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是世界首富之國,但瑞士人的節儉卻是出了名的,有時顯得近乎“摳門”。歐洲有一句諺語,大意是說瑞士人有兩個錢袋,裝錢少的錢袋是準備請客的。即使是為自己購物,他們那種認真、耐心、掏錢時的謹慎,也使人歎為觀止。比如選購一張價格低廉的普通中國畫,常常是戴上眼鏡看,又摘了眼鏡看,放遠了看,又拿近了看,仔細端詳,反複比較,就是這樣的功夫花過,有時也還是終於擱下不買了,這似乎也為瑞士民族平和、閑雅的氣度作了一個注釋。
真正靠勞動致富的人是很少揮金如土、奢侈淫逸的。李嘉誠是世人皆知的華人首富,而他至今仍住在30年前的老房子裏;他擔任公司總裁,可對自己的年薪的發放有嚴格限製。台灣塑膠大王王永慶,不僅自己克勤克儉,而且嚴格限製子女的零花錢,每項花費都要有詳細的記錄,花一塊錢也得有所交代。因為他們“一粥一飯,常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創業維艱。”1994年7月,亞曆山大?盧卡申科出任白俄羅斯首屆總統,直到就職前一天,他還住在農村,他的夫人和小兒子至今還生活在那個偏遠的村子裏,他們的家是一座極普通的兩層磚樓,還是集體農莊分給的。勤勞的總統夫人說:“我從不追求什麼榮華富貴和顯赫地位。”
“奢則不孫”,一旦陷入奢侈糜爛的泥坑,就會互相攀比,就像穿上有魔力的紅舞鞋,身不由己,欲罷不能。不如節儉一點,好比吃精美點心,每次津津有味地吃一點,你對點心便總懷有美好印象。如若吃得太飽,甚至吃傷了。點心的魅力便會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永遠消失了。
[BT2]6.好色不見得就是錯
【原文】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大意】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愛道德像喜愛女色一樣的人!”
“食色性也”。這句話流傳千古,它表明:每個人活著都有自然本性,別人應當尊重這種本性;但是,人之所以為人,還應當克製這種本性,故必須愛好做人的美德。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歎息沒有看見過一個真正好德的人,言下之意就是人應該好德如好色。
孔子這話可謂石破天驚,用“好色”來比喻“好德”,將曆來信奉禁欲主義的理學家們一棒子打暈。
真實的孔子是個真實的人;所謂聖人就是說真話的人。前麵我們已經講了,孔子既不主張禁欲,更不主張縱欲,而是主張人在順其自然的大前提下應該努力自尋所愛。
我們知道,先天本能,謂之元氣。人的元氣是直接決定生命的巨大因素,元氣一散人就死,元氣一少人就衰。因此,鞏固先天元氣乃是人長壽長樂的一大法寶,更是洞察宇宙玄機的智慧所在。
色就是性欲。孔子說“食色,性也”,將之直接歸於人類本性。既然是本性,就應該固守。性欲產生性衝動,性衝動產生性結合,性結合產生性快感與性高潮,作為實相實有的萬色之色的人便因此得以實現生命的真與美,實現人性的爽與樂。
說白了,世界上真正讓人高興的事並不多,而兩情相悅與和諧高亢的性生活就是人生最美的樂章。聖人貴生,因此不可能不好色。
美女是天地的精華,是山川自然的精靈。歌德讚頌:“偉大的女性。引領我們飛升”。
魯迅說:“我可以愛。”
於是,我們看到本來灰暗一片的街頭向我們迎麵走來一位又一位絕代佳人,讓人真正地感受到生在盛世。
美女之美,全在天然。
李白寫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楊貴妃太胖,出浴之時不像荷花,倒像一節藕。
西施浣紗於香溪,玉臂輕揚,雪膚摜露,這才是清水出芙蓉。
楊貴妃雖美,不過是貴婦人。
西施之美,卻是天真無邪的村姑。
世界上最美的美女是村姑,絕不是貴婦人。將村姑奪去當貴婦人是最大的褻瀆。但不想當貴婦人的村姑少之又少。
美女時刻麵臨變質,少女時刻麵臨失貞,美是脆弱的。
所幸的是,人世間的女孩子一批又一批成長了起來,永遠有超凡脫俗的西施出現,安慰世間所有熱愛美女的人。
也許,對有些人來說,隻有多一份性情,人生才有快樂。
