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的人很容易被人們認為是胸無大誌。因為這些人往往在竟爭異常激烈的今時今日,卻不去掙,不去怨,不去嫉妒傷害他人,樂觀地生活著,這樣就導致別人以為他們沒出息、沒能力。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知足並不代表不進取,無大誌或拒絕與人競爭。它隻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態度而異,是一種看透世事無常後的大徹大悟罷了。
不與人比,堅持自己的成功原則、不用處心積慮的算計別人,懂得知足,那麼你就會擁有真正而長久的快樂。
[BT2]10.該放棄時不要斤斤計較
【原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魯哀公問宰我用什麼木頭做土神的牌位好。宰我回答說:“夏代用鬆木做, 周代用栗木做,用栗木做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戰戰兢兢。”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說它了,已經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不滿意宰我關於“使民戰栗”的解釋,因為它不符合德政愛民的思想。但周代又確實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也不好正麵批評宰我,而隻是從思想方法上來說,既然已經過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不管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這裏所表現的,到的確是一種棄而不咎的寬大胸懷。
有些東西,雖然你可能很不願意放棄。但是為了做事,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容納更多的東西,我們必須得丟掉它。
所謂破鏡難圓,覆水難收。生米既已煮成了熟飯,說也無益,勸阻徒勞,追究也於事無補,不如當作一次心靈的清掃,該丟棄的就丟棄,不讓心靈背負太重的負擔。這樣才能輕鬆趕路,快樂做事。
你一定有過年關前大掃除的經驗,當你一箱又一箱的打包,你是不是很驚訝自己在過去短短幾年內,竟然累積了那麼多的東西?你很懊惱,埋怨自己為何沒能在事前花些時間整理,淘汰一些不需要的東西?否則,今天就不會光是為了清理這些箱子,壓得你連背脊都直不起來!
人生做事又何嚐不是如此?在做事的過程中,每個人不都是不斷地在累積經驗和知識?這其中也包括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人際、健康、知識等等;另外,當然也包括了煩惱、鬱悶、挫折、沮喪、壓力等等。在這些累積的過程當中,有的早該丟棄而未丟棄,有的則是早該儲存而未儲存。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每天忙忙碌碌地過日子,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以致於總是沒能好好靜下來,替自己做‘清掃’?”心靈掃除的意義,就好像是生意人的“盤點庫存”,你總要了解倉庫裏還有什麼。某些貨物如果不能在限期內銷售出去,最後很可能因為積壓過多的資金而拖垮你的生意。
很多人都喜歡房子清掃過後煥然一新的感覺,當你拭掉門窗上的塵埃與地麵上的汙垢,把一切整理就緒之後,整個人好像突然得到一種釋放。
其實,在人生諸多關口上,我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得做“清掃”,念書、出國、就業、結婚、離婚、生子、換工作、退休……每一次的轉折,都迫使我們不得不丟棄該丟棄的,盡管有些東西我們仍然留戀不已,但不丟掉又會成為負擔,會拖拽你向前的腳步。
多年來,朱怡始終堅持一個習慣:每個禮拜六早上,利用別人不上班的時間,把自己的辦公室徹底清理幹淨,連一張紙都不留。平常下班回到家後,她也會在梳妝台前花一點時間,反省一天中發生的事,順便計劃明天該做的事。
朱怡很喜歡這種“向過去說拜拜”的清掃方式,把從前的自己做一個了結,然後,迎接一個全新的開始。
朱怡自行創業以來,每年的業績都是維持高增長。通常,人一旦站在高峰,總是很容易得意忘形。朱怡不是,她總是告訴自己:“一定要讓自己隨時放空,重要的不是回頭看,而是往前看,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她知道,有一天假使榮景不再,過去所有的輝煌都會一筆勾消。
幾年前,朱怡有過一次深刻的搬家經驗。由這次搬家,她真正體驗出入要隨時懂得“舍”。譬如,有些當初愛不釋手的擺飾,等換了新房子之後,卻和新環境格格不入,甚至變成最礙眼的累贅,連味道、風格通通都走樣了!
