠硬朗,今年高壽?”老工人回答說:“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來稀,廠裏數您最長壽吧?”“哪裏,××活到了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稱得上長壽將軍啊。”“不過,××去年歸天了。”“唷,這回可輪到您了。”談興正濃的老工人聽到這句話,臉色陡變。毛病就出在“這回可輪到您了”這句話上。前麵老人剛說完“歸天”的事,他們卻接下去說“輪到您”,這不就使老人產生誤會嗎?如果這幾位年輕幹部能控製好前後話語,把話說成“這回長壽冠軍可輪到您了”,也就不會出現不快了。
做人要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就一定不能忽視說話的藝術,如果毫無顧忌,不經大腦隻以一時痛快的說或問,則隻能給他人與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BT2]5.把握好說話的時機
【原文】子曰:“侍於君子有三衍。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大意】孔子說:“陪著君子說話容易出現三種過失:沒有輪到自己說時,就先說了,這是急噪;該自己說話時卻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對方臉色便輕率開口說話,這叫睜眼瞎。”
孔子所說的君子指長官、前輩等,用朱熹的解釋,指“有德位之通稱。”其實,就是一般朋友、同學、同事之間說話,這裏的幾點也都是適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個毛病,的確也是我們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個毛病是急躁而受出風頭,沒有耐心聽人說話的涵養,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這一點尤其致命。第二個毛病是陰瞞,該說話的時候不說,給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陰險的感覺,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個毛病是不長眼睛,說話不看人家的反應,隻顧自己說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炮筒子一類的人,尤其不能做與人交往、接待、洽談等方麵的工作。
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
如何把握好說話的時機,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遊列國數十年,與各種性格的權貴都打過交道,所以對如何與達官貴人們說話很有心得,很有體會。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裏的一段話正好是他的經驗之談。對我們來說,當然不僅僅是對付達貴人的問題,諸如商務談判、公關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談話的藝術。孔子的經驗之談不是正好提供給我們借鑒嗎?
明人呂坤曾說,說話是人生第一難事。有人風光了半輩子卻因一句不適當的話弄得聲名狼藉,晚景淒涼。不會說話就成了自身煉功的“命門”所在。適時而說,適可而止,則就成為不可忽視的說話規則,也是我們須把得牢的一個說話規則。
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不論如何精采,但如果時機掌握不好,就無法達到說話的目的。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要對方願意聽你的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就應當選擇適當的時機。
這猶如一個參賽的棒球運動員,雖有良好的技藝、強健的體魄,但是他沒有把握住擊球的“決定性的瞬間”,或早或遲,棒就落空了。
可見,時機對你非常寶貴。但何時才是這“說話的最佳時機”,怎樣才能判定並抓住時機,並沒有一定的規則,主要是看對話時的具體情況,憑你的經驗和感覺而定。
電冰箱老化了,製冷效果很差。丈夫幾次提出要買一個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沒有買成。
中午,妻子對丈夫說:“今天真熱,你把冰箱裏的冰棒給我拿一支來。”
丈夫打開冰箱說:“冰棒都化了。”
“這個破冰箱!”妻子罵道。
“還是再買一個新的吧。”
“買一個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個冰箱,一問價格,要三千多元。
“太貴了,還是不買吧。”妻子說。
“端午節快到了,天氣這麼熱,單位給的肉和魚往哪放?”丈夫說。
售貨員這時插入一句:“這個冰箱雖然貴點,但耗電小,容積大,從長遠看還是合算的。”
“那好,就買這個吧。”妻子終於同意了。
這位丈夫捕捉住了說話的時機,終於達到了目的。
為尊重對方,考慮對方在什麼時候談話才有較大興趣,這是必須的。
你一定聽過夫婦之間這樣的抱怨:
妻子說:“他回到家來,自個兒喝茶,坐下來埋頭看報。要是我問他個什麼,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離得遠遠的,也許還掛著辦公室的事。我整天陪著孩子,真渴望能有點精神調劑,可是他卻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氣:“我還沒來得及關上門,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嘮叨起來:什麼菜的價錢又貴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老太太又說了她幾句。煩死了……”
在反映情況和說服人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把時機選在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因為一些人由於勞累、遇到不順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時,是沒有心情來聽你說話的。
[BT2]6.說三分話,辭能達意即可
【原文】子曰:“辭達而已矣。”
【大意】孔子說:“言辭不過達意罷了。”
就孔子說這句話的背景而言“辭達而已矣”是針對“巧言令色,鮮矣仁”而言的。
但現在來理解,這句話更多的強調的是言辭能表達意思即可,反對雕琢浮誇的花言巧語或者不留情麵的肆意攻擊。
事實上,“辭達而已矣”就是讓我們說話時不要說的太滿、太直。如果說三分話即已能讓對方明白,那就沒有必要把其餘的七分也說了。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也許你會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無事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
有這方麵經驗的人,一定會隻說三分話,或許你會認為他們是非常狡猾的,是不誠實的。其實,你這種觀點是比較片麵的。每個人說話,都看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對方不是一個以盡其所談的人,你說出三分話,就不少了。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如果對方不是你深交相知的人,而你卻暢談所有的欲言,雖然你說出了自己的所有話,而對方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你所說的話,都是屬於你自己的事情,對方是否願意聽你講呢?
如果你們之間關係淺薄,而你與他深談,會顯得你沒有一點修養;如果你說的話是關於對方的,而你又不是他的諍友,所以他會覺得你不配與他深談,雖然忠言逆耳,但是卻顯出你的冒失;如果你說的話是關於社會的,可是你並不能明白對方的立場究竟如何,你也不會明白對方的主張究竟如何,可你偏高談闊論、暢其自己所言,那樣會很容易招禍的!
所以,逢人隻需說出三分話,也不是不可說,而是不需要說,不必說,不應該說,那麼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也就沒有什麼衝突了。
所謂的“事無不可對人言”,就是指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並不是必須向別人盡情地宣布,隻說三分就可以了。那些有經驗的人,是不是每件事都對人言,那隻是另一問題,而他的隻說三分話,那是不需要說,不必說,也是不該說的關係,那決不是不誠實、狡猾的表現。
原本說話就有三個限製:人、時、地。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說;雖然得其人而沒有得其時,這時也是不必說的;即使是得其人,也得其時,但卻沒有得其地,那也是不必說的。沒有得其人,而你說出了三分真話,其實那已是很多了;如果你得其人,但是卻沒有得其時,你說出了三分真話,其實那是在給他暗示,你要看看他聽到這些真話之後有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你得其時,沒有得其地,而你說了三分真話,其實那就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力了,如果有必要的話,你可以與他長談下去,這樣的人才能稱做是通情世故的人。
[BT2]7.不能口無遮攔,胡亂說話
【原文】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大意】司馬牛問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說話謹慎。”
司馬牛說:“說話謹慎,這就可以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凡事做起來難,說起來來能不謹慎嗎?”
當顏淵、仲弓問什麼是仁時,孔子作了正麵回答,盡管是一內修一外用有所不同,可是當司馬牛問什麼是仁時,孔子卻並沒有正麵回答,而是有些顧左右而言他地說:“仁者說話謹慎。”
這一微妙的區別,司馬牛自己不會感覺不到,所以他又問 (實際上有點軟中帶刺):“怎麼,這就可以說是仁了嗎?”言下之意是說:老師,您也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吧,您整日給我們嘮嘮叨叨的“仁”難道就這麼簡單嗎?想不到孔子依然一本正經地告 訴他:“凡事做起來難,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司馬牛“多言而躁”,誇誇其談。難怪得孔子要對症下藥,借他問仁的機會對他進行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