深情美好的愛情讓人感歎。古今情聖都是先知先覺者,其不朽的傳奇將繼續鼓舞人們為追求至臻至美的聖潔愛情去奮鬥。而孔子的性情主張與快樂主義將沐浴更多的人,使我們的人性全麵複蘇。
李白那兩句著名的詩旨在揭示最美是天然。孔子當然也深知此理,他在與弟子子夏論詩禮時說“繪事後素”,用繪畫(即“繪事”)打比方,說白描(“素”)最美,由此揭示最美是天然、沒有天然不可能美的真諦。
孔子說:“食色性也。”這句話是說好色是人的本性,應該固持。人不近色,則人性無有;人性無有,則不能為人。孔子說過人要“戒色”,但並沒有說禁色。“戒色”是無為,不是不為;同時,孔子更提倡與“色”相關的一個字“德”,即提醒做人的道德。
孔子說“好德如好色”,肯定了好色是為善。同時,好色也是好美,“美”引領世人向善。俞心焦的詩作《她的美驚醒了死者》,意思就是說美能使死者“複活”,美是一種大善。
[BT2]7.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大意】孔子說:“我15歲立誌學習;30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至40歲時才明白;50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60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得進去;到了70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孔子用簡單的幾句話勾勒了自己的一生。從中也大體顯示了一個成功的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所要達到的目標:少年時代發憤學習;30歲左右成家立業;40歲前後應該有堅定的信念;50歲上下就要明白世上的當然之故和必然趨勢;60歲時要達到聲人心通的境地,對各種意見都能正確地理解和對待;70歲時對社會的法則運用自如,精神進入自由王國。
儒家把實踐仁、義、禮、智的價值觀念視為順“天命”,即看成自己必須承擔而絕不能推卸的做人的責任。能知天命,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處,就不會產生失落感、憂愁感,不會因為一時一事的得失成敗而煩惱,不會因為社會的動亂、生活的甘苦、個人的榮辱、生命的安危而擾亂自己的人生追求,孔子的一生都在向這個目標奮鬥。睿智超常的孔子尚且“五十而知天命”,世間凡夫俗子大概隻有徘徊於知與不知之間了。
與其說“人到七十古來稀”,不如說“人到七十萬事休”。表麵上看,聖人似乎說人到70已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但實際上,這種“自由”,這種“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欲望的消退為代價而換來的。也就是說,人到了70歲,還有什麼呢?即使隨心所欲,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更不要說有什麼超越法度和越軌的行為了。
當然,夫子自道,也許說的是聖人的境界,或至少是古典君子的境界。對於現代人來說,物欲橫流,奢望無窮,到70歲的古稀之年仍窮奢極欲,貪婪不止的仍大有人在。如若不信,隻看那些經濟犯罪和政治犯罪的大盜即可一目了然。
回到夫子自道的話題上來——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晏殊《鵲踏枝》)
聖人回顧生命曆程,飽含人生的品味和慨歎,言有盡而意無窮,令千古讀者讀之,莫不感慨萬千。
當然,“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曆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也。”(張潮《幽夢影》)
不同讀者根據自身的人生曆程和體驗來品味聖人的微言大義,必然是酸甜苦辣皆不同,各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你是什麼滋味呢?
