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9(2 / 3)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看書,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鑽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人意的事情。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這樣的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鬥狠,隻能算作是無謂的犧牲。這樣的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

不妨拿出一塊心地,單擱不平之事,閉起雙眼,權當不覺。

還是那句話:忍!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矮簷下,一定要低頭。

堅韌的忍耐精神是一個人個性意誌堅定的表現,更是一個為人處世謀略的運用。尤其在官場上難得有事事如意,學會忍耐,婉轉退卻,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能舍棄某些蠅頭微利,也將有助於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獲得他人的好感,為自己贏得友誼和影響力。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識之士不妨謹記之,善用之,必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BT2]4.以德服人,天下歸順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大意】孔子說:“用政令來訓導,用刑法來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並沒有自覺的廉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用禮教來整治,老百姓就會有自覺的廉恥之心,並且心悅誠服。”

孔子與衛文子有一段對話,對這裏的論述作了發揮。

孔子說:“用禮教來統治老百姓,就好比用韁繩來駕馭馬,駕馬者隻需要握住韁繩,馬就知道按駕馬者的意思行走奔跑。用刑法來統治老百姓,就好比不用韁繩而用鞭子來驅趕馬,那是很容易失去控製,甚至把駕馬者厄下來的。”

衛文子問道:“既然如此,不如左手握住韁繩,右手用鞭子來驅趕,馬不是跑得更快嗎,不然的話,隻用韁繩,那馬怎麼會怕你呢?”

孔子還是堅持說,隻要善於使用韁繩,駕馭的技術到家,就沒有必要用鞭子來驅趕。

這裏的對話是非常有意思的。實際上說的是儒家政治與法家政治的區別:儒家政治主張德治,以道德和禮教約束民眾;法家政治主張法治,以政令、刑法驅遣民眾。德治側重於心,法治側重於身。而衛文子的看法,則是德治、法治兼用,儒、法並行。如果我們從實際出發,考察曆史和現實,顯然還是衛文子的主張比較行得通一些。

隻是孔子針對當時法家的“法治”路線,提出了“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禮治”路線,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

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行政命令、刑法這些強製性的手段隻能起一時的震懾作用,老百姓不會心服。如果用“德治”、“禮治”的辦法,老百姓就會“有恥且格”,服從統治了。孔子特別指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因為《詩經》語言溫柔敦厚,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所以孔子十分重視“詩教”,出於政治的需要,《詩經》往往被斷章取義,比附上許多道德觀念。“思無邪”就是要“思想不邪惡”,不違背周禮。

統治者要“為政以德”,首先要自己具備良好的品德素質,禮賢下士,謙恭有禮,與下屬同甘共苦,自然會得到老百姓的尊重和愛戴,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古時有這樣一個故事,齊宣王召見顏斶時說:“斶,走到我麵前來!”斶也說:“大王,走到我麵前來!”宣王不高興,左右的人更是嘩然:“大王是一國的君主,你怎麼可以這樣說呢?”斶答道:“我走向前去是貪慕權勢,大王走到我麵前來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做一個貪慕權勢的人,不如讓大王做一個禮賢下士的人。”

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說:“士兵們都想見見指揮作戰的人,他們對輕視或不關心他們的指揮官表示反感。士兵們總是相互傳播指揮官走訪他們的情形,即使是短暫的走訪,也看作是對他們的關心。”領導者應該放下架子,走到群眾中去。

企業領導者良好的道德素質也能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1993年11月16日,廣西北海金城實業有限公司總裁德籍華人哈裏駕車與公司三名職員經過八寶村時,有人攔車,說有個孩子被歹徒綁架,要求幫助。一名職員提醒哈裏,這種事最好不要管。哈裏說,這種事不能不管。於是,他調轉車頭,追上去扭住了兩個歹徒,救了孩子,並將歹徒扭送公安部門。事情傳開,記者競相采訪。哈裏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人情味,即使錢賺得再多,活著也沒意思。他計劃拿出20萬元作為社會治安基金,專門用來獎勵見義勇為者。哈裏的事跡在新聞媒介的宣傳下廣泛傳播開來,一個關心社會問題,見義勇為的企業家的美好形象,很快在社會公眾中建立起來,其企業也隨之增光添彩,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哈裏解救遭綁架的孩子,是當代企業家做人的本分與天職,卻為其企業產生了公關效應,這與那種精心策劃著塑形象的募捐、義演,其境界不知要高出多少。

[BT2]5.“撕掉”一紙文憑,讓有能力者居上

【原文】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大意】孔子說:“執政者在老百姓麵前莊重,老百姓就會恭敬;執政者孝順父母,慈愛幼小,老百姓就會忠誠;執政者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會勤勉。”

