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7(3 / 3)

其實,不僅司馬牛要疑惑而有些不服氣,就是我們也是會有同樣的疑惑的。雖然孔子曾一再強調“敏於事而慎於言”,要求多 做少說,但那作為儒學核心內容的“仁”,畢竟不會是把嘴一閉就 可以實現這樣簡單罷。

因此,也許的確可以說:“仁者說話謹慎。”但卻不能倒過來 說:“說話謹慎是仁。”

那麼為什麼仁者要謹慎說話了?原因就在於他們知道語為心聲,至少在別人聽來是這樣的,如果說話不夠謹慎口無遮攔那就難免會惹禍上身。

語為心聲於你來說可能有些“冤”,可能你會覺得你說的話很多時候並不是你心裏的想法,但在別人看來這往往就是你的真心話。

口無遮攔可能不是出於你本心,但這往往讓別人對你產生不良影響。但要人們的每一句話都經過細心斟酌在說出來也是不可能的,隻有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的總結和鍛煉,我們才能自然而然的把話說好。

“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隻要是正常人,說話誰不會?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誰都會說話,但有些人說話總是欠考慮。口不擇言,象機關槍掃人,一陣狂掃,隻顧自己快活,不顧別人死活。

我們還是先看幾個笑話:

一剃頭師傅家被盜劫。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麵。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被強盜將我一年積蓄劫去,仔細想來,隻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師傅問:“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另換小人?”主人就把前麵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剃頭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在壽宴上,客人同說“壽”字酒令。一人說“壽高彭祖”,一人說“壽比南山”,一人說“受福如受罪”。眾客道:“這話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壽’字,該罰酒三懷,另說好的。”這人喝了酒,又說道:“壽夭莫非命。”眾人生氣地說:“生日壽誕,豈可說此不吉利話。”這人自悔道:“該死了,該死了。”

有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了,心中不快:“這麼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最後一位客人想:“不說他們就是我了。”主人的話未完,最後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說話時不加檢點,就可能傷人敗興,引起誤解,惹怨招尤。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氣氛,不要口不擇言,想說就說。像有些人去菜市場,問賣肉的:“師傅,你的肉多少錢一斤?”或飯館服務員上一盤香腸,說:“先生,這是你的腸子。”這類生活中的笑話,我們要注意避免。

明人呂坤認為,說話是人生第一難事。像上麵所說的情況,還不是太難的。隻要注意語言修養,慢慢就會改善我們說話的紕漏和不足之處。說話難,最要命的就是說真話、說實話太難。

中央電視台開辦了一個《實話實說》的節目,主持人崔永元談到了辦節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說,現在世道變了,“文字獄”時代已成往事,說真話已不會闖下大禍,但“說實話免遭迫害,可不定能免遭傷害”。《實話實說》欄目請過幾百位座上客來侃侃而談,結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評不上職稱,原因是“喜歡拋頭露麵不鑽研業務”。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長人選,因做節目耽誤了前程,理由是“節目中的觀點證明此人世界觀有問題”。一報社記者參加的節目一經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們說他出風頭,什麼都敢說,惡心。另一電台記者回去後被領導審查,認為他一定是拿了許多錢才會那麼說。還有一位老年女性在節目中真誠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結果好多人打聽她是不是神經病……

崔永元苦惱地說:“所以連我們自己有時都懷疑,節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體會到了“人生惟有說話是第一難事”。

生活中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實在太多了。明明是這麼回事,有人偏偏說成那麼回事。剛才還這樣講,一轉臉又那樣講了。這樣隨風轉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得多累,又多沒意思。俄國作家契訶夫筆下的“變色龍”,就是這樣很“累”地不斷自打嘴巴地說話的,我們做人可不能這樣。

說話難,但也不能就此閉口不言,學會怎樣說話就是很重要的事了。

技巧是要學習,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原則,指鹿為馬,曲意逢迎。如果違心地說話,那技巧就變成了惡行。崔永元說得好:“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討論技巧,我們用酒精泡出了經驗,我們得意地欣賞屬於自己的一份嫻熟時,發現我們丟了許多東西,那東西對我們很重要。”

說話不堅持原則,丟掉的就是人格。

說話這事,孩子不會覺得難,怎麼想就怎麼說。隻有大人們覺得是道難題。在人們知道左顧右盼,思前想後,知道掂量和玩味,孩子們的詞典裏還沒有這許多詞彙。這題很難。那麼,如果我們實在想說,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道該怎麼說時,怎麼辦?崔永元出了個主意:那就實話實說,就像來自德國的教練施拉普納對中國足球運動員說的:“當你不知道該把球往哪兒踢時,就往對方球門裏踢!”

