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9(1 / 3)

第九章 以德服人,以禮待人——孔子談做官的學問

孔子一生仕途不是很如意,那麼這是不是表示孔子不懂當官的學問呢?顯然不是,孔子之所以仕途不暢主要是由於他的政治觀點得不到認同,並不是因為他不懂得為官之道,相反,孔子懂得很,沒看當時很多“跑官”的都去向孔子請教嗎?

不僅如此,在《論語》中孔子對如何做官的學問也闡釋頗多,這些做官的學問在現代人看來應該更有啟迪意義。

[BT2]1.能打江山,更要能坐江山

【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大意】孔子說:“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靠仁德保持它,雖然得到了,也一定會失去。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德保持了它,不能用莊嚴的態度去治理,那老百姓也不會服從。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德保持了它,又能用莊嚴的態度去治理,但不能用禮法去約束、指揮百姓,那還是沒有達到盡善的地步。”

得到的是什麼?保持的又是什麼,從深層次上看,應該是指權力。所謂“創業易,守業更難。”靠智慧而取得是容易的,但要保持就很難了。一般性地保持也還可以做到,要進一步用莊嚴的態度去治理,用禮法去約束、指揮,那就更難了。因為這已不是消極被動地守成,而是積極主動地建樹,是以攻為守了。

智、仁、莊、禮,是四個層次的修養和要求,四個層次都做到才能達到完善的地步。而一般人是很難都做到的。

其實,不隻是從政如此,諸如我們一般性地做事業、做生意,也都有這個道理。比如說在我們今天市場經濟體製的時代,不少人抓住了時機,又憑借著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優勢,一“下海”就適逢其會,春風得意地發了一筆,賺了一把。但由於不能“仁以守之”,貪心不足,該煞車的時候不知道煞車,結果一夜之間又成為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如此等等,其實都有一個“得”與“守”的關係在內。

從這些角度來理解,孔子的話就不僅僅局限於行政的範圍,而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與事業密切相關了,所以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遼寧A市,有一家汽車修理部,規模挺大,可承接各式汽車的中型維修,老板叫朱偉。附近還有他同族人開的洗浴中心和火鍋城。當初朱偉夫婦倆是從河南背著個小行李卷來A市落腳的,妻子為人軋製沙發套,丈夫在一家汽車修理部當小工,住在租來的一間平房裏,生活是很艱難的。不久他的父親又從河南老家給他們送來了他們的一對兒女,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好心的鄰居們都經常幫助他們,對老戶欺負他們子女的孩子都嚴格管教。為此,朱偉夫婦對他們租住的左右鄰舍也都非常感激,有的鄰居請他們軋個沙發套什麼的,他們有時也不收錢。

經過幾年的奮鬥,他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變,他們改租了鄰近路邊的幾間較大的房子。朱偉已經可以自己為人修車了,且生意很好。接著朱偉買下了所租的房子,自己經營上了汽車修理部。老家的兩個弟弟和侄子,也過來幫忙,朱偉開始賺錢了,朋友也多了,路也寬了,和當地的派出所關係也很密切,於是朱偉也長脾氣了,他的兒子還時不時欺負鄰居的孩子。因為家裏有錢,他兒子也善交際,在當地還“立了萬”,無人敢惹。朱偉經常與工商、電業、公安和社會上結交的一些朋友出入飯店、桑拿、歌城,已經不與鄰居談話了。

一次,因朱偉用車運來許多大大小小的舊汽車輪胎堆在房間的周圍。過往的人很不方便,幾家鄰居找到朱偉讓他往邊上重新堆一堆。朱偉便打電話找來十幾個人推搡這些鄰居,最後竟將一個鄰居踹倒在輪胎上;這個鄰居的兒子知道此事後,找到朱偉打了他一拳,朱偉便到醫院花了600多元看病並找來派出所幹警,讓鄰居報銷醫療費,還罰了200元錢。朱偉經常換姘頭,也因此與原來的妻子經常吵架。他買了轎車,經營了桑拿洗浴中心、火鍋城,吵得附近的居民半夜也睡不成覺,但又不敢惹他,隻好忍氣吞聲。