在孔子說的這句話中,他重點強調了一個執政者要以身作則,隻有這樣,老百姓才會按當官的意思辦事。如果當官的能做到不拘一格提拔好人,讓能者居上,就是令老百姓非常敬仰的好官了。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讀書人學有所成,考取功名,通過做官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這的確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成功的人生道路的寫照,也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之路,它所體現的是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的話,“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同樣也是有一番道理的。做官的人在做官時善於發現人才,讓能者的才氣得到發揮,或是把能力弱的人送去學習,就像我們今天的幹部到黨校去培訓或到幹部專修班再去拿一個文憑一樣,提高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增長增長理論修養,這有什麼不好呢?

歸結起來,“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敬不能,則勸”的思想,其合理的內核,至今也仍然值得我們吸取。

在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以後,封建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且隻允許大小知識分子隻能讀四書五經,從中尋找治國之道。甚至到明代出現了八股取士這種不正常的人才選用製度,而且這種製度還深深地影響到了當今時代,多次呼喚還不能揮去。

千百年來,學人致力於“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從不敢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在實踐的土地上耕耘;而是長於借古喻今,“拉大旗作虎皮”、“舊瓶子裏麵裝新醋”,從理論到理論的探索。由於儒家思想被扶為正統,統治者所引申的孔子思想,被曆代朝廷采用,做官的人大多都是知識分子,這些人吃得飽、穿得暖,長於借古論今,引經據典,以做禦用文人而自豪,缺乏反判精神。陶淵明敢於不為五鬥米折腰,是因為他家有百頃良田,吃不愁穿不愁,不當官,照樣可以回家摟著小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由於學了知識沒人發現,隻能回家做個讀詩耕作、自得其樂的自由人。知識分子千百年來,因為上司不提拔而空學滿腹才學,而他們要想有所升遷,必須獻媚於朝廷,獻媚於上一級官員。這樣做的結果是千百年來除了少數幾個異類,如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王安石青史留名外,大多數文人的文字裏,都有一股酸味,媚態百生,缺乏陽剛之氣。

再看今日,從國家到地方,用人論資排輩,以學曆文憑論人才。各地高校招聘,非碩士、博士、教授不招。聞聽前一陣子又推出什麼“部級大學”,更以碩士博士擁有量來評估一個大學的辦學水平。嗚呼!我又聞到了一股酸味,在這些政策和體製下,國人被迫放棄自己對主體性的欲望和追求,而是為一紙文憑而奉獻,為幾個證書而奔波。君不見社會上假文憑廣告屢禁不止,君不見大學校園內教師抄書,將外文論著翻譯為中文而冠以己名,學生上網抄論文,學術腐敗,傾耳可聞。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應當承繼的精神嗎?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蔡元培當年重造北大,不都是以能力論英雄,以實踐來檢驗真理嗎?為什麼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又要揀起以學曆文憑論人才這麵陳腐的大旗呢?

縱觀數千年來,中國在佛道儒三教影響下,形成的獨特文化,屹立在東方。然而其厚重有餘而變通不足,有著超穩定的道德精神結構。如果不是外國的槍炮打開大門,可以說,再過萬年,中國文化變化不大。

正因為外國的槍炮打開了大門,十月革命又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這一西方先進文化的結晶,才使國人以一個新的角度看世界。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是好貓”;“一國兩製”;“三個代表”;“兩個務必”;都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看問題。

然而,中國文化的原始積累,實在是太厚重了。當今從國家到地方流行的以學曆文憑論人才,哪一點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本來孔老先生的理念“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他說的意思是執政者要教育能力弱的人,而不是以文憑學曆來提撥人,不過現在看來,這個文憑學曆又多是形式和關係的產物,是人們苦心鑽營的敲門磚。這樣做的結果,逼迫人們離開實踐的土地,抽象的、精神的去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嗚呼哀哉!孔子不能言!吾何以言?!

[BT2]6.不要錯失機遇,敢於表現自我

【原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大意】孔子說:“隻要是行仁義的事,就是在老師麵前也不必謙讓。”

在《裏仁》篇裏,孔子曾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無可無不可,隻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

所以,孔子的學生說他是“毋必,毋固。”(《子罕》)不死板,不固執。

孟子更是讚美說:“該快就快,該慢就慢,該做官就做官,該辭職就辭職,這就是孔子啊。”“孔子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是集大成者!”(《孟子?萬幸上》)

識時務者為俊傑。

回到“當仁,不讓於師”來看。凡事讓於師是遵從師道尊嚴,當然不錯。但是,隻要是行仁義的事,也就不能拘泥了。這裏又包含兩個方麵的意思:一個方麵的意思是說,當自己的意見和老師的意見發生分歧時,老師錯了,自己是對的,這時就不必謙讓,而應該堅持自己正確的看法。這也搬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仁,不讓於師”的另一個方麵意思是說,隻要是行仁義的事,就要自告奮勇,積極主動上前,而不要謙讓於其他的人。比如說大家選舉你當人民代表、職工大會代表什麼的,為大家服務,為民眾疾呼,有什麼可謙讓的呢?