生活的藝術就在於知道何時應該緊緊抓住生活,何時卻又該放棄,這因為生活是複雜的。生活既讓我們依賴它的許多賜予,又限定了我們依賴的程度。猶太先知說過:“人緊握著拳頭來到世上,卻鬆開手離去。”
的確,我們應該抓住生活,因為生活是奇妙的,到處都充滿了美好的事物。而在很多情況下,隻有在回顧過去並突然意識到它再也不會出現時,我們才認識到這一真理。
有些人毫不珍惜這樣美好的生活,而是太注重瑣事,有時甚至拘泥於小節,以至於對美好的生活沒有反應。的確,生活的賜予是珍貴的,但我們太不注意它們了。我們應該不為創造生活的奇跡或懾於生活的威脅而奔忙,應虔誠地對待即將到來的每一天,擁抱每一個小時,抓住珍貴的每一分鍾。但又不能抓得太緊。所以生活哲學的另一方麵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要有所失,並且應該學會怎麼放棄。
要掌握這門學問是不容易的,尤其當我們還年輕,並天真地認為這個世界是受製於我們的,隻要我們有充滿活力的熱情和期望,就一定能夠實現。
在生命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有過挫折,並從中得到了鍛煉。隻是在我們離開了家並失去了它的保護時,我們才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被關進學校接受教育,爾後我們離開爸爸,媽媽和童年時代的家。我們結婚,生育子女,最後也得讓他們去開創自己的事業。我們要麵臨著父母和配偶的死亡。我們也麵臨著我們自身力量緩慢地或較快地衰弱。最後,我們必須麵對自然死亡,失去我們自己就像我們沒有出現過一樣,同時也失去我們過去得到的和夢想的一切。
但是,為什麼我們要聽從於生活矛盾的安排?為什麼美好的風行一時的事物不能長久持續?為什麼當我們所珍愛的一切最終將離我們而去時,卻讓我們付出了愛的代價?
為了解開這些疑團,我們必須通過通向未來的窗口觀察我們的生活。一旦我們這樣做了,我們將認識到,雖然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是永恒的。
生命決不僅僅是一種存在。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進程。我們的父母通過我們延續其生命,我們將通過我們的孩子延續生命。由我們所形成的製度也將通過他們來延續。我們塑造的美好形象不會因為死亡而黯然失色。雖然我們的肉體會腐爛,我們的雙手也將幹枯,但它們創造的真、善、美將永遠流傳。
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在積累那些終究要化為灰燼的東西上麵。不要像追求物質那樣追求思想,因為是思想賦予了生活以意義,它具有永恒的價值,它同物質是完全不同的。
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去充當的社會角色,放棄束縛你的世故人情,放棄偽裝你的功名利祿,放棄徒有虛榮的奉承誇獎,放棄各種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夠騰出手來。用足夠的精力和智慧來贏取你真正應該有的東西,充分地努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自在自由地發掘自己的潛力,主體明確地直奔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果我們不及時地將損害我們的雜草和腫瘤放棄,不及時地將它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掃除,從心靈裏清理出去,它們就會妨礙我們本應快樂擁有的一切,絆住我們努力前進的腳,蒙住我們判斷是非的眼睛。會腐蝕我們的生存,占據我們寶貴的人生空間,榨幹我們生命土地裏的水分和營養,打破我們的發展次序,給人生添亂添煩。
生命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隻有一次,我們不能讓太多的無關的人事功名,來消耗我們的光陰和智能;也不可能去成就許多種事業,做到名利雙收事事如意;更不能和那些消耗我們的人事,打持久戰,讓它們給我們不斷地帶來麻煩和損失。我們要用取舍與選擇來保護自己,來成就自己,來磨煉自己。
[BT2]8.棄權利如棄敝屣
【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大意】孔子說:“泰伯,那可以說是具備至高無上的品德了,三次讓出天下,老百姓簡直找不出恰當的語言來讚美他。”
棄權利如敝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在曆史上並沒有幾個。相反,比比皆是的倒是爭權奪位,為天下大權而殺人放火,爭城掠地,勾心鬥角,骨肉相殘。直到現代社會,莫說讓出整個天下,就是讓出一個單位的領導權來,也會要了很多人的老命,寧死也不情願的。
有什麼辦法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權力就是有這麼大的吸引力。“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在很多人眼裏,有了權就有了一切,沒有了權就沒有了一切。所以有“權、權、權,命相連”的說法。
這些看法,這些說法,大概在孔子的時代就已經不新鮮了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把三讓天下作為至高無上的品德來歌頌呢?
誰不知道,王位至高無上。古代帝王自命“天子”,舉國獨尊。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黎民百姓山呼“萬歲!”身居華屋甌宇,後宮佳麗如雲;食有珍饈美味,享不盡的人間富貴。且玉璽在握,生殺予奪,令行禁止,全憑“王者”旨意。
如今的人說:“有權就有一切。”有的人更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有權的人便可“五子登科”。隻要你有印把子在手,什麼妻子、兒子、房子、車子、票子等等問題,就全不在話下。誰不有求於你。即便是蓋個印章,也可“正大光明”地索取“手續費”什麼的。
時下有“權錢交易”之說,其內涵尤深。其核心就是個“權”字!