這個體驗讓朱怡產生很大的警惕:原來,人是會變的。以前認為不能丟棄的東西,並不保證自己會珍愛一輩子,不論是過去的收藏、衣服、品味、嗜好、成就、地位、財富,最後都可能不再屬於你。
朱怡常常被人問及:“你事業做得那麼好,如果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做一個選擇,你要選擇哪一樣?”她總是毫不考慮地回答:“除了家庭以外,我什麼都可以放棄。”
對朱怡而言,“回家”就是最適合進行心靈大掃除的場所。她很反對一些人,下了班之後到處找樂子,找地方狂歡,好像非得把所有的精力耗盡才罷休。她很懷疑,這樣的人沒有足夠的休息,疲累沒有得到充分的紓解,將如何麵對明天?
外人看朱怡,生活井然有序,而且總是神清氣爽。她說,這得歸功於自己每天勤於做“內在清掃”,所以,已經沒有留下什麼值得煩惱的事了!
不過,有時候某些因素也會阻礙我們進行掃除。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擔心掃完之後,必須麵對一個未知的開始,而你又不確定那些是不是你想要的結果,萬一現在丟掉的,將來又揀不回來,怎麼辦?
的確,心靈清掃原本就是一種掙紮與奮鬥的過程。不過,你可以告訴自己:這一次的清掃,並不表示是最後一次的清掃。而且,沒有人規定你必須一次掃幹淨,你可以每次掃一點,但至少在目前,你必須立刻丟棄那些會拖累你的東西。
[BT2]11.什麼是真正的愛
【原文】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 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抵以異。’”
【譯文】子張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辨別迷惑。孔子說:“堅持忠誠和 信用,唯義是從,這就可以提高品德。愛上一個人便想要他活得很好,一旦厭惡起來便又想要他馬上死去。既想要他活得很好,又想要他馬上死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經》所說:‘並非她家比我富,是你異心相辜負。’”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不僅是惑,簡直就是不可思議,是人性中愛恨生死的一筆糊塗帳。
所謂“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自在。”愛上一個人,連他 (她)的打他(她)的罵都成了“親”成了“愛”了,感到非常舒服,缺了還不行。還有人說:“愛一個人就連他(她)的缺點都要愛,這樣的愛才完整才投入。”更有“愛屋及烏”的成語,說是“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愛上一個人,連他房頂上停著的烏鴉也要一並愛。所有這些都是愛的表現。但到底什麼才是愛呢?這個問題連孔聖人都無從所答,隻能含糊的將愛貴之於迷惑。
愛是最為深奧的學問,愛也是一種最難體會的情感,所以千萬不要輕易為愛下定論。
有人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晴是我的一個朋友。她戀愛時,很少有快樂的時光。每次坐在一起聊天,她就會向我抱怨自己的男友是一個不懂一點浪漫的木頭。她經常忍不住發生質疑:他對我的愛,到底在哪裏。後來她遇見了一位把口哨吹得很響亮,情話說得很動聽的帥哥。他們在一次周末舞會上相識。沒有男伴的女友一個人坐在角落裏充當壁花,神情有些尷尬。
這時,他出現了。一雙黑亮得幾乎深邃的眼睛看著她,伸出手邀請她跳第一支舞曲。他的熱情和風度容不得她有半點的抗拒。“你知道嗎?他當時的樣子真是瀟灑極了。是我夢中白馬王子的形象。”
“他會在春天的夜晚,爬過幾米高的圍牆為我偷來隔壁花園裏的玫瑰花。周末時,請我出去吃大餐,跑了幾條街,買回那件被我相中的棉布長裙。他……”
“那你的現任男朋友怎麼辦?”她還想說下去,我卻忙不迭地用話打斷。
那次談話,我們不歡而散。我見過她的男友,是一個非常憨厚誠懇的男人。
憑一個女孩敏銳的直覺,這樣的男子是值得托付終身幸福的。我不想看到自己的女友為了幾朵玫瑰而放棄整個春天。或者隻因為一場動人的舞會而任意放逐手心裏已經把握住的幸福。再見她,已是一年之後的春天,陽光很明媚。她是來給我送喜帖的。
沒敢問她,新郎是誰,因為不想聽見那個預知的結果從她口中說出來,破壞了這春日午後和諧美好的氣氛。
但最後告別之前,還是忍不住問了她:“他怎麼辦?”