這才是把話說好的有效方法,曲意逢迎固然能避口也不擇言,傷及他人的手病,但也隻是一時的避開,要真正的說好話,避免傷及他人,就一定要用心,把說好話鍛煉成一種習慣,自然而然的說出來,實在不能說時,寧可沉默。

[BT2]8.口才決定成敗

【原文】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 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 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大意】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旺,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做國君很艱難, 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就近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了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滅亡,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 ‘我做國君沒有別的快樂,隻是我說什麼話都沒有人敢違抗我。’如果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就近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了嗎?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乍一聽很有些危言聳聽,哪有這樣厲害的一句話呢?

仔細想一想,尤其是聯係到曆史的經驗和現實的發展來進行思考,“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其實也並非危言聳聽,反倒還很有些深刻性在其中哩。

以孔子在這裏舉出的兩句話來看,“為君難,為臣不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做領導人難,做中層幹部也不易。沒有一定的行政工作經驗,是難以體會得到這句話的深度和分量的。相反,一旦能深刻體會到“為君難”,也就會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盡心於國事,做到了這一點,國家也就會興旺起來。總而言之,這句話類似於唐太宗時的名言:“創業難,守成也不易。”很有些沉重而深刻的分量。另一句話是說到權力的絕對性問題。如果當一個國家領導人 隻是想到自己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並且以此為樂,以權力為享受。就像安徒生著名童話《皇帝的新衣》裏所諷刺的皇帝那樣,放個屁都是香的,那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可見,雖然語言不是原子彈,不可能一下子炸毀一個國家;反過來也一樣,沒有哪一句話可以像“芝麻開門”那樣神奇,一下子就興旺一個國家。但是,語言支配思想,思想決定大政方針和政策,所以,有時候,關鍵的一句話就是可以起到興國亡國的作用。以我們所經曆的時代來看,“抓黨內軍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是不是搞亂了黨,搞亂了軍隊,搞亂了國家呢?而“實踐 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白貓黑貓, 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發展才是硬道理”等待,每一句話是不是都起到了興邦的重大作用呢?

落實到我們個人來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可以用另外一句話來代替,那就是:口才決定成敗。道理同上麵所講的一樣。

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上帝之所以給人一個嘴巴,兩隻耳朵,就是要人多聽少說。

西方一位企業界人士說過:“所以要講究說話的技巧,是因為許多人常常不假思索就信口開河,因而導致種種不良的後果。”他還說:“為了達到目的,說話時必須力求簡單明了而且有說服力。但最重要的是,該說則說,不該說則不說,不了解的事就不該說,甚至突然想起的話題,也應該盡量避免向朋友提及。”

俗話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亂邦。所以老於世故的人,對人總是唯唯諾諾,可以不開口的,就盡可能做到三緘其口。

在現實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複雜的環境中,不注意說話的內容、分寸、方式和對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禍從口出。因此,說話小心些,為人謹慎些,使自己置身於進可取、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動權,無疑是有益的。一個毫無城府、喋喋不休的人,會顯得淺薄俗氣、缺乏涵養而不受歡迎。

隨便說話的害處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隱私,你說話時偏偏在無意中說到他的隱私,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會認為你是有意跟他過不去,從此對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別有用心,極力掩飾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對你非常不利。如果你與對方非常熟悉,絕對不能向他表明你絕不泄密,那將會自找麻煩。唯一可行的辦法,隻有假裝不知,若無其事;他有陰謀詭計,你卻參與其事,代為決策,幫他執行,從樂觀的方麵來說,你是他的親信之士,而從悲觀的方麵來說,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雖然謹守秘密,從來不提及這件事,不料另有人識破機關,對外宣傳,那麼你無法逃掉泄密的嫌疑。你隻有多多親近他,表示自己並無二心,同時設法偵察泄露這個秘密的人;對方對你並不十分信任,你卻極力討好他,為其出謀劃策,假如他采用你的話,而試行的結果並不好,一定會疑心你在有意捉弄他,使他上當,即使試行結果很好,他對你也未必增加好感,認為你隻是偶然發現,不能算你的功勞,所以,你在這個時候還是不說話為好;對方獲得了成功是由於采納了你的計策,而他又是你的領導,那麼他必然會怕好名聲被你搶去,內心惴惴不安。你知道這一情況後,就應該到處宣揚,逢人便說,極力表示這是領導的計謀,是領導的遠見,一點也不要透露你曾經出了什麼力量。

你有得意的事,就該與得意的人談;你有失意的事,應該和失意的人談。說話時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和火候,不然的話,一定會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達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別人在說話時機、場合上的失誤,拿他人當槍使,以達到損人利己的目的。

