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開開心心的生活——孔子思想與現代人生活的態度
現代人的生活,整日茫茫碌碌,很多人都是在為別人而忙,很多人都沒有自己的快樂,原因何在?就在於過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說到這一點有的人或許會問了:“說的倒容易,誰不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辦得到嗎?”
辦不到嗎?看看人家孔夫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活的多麼自在,人家不也照樣很忙碌嗎?所以說,忙不是問題,關鍵是不能瞎忙,不能因為忙而忘了開心的生活
[BT2]1.開心常伴,自在生活
【原文】子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大意】孔子說:“在家閑居的時候,儀態要舒展自如,神色要和樂喜悅。”
一肩挑盡古今愁,憂國憂民憂天下的孔子在家閑居時卻儀態舒展自如,神色和樂喜悅,過著無憂無慮的個人生活,完全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副愁眉苦臉,嚴肅莊重的樣子。這是因為他雖然憂國憂民憂天下,但卻不憂個人生活,在個人生活上抱著以平淡為樂的曠達態度,所以始終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說到底,就是他很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精神。而不像我們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東奔西竄,疲於奔命。電話有了要傳呼,傳呼有了要手機,生怕失去了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卻又逢人便感歎:“唉,活得真累”難道這累不是你自找的嗎?更何況,你累什麼呢?不外乎是累財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個人的利益,其結果是連“燕居”的時間都沒有了,更不用說什麼“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與其如此,倒不如向聖人學習,看開個人名利之累,退而閑居,保持舒展和樂的心態,平平淡淡,輕輕鬆鬆過一生。
美國人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得到的結果頗令人泄氣,竟然有高達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工作不快樂,而他們之所以繼續呆在原來的位置,並非完全是受製於經濟因素,而是不知道自己還“想”做些什麼?即使他們“想”為自己活,卻找不到“著力點”。
美國心理專家歇爾女士經過觀察後認為,盡管很多人生活的步調快速,但卻愈來愈失落,因為這些人未找到正確的生活軌道,所以常常會感到焦躁不安。歇爾比喻:“這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往錯誤的方向加速前進,但又不見回轉道。”
歇爾同時發現,很多人都犯了相同錯誤:誤以為“能力”等於“快樂”。但是,一人“能”做的事,並不一定就是他“想”做的事。譬如說:一個“能”賺兩百萬年薪的人,他“想”做的也許隻是陪心愛的小女兒遊戲。
為了別人而活,使得多數人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他們過著不快樂的生活,做著不合誌趣的事,即使是他們當中不乏外表看起來功成名就的人,但是,心中隱隱然老是有一種想“衝破現狀”的欲望。
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受?縱使職位愈爬愈高,薪水也節節上漲,不過,這並不是你真正想過的日子,盡管人人羨慕你,但其實這些表象隻不過是生活無趣的“安慰品”罷了,你心裏想的很可能隻是散散步、種種花、飼養動物、看幾本好書、和好友把酒言歡,這些再簡單不過的事情而已。
朋友們都說:“黃小姐是一個活得很精彩的人。”
目前,黃小姐自己經營一家小型的行銷顧問公司,同時也擔任業餘的舞蹈教練。此外,她熱愛騎馬、登山、遊泳、運動,即使工作再忙,每年她總會抽出八到十天的空當專程飛到紐約,想辦法用最廉價的方式去觀賞歌劇,或者上幾堂舞蹈課。
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黃小姐非常樂在其中。幾年前,當黃小姐還在一家外商電腦公司工作的時候,看到很多的工作夥伴依循著一種傳統固定的模式——對於生活沒有太多的想法,仿佛很認命地隻想到繼續往上爬。當時她就意識到:不希望自己變成一個隻知道工作、硬邦邦的電腦人。
後來,她離開了那家公司,自行創業,卻聽到周圍很多反對的聲音:“女孩子創什麼業?你為什麼不幹脆去找一個男人嫁掉算了!”結果,黃小姐並沒有去嫁人,她告訴那些人:“我很想試試看!”因為,她想走自己的路。
其實,剛開始她連創業的資金都沒有,僅有的財產是一張辦公桌以及一台向朋友借錢分期付款買來的電腦,但是,她從來不擔心會餓肚子,心裏隻有一個簡單的念頭:“去做就對了!”