“木頭?”女友的眸子裏盛滿了笑意,仿佛是早已猜到我會這麼問似的。
“嗯。”我竊竊地應答,還是掩飾不住語氣裏的一絲擔心。
“他就是我明天要嫁的那個人。”
“什麼?”因為吃驚,我的聲音提得很高。
答案的確出乎我的意料。
“那是去年冬天的事兒了。”
晴啜了一口杯中的綠茶,晶瑩的玻璃杯中綠色的茶葉被輕輕蕩起,然後又慢慢沉入杯底。
她開始給我講他們的故事:
“那段時間我一直在考慮怎麼和他提出分手。好幾次,活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一看到他眼中真誠關切的目光我就不忍心打擊他。
因為每天和當時的那個他出去約會,都會玩得很晚。在到達我的住所前一定會經過他的房間。那天我回去時,已經很晚了,天正在下雪。快入冬了,天氣非常寒冷。
我裹緊大衣,走過他屋前時,發現門是虛掩著的。平日裏匆忙來去都沒有注意什麼,隻是那天真的已經很晚了,別人的房間門都是緊閉著,漆黑一片的。
隻有他的房間,透過虛掩的門縫還投射出些許溫暖的燈光,照亮了我腳下的路。一段本來漆黑孤獨的路,因為有了一絲微弱燭光的照耀而變得格外溫馨。於是,寒冷被驅散了。
而且我可以猜到的是,每次他都是這麼等我回來的。每次直到看著我平安回來,才肯放心熄燈睡下。剛才就在我回眸的一瞬間,他才慌忙把門掩上了。而我和別人的每次約會,他都是這麼無聲地等我回來的。
第二天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那個男孩提出分手。他難以置信地看著我,不發一言。
但我很堅定,告訴他,我已經找到一輩子要愛的那個人。”
溫暖的陽光穿過茂密的綠葉,照進來。晴的眼角閃動著幸福的淚花。
愛是很難琢磨得透的。什麼是愛?什麼不是愛?這需要我們用心思量,一定要慎重的選擇,不要輕言放棄。
[BT2]1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原文】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大意】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思想在中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婦孺皆知,其道理似乎已不言而喻。
但是,你不難發現,並非人人都能把這個道理貫徹到實際生活中去。
比如說,銀行家勸人們儲蓄時說:“錢莫盡花啊,細水長流,儲蓄起來既生息又應急,好得很哩!”可A先生B女士卻回答:“好什麼啊,今朝有錢今朝花,超前消費還更時髦,隻有傻瓜才存錢貶值讓你們去發大財哩!”
保險公司的推銷員多半也會遇到同樣的回答。
不過,這裏似乎也有一條代溝。一般說來,上了年歲的人容易成為銀行或保險公司的俘虜,而年輕新潮的一代大都是A先生B女士的同誌。
其實,A先生B女士們也懂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隻不過是所謂“瀟灑走一回”或“車到山前自有路”的人生態度占了上風罷了。
那是不是人越上了年紀越能夠接受儒學的思想呢?
人在生活中首先要謀求生存,不會生活就不會有發展,也就不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不管你的長遠理想多麼宏偉,如果你不會謀求眼前利益,那麼一切都是空談。
相反,如果一個人隻想著眼前利益而沒有長遠目標,那麼他也不會有多大的前途。他就像一隻忙忙碌碌的蜜蜂,一年到頭,東奔西走,不知道生活的快樂,也不知道成功的喜悅,這樣的人最苦命。
如果你的年齡是十八歲以下,那麼你可能即將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兩項決定——這兩項決定將深深地改變你的一生;這兩項決定對你的幸福、你的收入、你的健康,可能有深遠的影響;這兩項決定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毀了你。
這兩項決定就是你的眼前利益,解決了眼前利益,才能為你的長遠利益奠定基礎。很多人由於沒有解決好這兩個眼前利益,導致了終生失敗。
這兩個重大決定是什麼?
第一:你將如何謀生?