常言道:“禍從口出”,為人處世一定要把好口風,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可信,什麼話不可信,都要在腦子裏多繞幾個彎子,心裏有個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為其利用,後悔就來不及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壓在心裏不願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間,哪怕感情不錯,也不要隨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訴對方,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與公司的事有關。如果你無意之中說給了同事,很快,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會成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這樣,對你極為不利,至少會讓同事多多少少對你產生一點“疑問”,而對你的形象造成傷害。

還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訴的是一個別有用心的人,他雖然不一定在公司立即進行傳播,但在關鍵時刻,他會拿出你的秘密作為武器回擊你,使你在競爭中失敗。因為一般說來,個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體麵、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汙點的事情。這個把柄若讓人抓住,你的競爭力就會大大的削弱了。

[BT2]9.說話不要太直接,曲徑方可通幽

【原文】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大意】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有一個直率坦白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父親。”孔子說:“我的家鄉坦誠的人與你所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坦誠就在這裏麵了。”

按照孔子的看法,一個人不能一味地講究坦誠。換句話說,坦誠也有一定的講究。

說話坦誠固然很好,但也需要視情況而定,很多時候,說話要會繞,正所謂“曲徑通幽”,輪船會“繞”才能避開險灘暗礁。做事時語言的把握也應如此,能走“曲徑”,會讓你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而做事成功的機率也會大大增加。

陳毅同誌當外長時曾主持過一次談國際形勢的記者招待會。會上陳毅談到了美製U—2型高空偵察機騷擾我領空的事情,並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有個外國記者趁機問道:“外長先生,聽說中國打下了這架偵察機,請問是用什麼武器打下的?是導彈嗎?”隻見陳毅用手作了一個用力往上捅的動作,說:“我們是用竹竿子捅下來了。”與會者無不捧腹大笑,那個記者也知趣地不再追問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偵察機嗎?陳毅同誌回答的顯然有弦外之音,但卻妙不可言!試想,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實相告,就會泄露我國的核心機密,當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說“無可奉告”,會使會議氣氛過於板滯、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這句錯話,卻聽起來煞有介事,既維護了國家機密,又造成了幽默輕鬆的談話氣氛,真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絕!

由此可見,在特定環境與形勢下,正話反說,繞個彎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反而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生活中,當有人求你幫忙時,如果實在做不到時,能直接拒絕最好,若礙於情麵不好直言相拒,那就不妨婉言推掉,這樣既可以不破壞雙方的關係,還能讓你免受無謂的煩惱。

有一次,林肯在某個報紙編輯大會上發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編輯,所以他出席這次會議,是很不相稱的。為了說明他最好不出席這次會議的理由,他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麵孔看。”

“她說:‘我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人!’”

“我說:‘你大概講對了,但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她說:‘當然你已生就這副醜相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呆在家裏不要出來嘛!’”

大家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啞然失笑。林肯在這裏巧妙地運用了自嘲來表達自己的拒絕意圖。既沒讓人難堪,還在愉快的氛圍中領悟到林肯的意圖。

此外,有時一些話如果不好直接說出來。還可巧妙地尋找借口來為自己解圍或是保全他人的麵子。

舞會上別人邀你,你內心實在不想跟他跳,可說:“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達到謝絕目的,又不傷別人的自尊心。

與人約定參加活動,但你卻忘了去參加,想起來時不免有些忐忑。這時,你如果直接說忘了,將會影響別人對你的信任,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況下,失約的可能原因有身體不適、家中有事、客人來訪等,你可挑選較合情理的一種,作為事後的解釋。

為了避免直言,運用各種暗示,以含蓄、隱晦的方法向對方發出某種寓著自己真實想法、態度的信息,以此來影響對方的心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意,這也不失為一個妙招。

一次,某鄉黨委為了加強機關幹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麵作了一係列規定。決定由曾在鄉屬企業擔任過多年負責人,不久前剛調到機關任傳達工作的一位老同誌負責考勤登記。這位老同誌認為這項工作易得罪人,不願意幹,說自己過去就是因為做事太認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訓”。

聽了他的話,鄉黨委書記委婉地講了一個故事:某電影導演,為拍部片子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員。一天,發現了一個合適的人選,便通知他準備試鏡頭。這個人十分高興,理了發換上新衣,對著鏡子左照右看,總感到自己的兩顆“犬牙”式的牙齒不好看,於是到醫院把牙齒拔掉了。後來,當他興致勃勃地去報到時,導演一見到他就很失望地說:“對不起,你身上最珍貴的東西,被你自己當缺陷給毀掉了,我們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講完後,這位老同誌懂得了“堅持原則,做事認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質,於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