有一天,臨時需要一筆錢周轉,她把身上最後的八千元都墊下去了,結果,就在當天下午,她接到生平第一張客戶寄給她的支票,她說:“接到那筆酬勞時,我真的很興奮,那種感覺跟以前拿到公司付給你的薪水很不一樣!”
黃小姐說,她一直追求“既單純又豐富”的生活,她從沒想過要把事業做到多成功,規模要發展到多大,她隻是忠於自己的感覺,很專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一陣子,她發現自己不太開心,於是她就回頭去想,小時候做過什麼事讓自己快樂的;她猛然想起了念中學的時候曾經熬夜完成的一幅圖畫,讓她產生莫大的喜悅。她做了一個結論:“我想,這就是專注,惟有發自內心做事的時候,才能持續激發對人生的熱情。”
要找出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其實不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你的心中尋找線索。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在過去的經驗裏,有哪些嗜好曾經令你振奮?如果說,維持基本的物質需求無虞,你會把剩餘的時間、精力用在哪裏?你是不是花了太多的力氣去追逐身外之物,或者為了滿足別人,而把自己內心的真愛丟棄不顧?
想為自己活,就是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窮畢生之力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談何容易“為自己活”?
[BT2]2.管好自己的生命時間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大意】孔子在河邊感歎說:“一去不複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
時光如流水,一去不複返;
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諫。
孔子一方麵感歎時光易逝!往事難再,另一方麵以水為喻,勉勵我們進德修業,都應該像流水不止息的河水一樣,孜孜不已,不舍晝夜。
無獨有偶的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曾感歎道:
“人的腳甚至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他的體會與孔子是相通的。
他們所發出的感歎,在曆史的軌道中產生共鳴回響,至今仍不絕於耳。而這種感歎所包含的意義,還可以從各個方麵延伸,引發我們思考宇宙的奧秘,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如此等等。那可真是縱貫古今的一大感歎啊!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出了一個有趣的謎語:
“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
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時間。高爾基的回答同樣充滿辯證法: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時間有長短、快慢、平凡與珍貴的區分嗎?
有,也沒有。
說有,是因為,對個人生命時間來說,時間是有區別的。
說沒有,是因為,時間是不變的,無始無終,是沒有區別的。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時間裏,區別就在於使用時間的方法不同。因而,價值和意義就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想在自己有限的時間裏,實現人生無限的夢想。
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時間不白白度過?
這就需要對自己的生命時間作出合理的安排。
青少年要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時間。
中年人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時間。
老年人要安排好自己的休閑時間。
人的時間是有限度的,要創造成功的人生,就要對自己的生命時間,從青少年到老年有一個整體的安排和規劃,有步驟地實現人生的構想。
一般來講,人都是青少年時期學本領,中年創業,到老年才能坐享其成。
漢代有一首題目為《長歌行》的樂府詩,這樣寫道:
百川東到海,
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可見古代人對生命時間就有清醒的認識。其實,人一生下來,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時間作出安排。在他少不更事的時候,這種安排要由父母來進行,一旦他長大成人,就要對自己負責,就要安排自己的生命時間,以保證實現自己的人生目的。
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就要按照時間的安排去實踐,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時間就是在實踐過程中一點一點失去的,在你的生活中,時間就像布袋子裏的水,存不住的,不知不覺就漏光了。
管好自己的時間,就是不要讓時間漏掉。
不管是你的學習時間,還是創業時間、休閑時間,每一天都要有一個合理的安排。
(1)製定一個24小時作息時間表。
(2)按作息表生活。
(3)每天晚上,對照檢查。
(4)當天沒有完成的事情,及時製定補救措施。
(5)逐漸養成習慣。
[BT2]3.富貴如浮雲,美名傳千世
【原文】子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大意】孔子說:“齊景公擁有4000匹馬,但他死的時候,老百姓並不認為他有什麼德行可以稱讚,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老百姓卻直到現在還對他們稱讚不已。”
孔子所說的意思是:富貴如浮雲,美名傳千世。
一個人,無論他多富有,在他生命走到盡頭時,這些財產都會像浮雲一樣飄走,被人們忘記,隻有美好的名聲,是會流芳百世的。
到了生命的盡頭,一切的爭鬥,一切的算計,一切的榮耀,一切的恥辱都已成為過去,現世漸漸退隱而恍若彼岸,與自己渺然無緣。一種痛惜,一種對於生命的親切留戀油然而生,這是否是人們常說的“良心發現”呢?如果是,那可真是發現得太晚了一點啊!