2001年7月,朱偉的妻子與兒女回老家探親。一天夜裏11點多鍾,朱偉從外麵與朋友玩麻將回來,他將轎車停到門前,剛一下車,就上來三四個人猛地將他打倒,搶走了手機和身上的錢。在撕扯當中朱偉死死抓住其中的一個人不放,那個人掏出刀子狠狠地刺向他的肋部,隨後幾個人逃走了。搶劫的過程,有的鄰居已經從屋中聽到了,但無人走出來幹涉。後半夜以後朱偉的弟弟與人從火鍋城出來的時候,才發現哥哥已經死在車前。後經法醫鑒定,刀子並未傷及要害,朱偉是因流血過多而死。如果有人及時救護,隻要將刀口捂住送到醫院就沒有生命危險了,可惜無人出麵,隻是看笑話。朱偉從河南到遼寧打工創業,辛辛苦苦十幾年,最後卻因趾高氣揚而客死他鄉。

一時得到並不代表將來也能擁有。居安不能思危,在自己的功勞簿上大吃大喝,而忘記了往昔受苦受難的日子,忘記了貧賤時患難與共的親戚朋友。妄想“一朝入龍門,百世人上人”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可笑的。

微言大義,孔子的言論正好有這種效果,可惜的是,“驕傲無知的現代人,不知道珍惜”,若長此以往,豈不悲哉?

[BT2]2.敢於納諫,兼聽則明

【原文】陳司寇問:“昭公知禮乎?”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大意】陳國的司寇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孔子走了以後,陳國的司寇向巫馬期作一作揖,請他走到自己的麵前來,然後說道:“我聽說君子不偏袒人,難道君子也偏袒人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因為是同姓,所以諱稱她為吳孟子;魯君這樣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禮的話,還有誰不懂得禮呢?”巫馬期把這番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過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魯昭公違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規矩,所以被陳國的司寇認為不懂禮。

看來,古人還懂得同姓不通婚的優生學哩。

當然,我們在這裏不是討論優生學的問題,而是討論孔子聞過則喜,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錯誤就高興的問題。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跳起八丈高,橫眉毛豎眼睛就不錯了。哪裏還會有什麼“有幸”的感覺呢?

不過,仔細想想孔子所說的話,想想他為什麼會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便感到“有幸”,的確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自己有了錯誤別人能指出來,總比自己有了錯誤沒有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指出來好啊。尤其是做領導的,做師尊的,如果沒有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指出缺點錯誤,那你多半都已成了孤家寡人了罷。須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稱,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在這個早已廢除了帝製的民主時代,你能夠坐得下去嗎?

所以,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地位的人,當聽到別人指出你的什麼過錯時,一定不要惱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學習學習聖人的涵養,聞過則喜,把它當作一件“幸事”接受下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使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個可怕的人,一個沒有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提意見的人。

諺雲;“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又雲:“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尤其是批評的意見;善於采納眾人的建議,而不輕聽輕信個別人的話,有利於全麵了解情況,改進工作。這是前人總結的經驗。也是經人們實踐檢驗的真理。

但是,也有人隻喜歡別人頌歌,不願意納忠言。古代就有“防民之口勝於防川”的君王,他們擔心別人發“雜音”。即便能聽幾句諫議之言,也隻是某些“開明君主”的裝潢門麵。能夠對別人的中肯意見加以分析研究,用以改進缺點或存在問題的,卻屬鳳毛麟角。多數君王是:“以規為繭”,把規勸的話作為塞耳的老繭。這還應算是好的。更多的封建君王則是以屠刀對付批評他們的人。所謂“文死諫,武死戰”,這其中就包含了無數的“冤假錯案”!於是,人們隻好緘口不言。

這樣的情景.正如清代詩人龔自珍所雲:“萬馬齊喑究可哀!”

宋代文學家範仲淹也曾說過:一切隻會說“是”,而一點也不說“不”的人,是昏人。曆史上就把那些隻願聽“是”和“好”而一點也不願聽“不”和“壞”的皇帝叫做“昏君”。

現實生活中亦有人標榜自己“一貫正確”。這種人也就不大愛聽“逆耳之言”了。其實,一位偉人說得好:“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一個社會,缺乏議論風生的言論,就如同萎靡不振的弱者。李瑞環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新聞報道經常有一點嚴肅認真的批評,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態度鮮明,就顯得有生氣,有戰鬥性。群眾的願望、意見、要求得到了反映,心情就舒暢,積極性就高漲。群眾的情緒就能夠通過正當渠道得到疏解,就不至於來個“總爆發”,也有助於整個社會的穩定。