一旦讓位於人,不就等於將銀子拱手送人,那就意味著放棄個人的一切權利。沒有權,就管不了人;沒有物,就吸引不了人;沒有錢,就說動不了人呀!對於這一再簡單不過的“真理”,難道說三千多年前的泰伯竟不知曉,他卻硬要將一個眾人求之不得的王位讓給三弟季曆。他寧肯犧牲個人利益,三番兩次地讓位,足見其心之誠。其德之高,確與殺弟弑兄、爭權於朝、爭利於市之輩大相徑庭!
對於泰伯的德行,別說古代的“民無得而稱焉”,就是今天我們也難以找到恰當的言詞來予以評說。
[BT2]9.能知足,方能常樂
【原文】子曰:“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大意】孔子評論衛國的公子荊說:“他善於居家過日子。剛剛有一點財產,便說:‘差不多夠了。’稍稍增加一點,便說:‘差不多完備 了。’富有以後,便說:‘差不多美滿了。’”
公子荊顯然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用我們今天一般的看法,會認為他很平庸,沒有什麼高標準的追求。豈不聞:“萬元戶,貧困戶,十萬元戶才起步,一百萬元不算富。”而公子荊剛有一點財產,充其量算個“萬元戶”吧,就在那裏說什麼“差不多夠了。”稍稍增加一點,肯定是不到“十萬元”嘛,就聲稱“差不多完備了。”這不是很沒追求嗎?
其實,話倒不能這麼說。
老子就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知足常樂。一個人知道滿足, 心裏麵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 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用叔本華的觀點來說, 就會使人生在欲望與失望之間痛苦不堪。麵對現實,我們看到不 少鋌而走險而落得聲敗名裂的人正是因為欲壑難填,貪得無厭而 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這些人的犯罪事實,很多人都會由衷感歎 說:“要是他早一點收手,大概也不會走到這一步罷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些感歎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問題是,一旦受貪欲支配,又哪裏會知足,哪裏會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相反,倒是很難得修煉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物欲誘惑滾滾而來,擋也擋不住的時代。
人是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但這與知足並不矛看,做人要想有好的心態,就是要能將這二者有效的結合起來。實現了一個目標後,可以準備下一個,但不能在這個還沒實現時就想得更多,那就淪為了貪婪,事實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動力。
生活中,曾有過這樣種人:在大庭廣眾之間雙目昂視,麵色凜然傲氣衝天,旁若無人。也有一種人,就怕人不知道他才高八鬥,無論走到哪兒,說不上三句話,便開始為自己宣傳,即使做謙虛之態,亦是以退為進,並無誠意。
不可否認,這樣的人或許有其過人之處,有著一定的智慧與成就。但他一定不會是最成功的人,因為他不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這種人別人很難與之相處。
此外,還有一種人,眉眼之間洋溢著和平的神氣,動不動笑容滿麵,說起話來風趣橫生,不憂不怨的人,是屬於知足常樂的一型。
知足不同於自滿,雖然從表麵上看來,它們都是對自身情況感到滿意的反應,但事實上,由於出發點和外在表現的不同,它們往往給人以不同的感受。而從根本上說,知足也罷,自滿也罷,與外在客觀條件並不一定有相互的關聯,一個人自覺得生活到這個程度,於願已足,並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無懈可擊,樣樣可打滿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視客觀的條件,不妄想不貪求,也不去與他人比高下,能夠以寬容坦蕩的心去對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幹擾,順命隨緣地和平渡過。
那些驕傲的人,真的都是那麼自信、驕傲,對自身的一切都心滿意足,自認高人一等嗎?如果你肯仔細分析,也許會吃驚地發現,事情恰恰相反。
依據心理學上的說法,那種處處要表現自己的不凡,就怕誰人不知他的出類拔萃和光榮曆史,無法克製地要以驕傲的麵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滿足感、或自憐狂在作祟的人。因為缺少安全感、滿足感,便相對的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於要在別人的讚美或驚歎聲中找回信心,證明確實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樣不同凡響。驕傲、自滿、目中無人,是由於反常心理在後麵推動,不但予人極壞的印象,也是一種十分可悲的病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