基督教不嫌晚,而是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良心發現”的一瞬,於是有臨終懺悔的儀式。這種儀式,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科技文明昌盛的今天,其基點是否正是建立在“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認識上呢?
後世常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來指一個人臨死時說的話往往是善良的。
曆史名人和當代偉人,在他們生命最後一息留下的片言隻語中,無不體現了這一“善”字:末代皇帝溥儀在臨終前的“回光返照”中急切地說道:“救救我!我還要給國家做事呀!”表明了這位獲得新生的最後一位封建帝王對新社會的強烈責任感;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臨終對身邊的醫護人員說:“我這裏已經沒事了,你們去忙別的吧。”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人格;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正執著於他的研究工作時,一群羅馬士兵突然闖進門來要殺死他,當此危急時刻,他大聲疾呼:“不要動我的圓!”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紀德臨終時說:“恐怕我的句子在語法上有毛病。”當代科學泰鬥愛因斯坦臨終前還在改寫統一場論的科學論著,對陪伴他的親人說了句“我在這裏做我的事,你去好好睡吧”,便溘然長逝。這些遺言,無不體現了孜孜以求造福於人類那樣一種“春蠶到死絲方斷,留贈他人禦風寒”的崇高精神!
另一些臨終人語則雋永含蓄,體現了人生態度: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被宣告死刑喝下致命的毒藥之前,向好友克利頓說:“我還欠阿克勒比奧斯一隻雞,請別忘了還他。”德國作家席勒臨終告訴病床邊的人說:“許多事情都變得平淡而明白了,在我理解之中。”英國政治家丘吉爾臨終頓悟人生煩惱,他對隨侍身旁的妹夫說:“唉,煩死了!”
有些名人麵對死神的降臨,依舊是那麼幽默和風趣:德國詩人海涅臨終前,有探試者問他:“要不要請牧師祈禱?”他說:“不必了,上帝會寬恕我的。”美國喜劇作家馬克?吐溫臨終,向聚集在他病房的人們訣別道:“再見,我們還會相逢的!”法國諷刺作家拉伯雷臨終風趣而平靜地說;“把幕放下來吧,喜劇已經結束了。”英國詩人拜倫臨終顯得平靜和清醒,他說:“現在我要睡了。”另一位英國詩人濟慈臨終要人們把他抬起來一些,他說:“我要死得安逸一點。”美國幽默小說家歐?亨利臨終對在場的人提出要求道:“把燈全點上吧,我不想在黑暗中回老家去……”
[BT2]4.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大意】孔子說:“有錢有地位,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擺脫,君子是不擺脫的。君子一旦離開了仁道,還怎麼成就好名聲呢,所以,君子任何時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頓飯的短暫時間裏也不離開仁道,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我們今天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什麼“道”,合法之道。說到底,也就是仁義之道——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礎,生活的原則。
所以,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倉促之間還是顛沛流離之時,都絕不能違背這個基礎和原則,用孟子的話來說,還是那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當然,這裏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則。對於那些“跟著感覺走”,甚至“過把癮就死”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麵對激烈的競爭,弱肉強食,爾虞我詐,隻要能達到目的,不擇一切手段,還有什麼仁道的原則可遵循呢?如果說有,那也是“盜亦有道”的原則——目的就是一切。