既然連老師都可以不必謙讓,其他自然都不在話下。所以我們今天大都說“當仁不讓”而省去“於師”兩個字。那意思是說,隻要是行仁義的事,合於仁義,那就什麼人都不必讓了。

下級人員要取得的賞識首先是自己必須具備一定的實際才能,世有千裏馬而後有伯樂。不管如何殷勤表現,若非千裏馬,也不會被伯樂看中。但在具備了一定能力後,你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你上級是個“伯樂”上,“表現你自己”就是下級人員最重要的事。你不能整天空守著自己的一腔抱負等待某位領導的“垂青”。要想懷才而遇,就必須適時、適當地表現自己。正所謂能幹不如會表現,“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在今天有些行不通了。越是“隻問耕耘”的人,就越是沒有出頭之日,因為隱沒在人群中,領導者們根本無暇看到他們。於是,做個沉默者,往往便隻有吃虧的份兒了。不少人的確才華出眾,踏實肯幹,但領導卻並不認為他們怎麼樣,原因就在於這些人不善於表現自己。

領導喜歡勤快、幹淨利索又“會來事”的下屬,作為年輕人,資曆淺,要想有所發展,必須從身邊的小事勤勤懇懇地做起,不能大事做不了,小事不願做。有時候小事更容易體現勤快,體現紮實,更易於表現自己。任何上級都希望下級能夠主動工作,積極地找事來做。在有些時候,作為上級領導,對某件任務下級是否有能力完成,心中並不肯定,欲叫你做,又怕你不能承當;又有些時候上級手上有一項極為困難的任務,又不知道讓誰去完成更好;還有時候,要完成某項工作,需要衝破規則,但上級礙於他的地位,又不能明說,故此項工作也不好交下去。在這些時候,有能力的下級,要想有所作為,就應抓住這些能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大膽進取,主動請纓,同時明確你的權限,配合上級把工作做好。

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爆發了一場戰爭,英國派出的特混艦隊司令沃德伍德,在臨行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問他需要什麼時,他答道:“權力”,“希望戰時內閣不要幹涉我們的軍事行動”。撒切爾夫人回答:“我授予你除進攻阿根廷本土以外的全權。”結果在整個戰爭中,由於首相及內閣沒有幹涉沃德伍德的行動,所有的戰略計劃、作戰方案、進攻地點和時間都由沃德伍德一手製定,保證了突擊的絕對機密性和機動性。

同樣在戰場上,登陸指揮官穆爾臨行前也向沃德伍德要求“權力”,“希望你給予我調整行動的最大機動權。”得到同意後,英軍登陸發現阿軍已成驚弓之鳥,穆爾立即放棄了沃德伍德穩紮穩打的戰術,采用蛙跳戰術,直撲阿軍主力聚集地,使阿軍措手不及,隻好投降。

戰後,沃德伍德和穆爾的這種做法得到了廣泛的讚賞,他們的聲譽也因之大增。試想,如果英軍指揮官沒有勇氣要求“放權”,要求獨立承擔責任,那麼,事事請示彙報,行動猶豫不決,耽誤了戰機,最後導致失敗,則不僅撒切爾夫人會麵臨一片輿論壓力和指責,沃德伍德和穆爾的前程也會由此斷送。

所以,有機會你應主動請纓,不要怕向領導“要權”,隻要是為工作著想,從單位整體利益出發,領導是樂於“放權”給你,讓你有自由發揮的餘地,這時表現你的舞台已經搭好,你就可盡情地施展你的才華。

[BT2]7.和諧是一種境界

【原文】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大意】孔子說:“恭敬而不符合禮就會勞倦,謹慎而不符合禮就會畏縮,勇敢而不符合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符合禮就會尖刻傷人。”

禮本來指的是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製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但禮的根本目的又在於起中和作用,也就是要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就造成了禮與和之間既相矛盾又相統一的辯證關係。按照儒家的禮治觀點,就是要人們在遵守禮法的前提下和睦相處。所以,一方麵是“禮之用,和為貴”,“和”是目的;另一方麵,一味地為和而和,不以禮來進行約束,不講原則,也是不行的。這就是和與禮的辯證法。