第二:你將選擇誰來做你的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這兩項決定,通常都像賭博。哈裏?艾默生?佛斯迪克在他的《透視的力量》一書中說:“每位男孩在選擇如何度過一個假期時,都是賭徒。他必須以他的日子做賭注。”
但是這兩項眼前利益卻不能賭,因為誰也賭不起。所以找一個謀生的飯碗與找一個理想的伴侶,就是一個人走向社會麵臨的最大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你才能進一步實現你的夢想。
首先如何找到你謀生的飯碗呢?現在找工作是最難的事情了,要找到自己喜歡幹的工作那就更難了。不光中國人多崗位少,世界範圍內也如此。
美國家庭產品公司的一位副總經理艾德納卡爾夫人說:“我認為,世界上最大悲劇就是,有那麼多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他們想真正做些什麼。我想,一個人若隻從他的工作中獲得薪水,而其他一無所得,那真是最可憐了。”很多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是很盲目的,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隻要有工資就行。所以,難怪有那麼多人剛開始的時候野心勃勃,不可一世,充滿玫瑰般的美夢,但是到了40歲以後,卻一事無成,痛苦沮喪,甚至神經崩潰。
所以,為了長遠的目標,你在選擇眼前利益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菲爾?強森的父親開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兒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將來能接管這家洗衣店。但菲爾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懶懶散散的,提不起精神,隻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則一概不管。有時候,他幹脆“缺席”了。他父親十分傷心,認為養了一個沒有野心而不求上進的兒子,覺得在他的員工麵前丟盡了臉。
有一天,菲爾告訴他父親,他希望做個機械工人——到一家機械廠工作。什麼?一切從頭開始?這位老人十分驚訝。不過,菲爾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他穿上油膩的粗布工作服,去從事比洗衣店更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但他竟然快樂的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他選修工程學課程,研究引擎,裝置機械。而當他在1944年去世時,已是波音飛機公司的總裁,並且製造出“空中飛行堡壘”轟炸機,幫助盟國軍隊贏得了世界大戰。如果他當年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親死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想,整個洗衣店肯定就毀了——破產,一無所得。
菲爾?強森如果滿足於父親給他的現成的家業,就從這個眼前利益出發,去幹洗衣店的工作,那麼就不會實現他自己的長遠目標,他就會成為千千萬萬的小小洗衣店的老板,就算經營得還可以養活自己的話。菲爾?強森沒有受眼前利益的驅使,他誌不在此,誌在高遠,所以,他選擇了適合自己發展的事業,於是他成功了。
一個人最理想的就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但是這樣的事情很少。很多人都要經過一段痛苦的時間之後,才能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協調一致。
關鍵就是要把握住自己,不要為眼前利益而放棄長遠目標。
是魚,就要找到能養活自己的水,不要呆在岸上幹涸而死。
眼前利益必須服從長遠利益,必須為長遠的目標服務。
什麼是人的長遠目標呢?
長遠目標就是你最終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具體來講,包含三個方麵:
你的事業到達什麼程度?
你的家庭發展到什麼境界?
你的榮譽到達什麼高度?
人的一生就是為了這三個目標而奮鬥。
現在你就要想好,你怎麼才能把眼前利益和這三個長遠目標結合起來?
你必須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與你自己的實際水平和主觀願望作出決定。
你的一生就從這個決定開始。
眼前利益的出發點就是你首先要能夠生存,要首先保證你的衣食住行不受影響。這就是說,你先要找到一份工作,使你能夠生存下來,然後才有可能實現你的長遠目標。
眼前的工作可能不適合你的發展,你就要把它當作一個過渡期,一旦發現有你自己發展前途的事情出現,就要毫不猶豫地放棄眼前的工作,去追求你的事業。這裏決不能有絲毫的遲疑和猶豫,還要克服惰性,有些人就是這樣,一旦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幹起來了,就不願意放棄,即使覺得不適合自己,也就委屈自己,認命了,這樣,你就是自己放棄了自己的長遠目標,就等於宣告了自己人生的結束。
所以,眼前利益永遠隻能作為一個跳板,你是要借此跳上龍門的,而不是就此了結一生的;生存是第一需要,發展和實現自己才是人生的終極需要和最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