“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們汲取了曆史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言路”大開,思想言論戰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麵。各種不同的意見、看法和思想,都可以得到發表,報刊辟有“今日談”、“熱門話題”、“路邊閑話”、“雜文”等欄目;電視台設有“觀眾信箱”;電台舉辦“熱線電話”;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商業服務部門設置“舉報箱”等等,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今日的中國民眾享有最大的“言論自由”的權利。

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政協會議,更是聽取群眾呼聲的最好形式,也是根據群眾意願辦事的權力機構。代表或委員們的提案。,在這裏都能受到高度重視。政府會依據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改進工作,把事情辦得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當領導的、做家長的,也應該“廣開言路”,多聽聽群眾或子女的意見,善納“逆耳之言”,改進領導作風,改善子女的教育方法。家庭生活中的“大男子主義”和父母獨尊的“唯我是從”作風,都不利於和睦友善與親人之間的協調相處。弄得不好的話,也會帶來“後院起火”的麻煩!

[BT2]3.危機之時要沉得住氣

【原文】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大意】孔子說:“花言巧語惑亂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會打亂大的計謀。”

巧言亂德也就是《學而》篇所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

宋儒講“名實相須,一事苟,則其餘皆苟矣。”措辭說話,不是一件小事,必須嚴肅認真,一點兒也不能夠馬虎。如果一個人運用語言時不注意,言不當言,就可能壞大事。孔子特別強調言行一致,反對言過其實。曆代都有人特別會說歪話、寫歪文章,花言巧語,蠱惑人心,有很大的煽動性,像“文化大革命”中的姚文元可算個典型,筆杆子厲害,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卻能迷惑住一些人,騙倒一大群人。這種人借“巧言”為自己的野心開路,禍國殃民。

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喜歡吹牛拍胸口,講大話空話,亂恭維人。人都有聽順耳的話的天性,做領導要特別當心這種人。否則,中了他的毒、落了他的圈套你還不知道。如果把這種人提拔到你身邊,他就會投你所好,你要什麼,他就獻上什麼,令你開心,在你麵前吹大數字,吹形勢大好,最終導致你決策失誤。而且這種人不幹實事,對幹實事的人就會排擠打擊,使你周圍的忠心幹事業的人寒心,避開你或遠你而去。這種人還會貪天之功,利用你的威信和權力去打自己的天下,把你的領導變成空架子,那你的事業早晚都會毀在這種人手裏。

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所謂“忍得一時之氣,免卻百日之憂。”

忍什麼?

“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候論》)

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闖禍而敗壞大事。

忍小利而成大業。

這是“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勾踐忍不得會稽之恥,怎能臥薪嚐膽,興越滅吳?韓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陰候?

甚至也包括忍“婦人之仁”。

“腹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誌在功名,離別何足歎?”(陸龜蒙《別離》)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沒有螫手斷腕的勇氣,兒女情長,成不了大事業。

好一個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級層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層次內涵。

不過,就連楚霸王項羽尚且過不了“婦人之仁”一天,又有幾人能真正參透呢?

逞匹夫之勇,人人做得到;百忍成金,卻隻有傑出人物才行。

中國人向來提倡“以忍為上”、“吃虧是福”,這是一種玄妙的處世哲學,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

可是有不少人一遇侵犯,會為了所謂的“麵子”和“尊嚴”,甚至為了所謂的“正義”與“公理”,而與對方搏鬥,有些人因此而一敗塗地,有些人雖然獲得“慘勝”,卻元氣大傷!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是忍者的最佳典型,鄉裏惡少要他爬過他們的胯下,不爬就要揍他,韓信二話不說,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頓拳腳,韓信不死也隻剩半條命,哪來日後的統領雄兵,叱吒風雲?他吃眼前虧,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

所以,當你在人性的叢林中碰到對你不利的環境時,千萬別逞血氣之勇,也千萬別認為“可殺不可辱”,寧可心字頭上一把刀——忍了。

與韓信同時代的張良也是一位能忍的處世高手。張良原本是一個落魄貴族,後來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運籌帷幄之中,輔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被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一起共為漢初“三傑”。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後傲慢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礙於長者之故,不忍下手,隻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給穿上。飽經滄桑、心懷大誌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強忍不滿,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讚歎說:“孺子可教也!”遂約其5天後淩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反應仍然相當迅捷,跪地應諾。

5天後,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並斥責他:“為什麼遲到,再過5天早點來”。第三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隱忍博得了老人的讚賞,這才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