這已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選擇問題了。
商品競爭的激烈,使每一個做著發財夢的商人不得不絞盡腦汁,不至於淪落到破產的境地。於是,一些心術不正的人便不惜瞞天過海,坑蒙顧客。在美國費城西區有兩個挨得很近的廉價品商店,兩個店的老板是死敵,一直進行著無休無止的價格戰。“出售愛爾蘭亞麻床單,甚至連有鷹一樣眼睛的瑞伯女士都不能找出任何疵點,不信請問她;而價格卻低得可笑,隻需6美元50美分。”當一個櫥窗出現了這樣的手寫告示時,兩小時後,另一家櫥窗就會出現這樣的告示“瑞伯女士該配一副近視眼鏡了,我的床單質量一流,隻需5美元95美分。”而且,兩店的老板常站在店外,尖聲對罵,幾乎每次都發展到拳腳相加。最後,總有一方的老板敗下陣來,咒罵另一個是瘋子,買他東西的顧客也是瘋子。這時附近的每一個人都會擁入獲勝的廉價品商店,將床單和枕套搶購一空。直到後來,兩個廉價品商店各換了一位新老板,他們各自對兩店前任老板的財產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有一天,他們發現兩店之間有條秘密通道。並且在兩店的樓上兩個老板住過的套房中發現了一扇連接兩套房子的門。後來才知道:這兩個死對頭原來是兄弟倆。所有的詛咒、謾罵、威脅以及一切相互間的人身攻擊全是在演戲。一個微妙的鄰裏關係製造了所有的騙局,他們所賣的商品全是二流貨。
兄弟倆為了賺錢,不惜天天施展苦肉計,手足相殘,其手段確實高明,但終究隻是小本經營的雕蟲小技。隻有經營者設身處地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以誠待客,以心換心,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誠實的企業形象,以此換來顧客對產品的信任和青睞,才是企業生財的長遠之計。
在我國市場經濟逐步建立且又尚未建立的過程中,一些人利用經濟生活尚未完全有序的空隙,合法或非法地獲得了與其勞動付出不成比例的財富。這種經濟發展中不能反映本質的“泡沫經濟”現象,再加上國有企業至今尚未完全理順的分配機製等因素,就容易出現這樣的誤導;勞動未必是致富的可靠手段,才能未必是獲取社會報酬的必要條件。於是社會上掀起新的讀書無用論。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我國的市場經濟正在不斷地發育、成熟和有序,社會的勞動報酬也將不斷地趨於公正和合理,“一夜暴富”的夢想將越來越難以成為現實,這必能使真正的能人能夠通過合法手段富裕起來,實現“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BT2]5.生活優越時更須寧簡勿奢
【原文】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大意】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說:“就一般禮儀而言,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浪費,寧可悲哀過度。”
孔子雖然十分重視禮儀,但卻反對形式主義的排場,而強調內心和感情上的符合禮儀要求。
以我們今天的社會風氣對照聖人的要求,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禮儀不從簡而尚奢,越奢侈越有排場就越體麵越風光。喪禮更是鋪張而無真正的悲哀。所謂“紅白喜事”,那“白喜事”本是為避諱而言,現在對很多人來說倒成了名實相符的喜事了,比如說家裏老人壽終正寢,一喜少了一個負擔,一個拖累;二喜可以收禮錢,借此發一筆不大不小的財;三喜有遺產;四喜可以借機聚賭,麻將直打到喪事辦完。這樣的喪禮,有幾個人內心裏是真正的悲哀呢?
假若聖人活到今天,眼見我們今天的排場,真不知道要感慨到什麼程度哩。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講奢侈排場的人常希望勝過別人,因而常有大款鬥富的故事。而過分節儉.便事事不願與人互通有無,容易陷入固陋。兩者均不可取,但比較起來,寧可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